朱熹与哈代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2017-06-07林晓青
林晓青
[摘要]以朱熹与哈代的伦理思想为研究对象,以他们所共同涉及的一些伦理问题为主体,从生态、家庭、女性三个领域来解读并对比各自伦理思想的异同。以期能够在比较中寻求伦理真谛,这种对中西文化历史在特定时期所展现的伦理追求,有助于从局部的伦理精神中探求所属文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朱熹;哈代;伦理;比较
[中图分类号] B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79-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84
[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朱熹(1130-1200),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者,是理学之大成者,因此朱熹思想一直就是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与焦点,从而引得学者们孜孜不倦追求其思想的深刻奥义,而朱熹的伦理道德思想一直是朱子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果。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国文学史上殿堂级的小说家、诗人,也是敏锐的思想家和严肃的伦理道德家。在达尔文、斯宾塞、穆勒、孔德等人的影响下,他形成了自己的人道主义伦理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创作和解决人物的道德矛盾。哈代的伦理观点是以进化论、功利主义和实证哲学为基础的,因此他的伦理思想异常复杂。尽管两位文化巨人看似千差万别:国家不同,民族各异,生活年代更是相隔数百年,且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及人情世态有着天壤之别,但二者有着各自鲜明的伦理思想并且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都用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来关注国家、民族以及个体的生存模式,对这个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样深刻的联结使二者之间的比较研究成为可能。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炙手可热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关于他们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研究方法呈多元化趨向。然而将两位文化大师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的却是前所未有,然而这种将哲学思想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跨学科比较研究并不突兀,“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最初产生时完全是为了伦理和道德的目的,文学与艺术美的欣赏并不深文学艺术的主要目的,而是为其道德目的服务的。”本文从生态伦理、家庭伦理、女性伦理角度出发,将儒家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与英国文学巨擘托马斯·哈代并置于伦理思想视野之下进行比较研究。这种比较不以区分高下,辨别对错为目的,而是更多地关注他们思想的历史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启发。
一、生态伦理思想之比较
