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研究的有益尝试:语境诱导下隐喻的创新研究
2017-06-07王敏王馥芳
王敏 王馥芳
[摘要]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具有普遍体验性的基础,然而大量变异隐喻的出现,该理论无法解释隐喻为何发生变异。本文作者围绕隐喻从哪里来的问题,从隐喻变异的现象出发,探寻到隐喻变异的源头是语境,从而提出了语境诱导下的隐喻创新理论,很好地解决了隐喻的普遍性和变异性共存的问题。
[关键词]语境因素;语境诱导下的隐喻创新;概念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5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74
[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2000多年前,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为世人所知。近30年来,认知语言学将之拓展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匈牙利语言学家Zoltan Kovecses在质疑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完善了认知隐喻理论。他认为传统隐喻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体验认知和认知操作的本质上,但忽视了语境问题和概念体系是如何变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视角集中在隐喻的普遍性,而作者反其道而行,研究的是隐喻的变异性。
一、内容简介
(一)隐喻变异及其机制
第一章隐喻、体验性和语境。作者阐述了隐喻的两个重要的特性:普遍性和变异性,并指出体验是普遍性的基础,而变异的主要驱动力就是语境,充分说明了语境在隐喻的使用、理解和创造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意义的产生。本章的重点是探讨隐喻机制。隐喻的变异是指在即时话语交流时,即使有体验性的普遍基础上,仍然有语境因素限制了规约性隐喻的出现,使它发生变异。对识解操作的不同的使用构成了言者独特的认知风格,变异部分来自这种不同的认知风格。
第三章概念体系。作者主要关注概念化的结果,也即建立一个以感知为基础的、模态的或体验性的概念体系是可能的。在Barsalou对人类概念体系本质的研究基础上,作者试图创造一个可能的概念体系。关于这个体系的本质特征,除了应包含Barsalou认为的:体验性、图式化、想象性和部分任意性,还应该加上一点即层级性。
(二)隐喻的产生和语境因素密切相关
第四章语境因素。作者论述的是在形成概念体系的过程中,变化的语境因素对隐喻的促发或限制作用。他区分了两种因素,一种是不同的经验,另一种是不同的认知风格。通过大量的例子发现,前者可以促发(prime)特定概念隐喻的使用,而后者主要是起限制作用。也就是说隐喻的变异来自不同的经验,这就回答了作者在书中最重要的问题,隐喻从哪里来的?
第五章隐喻和文化。作者主要讨论与语境相关的文化和隐喻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文化就是一个同文化成员共享的、意义产生的系统,同时也是意义产生的一部分,也可视为语境,它可以帮助主体在当地即时语境中选择一个固化隐喻或者创造一个新颖隐喻,其中新颖隐喻就是“语境诱导下的隐喻”。
第六章语境和隐喻的创新。本章是全书的创新点,标准隐喻理论忽视了语境中隐喻的研究,而作者试图创建一个语境诱导下的隐喻理论,即可以解释隐喻的普遍性,又能解释隐喻的变异性。隐喻创新的源头,除了普遍体验,还应加上动态变化的语境因素。很多语境诱导下的隐喻之所以新颖是因为话语的实时语境不断发生变化,那么以语境为基础的隐喻表达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第七章语境和诗学隐喻。诗歌中大量的隐喻创新,除了普遍体验的基础之外,同样受到语境因素的影响。诗歌中的隐喻是四种常见概念策略的结果:细化、延伸、提问和结合,但并不都是这些认知策略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还使用了融合“blend”这一认知策略。诗人创造诗歌时也受到两个压力的影响,一个是身体,另一个是语境。
(三)个案分析揭示语境复杂性对隐喻的影响
第八章语言幽默的概念化语境。幽默的认知过程涉及三种识解操作:隐喻、转喻和融合。幽默的本质是不协调(incongruity)。用识解操作创造不协调的过程也叫概念化路径,包括隐喻、转喻、融合以及其他规约性知识,它可以创造或帮助创造隐喻,因此也可视为语境,即概念认知语境。
第九章语境中的快乐概念。作者以“happiness”为例,从三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①当代日常英语,②《独立宣言》,③《新约》看不同的语境是怎样形成我们对“happiness”的概念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偏好不同的概念化手段从而导致对“happiness”不同的认知模型。
(四)结论:隐喻的产生受身体、语境、概念认知和情境等因素综合影响
第四主题单元为第10章。作者在考察概念隐喻理论和语境中的隐喻观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的结论是隐喻性思维的产生不仅受到身体(也作为语境)的影响,还受到语言的、概念认知的和情境的因素影响。
二、简评
Zoltan Kovecses长期研究隐喻,他在该书旨在探寻隱喻产生的根本性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隐喻中语境的影响进行再思考。本人认为,该书研究视角新颖