人类的生存及其繁衍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因而即便人与自然的主题从时代的中心话语退出,却依然存在于作家们的激扬文字之中。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国仍然处于农业文明之中,且在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人格结构中,人与自然的书写视角成为学者自觉或不自觉的一种选择。在朱熹复杂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其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思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朱熹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他所生活的南宋时期自然不仅灾害频繁发生,而且战争不时爆发,导致战争物资的大量需求,使得粮食和木材匮乏,进一步导致大量的树木遭到砍伐。另一方面,军队的大规模屯田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朱熹对这种人为的破坏山水、水土的行为感到忧心,力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天人一理”、“顺时爱物”、“执两用中”等思想学说。而哈代小说创作所依托的是家乡远离工业文明,然而随着英国工业的迅速发展,闲逸的乡村田园风光被破坏,他对这种对自然被破坏的忧思使其作品呈现超前的生态意识,几乎在其每一部代表作中都能品到无限的自然风光,在孜孜不倦地描绘自然中去表明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求。二位大师的生态伦理思想的起源多有相似,均因倾心山水,目睹自然遭到破坏而忧心,提出人与自然理应和谐共生的理念。
朱熹的生态伦理思想便是以“天人一理”的形式对“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观念来阐发的。他强调了天道与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他认为“天地之间,万物之众,其理本一,而其分未尝不殊。”可见朱熹倡导的是作为自然界派生物的人类应当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存天理,灭人欲”的方式来回归人性本真,归位与自然界本体的存在,实现“天人一理”的理想状态,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恒远目标。这一点与哈代的生态伦理观也是一致的。在哈代眼中,理想的人就是亲近自然的人,能够倾听理解大自然声音的韵律,感受体悟大自然的情感变化。例如《林地居民》中的贾尔斯、《远离尘嚣》中的奥克、《还乡》中的维恩这系列的人物都是与自然紧密依存,尊重自然,守护自然整体和谐的“自然之子”。他们在哈代的笔下往往各得其所,收获爱情与事业带来的甜果,而那些与自然悖逆、抗争或破坏的人物角色往往遭遇悲剧性的命运,例如《还乡》中的尤斯塔西雅一心想逃离荒原成为都市人,结果在逃离的过程中溺水而亡;《还乡》中克莱姆一腔热血执著于对荒原的改造,其结果婚姻破碎,梦想幻灭。他们共同认为,那些能够与自然和平相处,领悟自然的人能够收获幸福。
对于他人及其人类之外的存在物,朱熹认为:“骨肉之亲,本同一气,又非但若人之同类而已。故古人必由亲亲推之,然后及于仁民,又推其余,然后及于爱物。”朱熹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以“仁”为出发点,通过对“仁”这一概念的阐释,把目光从人类自身慢慢地转移到时间万物,从而将人类之间的互相关爱推及到对世间万物的博爱。这便是“顺时爱物”的核心,朱熹提出“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认为草木禽兽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情感个性,理应待以平等,给予尊重。这一点与哈代的生态伦理思想也是一致的。哈代深受达尔文思想的影响,哈代意识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因此主张尊重自然、关爱动物,把道德关怀的对象延伸到动物以及其他的存在物。在哈代的认知里,动物是有着和人类相似的思想与情感的,而自然物也时常与人同感。《远离尘嚣》中奥克睡在密闭的空间里差点儿被闷死,是狗引人来救的;《德伯家的苔丝》里,苔丝前去认亲,小鸟预见了苔丝前路艰险。《无名的裘德》中,没有人理解裘德的勤奋与求知的欲望,但老马却能倾听他的朗诵:“马静静站在那儿,直到他吟咏完这首赞美诗”阿拉贝娜杀猪时,猪用意味深长的眼神指责她;“它终于意识到表面看来是自己唯一朋友的人竟然背叛了它。”这种场面知更鸟都不忍相看:“它不喜欢这个凶兆的场面,飞走了,尽管很饿。”动植物不仅能传达人类内心的情感,也有自己的个性,与人类相通。
在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这一点上,朱熹提出了“执两用中”这一方案,强调适度原则,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在运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适度,达到人与自然利益均衡。相仿地,哈代认为人不少自然的主体,也不是自然的征服者,但同时也认为:“大自然具有巨大的生命支持功能,能够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活资料,因此人类应该开拓自然。”哈代认为自然的经济价值的生成虽然离不开人类的开发,但如果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利用将带来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虽然宋明理学强调“天人一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运用“天人合一”的伦理情怀,去唤醒人类对生态与自然的道德保护意识,但西方主流文化却强调人类中心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尽相同:“西方有一种流行的见解,以为把人和自然界分开,肯定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是人的自覺。而宋明理学则不然,以为承认天人的合一才是人的自觉。”然而英国文学巨人托马斯·哈代却持有非主流的观点,尤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问题。在其作品中,或揭示了工业文明无尽的破坏力,或揭示了自然遭受破坏而带来的不良后果,作品中体现出的对动物平等的态度,对自然保护的思想,已经具有了现代生态伦理的意义。
可见,虽然时光轮转,地域变换,但对待自然的关怀是永恒的。朱熹与哈代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在精神层面形成深层的生态学智慧,在解决生态危机的道路上提供启发性思路,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征途中给予新的维度和前景,因而可以说两位大师的生态伦理思想意义深远。
二、家庭伦理之比较
家庭伦理是朱熹与哈代关注的焦点之一。朱熹的家庭伦理思想与先秦儒家家庭伦理一脉相承,但在吸收传统与改造中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家庭伦理思想,形成了以“父慈子孝、夫和妇柔、兄友弟恭”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伦理思想。另一方面,家庭伦理是哈代在探索伦理问题的重中之重,哈代认为家庭伦理需包容、责任与牺牲精神。
在婚配上,朱熹认为男女应当适时嫁娶,男性16至30岁,女性14至20岁,不宜过早,太早不够成熟稳重,不明了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他不赞成指腹为婚,认为这种婚姻是父母意志的体现,但对子女不公平,父母应当慎重。他对于世俗的谈婚论嫁中过分看重对方家产多寡的态度表示不满,他认为“昏娶而论财,夷虏之道也”,他强调男女婚配应多加考量对方的德行,以钱财为衡量标准而缔结的婚姻组成的家庭很容易因偏离婚姻本意而家庭不睦。这种婚姻观放于现代依然是可行的。
在夫妻地位上,朱熹认可男尊女卑的传统,认为夫的地位高于妇,妻子在家庭中扮演的是服从、协助丈夫的角色,典型的夫唱妇随。妇女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需遵循“三从四德”的社会传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即使婚前女子娘家的地位身份比较尊贵,嫁到夫家之后也应该恪守妇道,以夫为贵,明确在夫君面前的卑微地位。除了强调夫贵妻卑不可变更的地位之外,朱熹十分看重夫妻之间的关系和睦,认为夫妻关系是人伦之中最为亲密的一部分。夫妻需做到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他倡导夫妻关系保持融洽,家和万事兴认为,在诗集传中提出“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如夫妇和而后家成”。夫妻二人摆正自己的地位合力经营家庭的幸福:“夫之所贵者,和也;夫之所贵者,柔也。”认为夫贵妇柔是维持家庭关系融洽与兴旺的要诀。
这种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中国千百年,但哈代生活在600多年之后的英国,彼时的维多利亚时代也是倡导妻子对丈夫的顺从与牺牲,但哈代更多关注的是夫妻伦理之中的迷失与回归。
联结夫妻双方关系的除了感情,还需要相互的宽容、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原谅。哈代的创作中,不乏夫妻伦理迷失但最终回归的典型事例,如《林地居民》中的菲茨比尔斯与格蕾丝、《卡斯特桥市长》中的韩洽德与苏珊、《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克莱尔与苔丝。
菲茨比尔斯是个没落的贵族后裔,从外地来到了小辛托克屯行医。在与格蕾丝恋爱期间就与另一名乡村女子纠缠不清,婚后也没有忠实婚姻,与查曼德夫人偷情,并且发展到私奔的程度。私奔一段时间后,俩人又回到了小辛克屯林区,格蕾丝并没有与菲茨比尔斯和好,而且也不解释与维恩特波恩在一起时的真实状况,对此,他虽然生气,却没有放弃心中道义,仍然给维恩特波恩治病,并且与格蕾丝定期见面,从内心深处忏悔自己曾经的过失,这是夫妻伦理的回归。
在《卡斯特桥市长》中,刚愎自用的韩洽德在酒后贩卖自己的妻女,迷失了夫妻伦理。韩洽德酒醒之后万分懊悔,曾经嗜酒如命的人在此后20年间滴酒未沾且不近女色,以此向妻子赎罪。意想不到的是20年后妻子携女归来了,他很快开始张罗婚事,与前妻破镜重圆,但并没有任何爱情的因素:“第一,对他的受了委屈的苏珊加以补偿;第二,为伊丽莎白·珍提供一个安适的家,使她受到为父者的照看;第三,用随着这些补救行为而俱来的苦恼来惩罚自己。”这种补偿的过程就是他精神得到救赎的过程,能够认知自己的错误,并在家人团聚中感受了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使得夫妻伦理得到了重生。
《德伯家的苔丝》里的克莱尔自己婚前也曾放荡不羁,却不能原谅新婚妻子苔丝婚前被玷污的事实,远走他乡,使妻子陷入困境,夫妻伦理沦陷。克莱尔远走巴西之后遭遇了许多磨难,明白了生活的不易,理解了苔丝的苦难,回国寻求与苔丝再续前缘。他的再次出现促使苔丝杀死了情人阿历克。克莱尔陪伴苔丝度过了短暂的逃亡时光,这段时光反而成了两人最甜蜜的生活片段:“里面是两情欢洽,恩爱缠绵,错误也得到了宽恕;而外面却是冷酷无情。”并且在苔丝遭受死刑之后听从苔丝的安排,照顾好她的妹妹。这实际上也是夫妻伦理的回归。
总体看来,朱熹认为夫妻双方理当夫贵妇柔,彼此忠诚,若是夫妻伦理出现迷失那是不可原谅的,而哈代用小说中的人物经历表明,夫妻伦理可能出现迷失,但只要真诚忏悔、积极行动、互相体谅,迷失的家庭伦理就会回归,被破坏的夫妻感情、责任和关爱就会重新展现出活力。而那种能够超越自我中心,无私奉献甚至于能够为家庭做出牺牲的情感则是家庭伦理发展的最高层次。
三、女性伦理之比较
两位领域不同却又互相交织的大师都同样给女性群体予关注。朱熹的女性伦理观是其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朱熹的文集中并没有关于女性的条目,但是,女性一直是朱熹以道德更新社会的视野的构成要素。朱熹认为女性应恪守贞静专一、知礼守节,提出“女子之生,以身事人,则当与之同生,与之同死。”等女德规范思想。而哈代则根据自己对女性的认知而塑造了理想型、轻浮型、放荡型三类不同的女性形象。尽管他笔下的女性最终往往走向悲剧的命运,但哈代对女性的悲惨命运持有同情与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朱熹的对女性天性的压制、规范与批判。
朱熹很看重男女之间的差异,认为女性无法拥有男性同等的智能,认为女性是无法理解男性所追求的精神层面上的抽象原则。女性一直都不是朱熹沉思的哲学形而上的內容,只是在涉及伦理体系之时才会加以讨论。他将男女差异与善恶道德评判相关联,女性无德无是非便是最大的善了,哲妇则是祸国殃民的。《太极图》中有言“或意为善恶为男女之分,或意为阴阳之事。凡此两件相对来说者,无非阴阳之理。”除此之外,朱熹关于女性的论述较多的还有《小学》。该书对夫妇之间的言行举止,包括对寡妇守节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朱熹尤为强调男女有别,男尊女卑。例如在《小雅·斯干》中,他批注:“男子,寝之于床,尊也。女子,寝之于地,卑之也。”朱熹不仅强调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同时提出女性应当贞洁专一,知礼守节。他将女性的欲望视为淫邪,女性应当贞静且宜家宜室。女性应注重贞洁,端庄有礼,在婚恋活动中应矜持有度,等待男子的追求,坚决不能主动去追求男性,否则将有失规范,不被社会道德所认同。尤其是婚后的女性,既然出嫁就不可私自回娘家,出嫁从夫。对于守寡的妇人,朱熹在给朋友陈师的信中劝其不允家中寡居的妹妹再婚“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可见对寡妇再婚是不赞成的。婚后妇女在贞静守节,服从丈夫的同时要孝顺姑舅,敦睦家人。妻子应当包揽家中琐事,让男人在外打拼天下。对于那些能够勤俭持家的女性给予极大的肯定。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女子善于持家的一部分“处娣姒长幼之间,肃穆无言间,御下宽而有节。”在男子有三妻四妾的情况下,拥有不嫉妒的美德。那么,另一方面,相隔600多年之后英国的哈代又持有怎样的女性观呢?
尽管围绕在童年哈代身边的几乎全是成年女性,但在与女性相处方面,一直到少年时期的哈代都不是很成功。尽管在学校及后来的学徒期间,他一直有自己心仪的对象,但并没有和其中任何一位建立恋爱关系。这种成长经历使得他笔下理想型的女性均来自于身边最亲密的女性那般温柔善良、朴实内敛。除了塑造理想型的女性,哈代还通过轻浮型、放荡型的女性形象来表现哈代对女性道德伦理的评判。
在哈代的伦理观念中,对情感放纵的女性是不配拥有一个好的人生结局,因为这样的女性既不合乎传统的道德标准,也违背了现存的人伦规范。哈代一方面接受了女性应当依附于男性,保持温柔善良、克制理性且富有牺牲精神的传统美德,例如《卡斯特桥市长》里的苏珊,对丈夫隐忍、奉献、默默付出。另一方面他未能领悟女性命运的社会原因,因而不能为她们找到合适的出路。对于一些即便是他所喜爱推崇的女性也只能安排她们走向死亡。例如《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纯真善良的苔丝。苔丝为了自己的家人无私无畏地付出,对爱人毫无保留真诚相待。然而由于工业革命的进程,社会宗法各方面的因素,苔丝失去了土地和家园,不得不依附于内心憎恨的男人。最后苔丝杀死了情人阿历克,以此摆脱悲惨命运的纠缠,但也被处以了绞刑。这位有着灵动牡丹一样的嘴唇和天真的大眼睛的姑娘,这位由大自然所创造又死于人类文明之下的理想型女性的塑造反映出哈代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谴责及其对女性的深切同情。《无名的裘德》中的阿拉贝娜则是哈代笔下放荡型妇女的代表,作者对此类型妇女深恶痛绝。阿拉贝娜原本是一名乡村普通女子,但是因为早年在城里酒吧打工的经历使她成为一个虚荣、轻浮的女性。她第一次见到裘德时便投以猪鞭,十分大胆浪荡。从哈代对她外貌的描述“她完全是一个丰满健壮的标准的雌性动物”可以看出哈代对这位只有肉欲缺乏理性的女性是十分反感的。
朱熹恪守儒家正统的女性观,认为女性从根本上不及男性。而且,朱熹认为男女有别是万物相安的基础,男主外女主内这种空间上的分割要明确,女性操持家务,男性关注外面的世界,女子只需贞静专一、知礼守节、相夫教子,孝顺长辈、勤俭持家、宜家宜室便是司其职了,万不能参与到男子外面的世界。而哈代既希望女性能解放天性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反对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社会习俗对女性的压制,又认为女性应当恪守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女性依附、屈从的美德这就使得哈代的女性伦理观念存在着矛盾性。两位大师的女性观相一致的地方在于,女性的服从与依附仍然被赞美与推崇,但哈代生活的年代毕竟浸润着现代文明的意识,随着年代的推移,渐渐开始鼓励女性去赢得自己的广阔世界。
四、结论
朱熹与哈代在历史时期与地理位置上几乎没有任何的联系,然而如果从中西文化史的角度上看来,两人却有许多的可比性。本文将朱熹与哈代这样两位跨时代跨国别大师的伦理思想进行比较,以期能够在比较中寻求伦理真谛,在这种对中西文化历史在特定时期所展现的伦理追求之中去探求局部的伦理精神中所属文明的深层原因。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生态伦理方面,从古至今、从中至外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倡导关注自然,认为自然与人类一脉相承,相互交融,彼此理应相提相携,达到和谐共生的目标。在家庭伦理方面,朱熹更多的是强调夫唱妇随,妻子对丈夫的绝对服从与忠诚,哈代也赞美女性的屈从与无私付出,但他认为夫妻伦理的迷失是可弥补与挽救的。在女性伦理方面,朱熹倡导的是女子的贞静专一、相夫教子等方面的美德,对女子的天性是压制的。发展至20世纪,哈代对女性的态度则宽容了许多,他赞美勇于解放个性去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与宽容。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年代的不同造成这些见解的不同是完全合理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较能使人们能够厘清两位大师的伦理思想,为新世纪加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有意义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聂珍钊,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2]朱熹.孟子集注(卷八)[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271.
[3]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5.
[4][英]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5]丁世忠.哈代小说伦理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252.
[6]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六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46.
[7]朱熹.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46.
[8][英]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5:96.
[9][英]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39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thical Thoughts of Zhuxi and Hardy
LIN Xiao-qing
(Sanming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Sanming Fujian 365004, China)
Abstract: Taking Zhuxi and Hardy's ethical though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takes some ethical issues which both of them involved in to make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The comparison will carry out from three aspects: ecological ethic, family ethics and female ethics. In order to seek the true meaning of ethics in the comparison, it needs the ethical pursuit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history in a specific period. This research will be helpful to explore the deep reasons of the subordinate civilization from the local ethical spirit.
Key words: Zhuxi; Hardy; ethics; comparison
(責任编辑: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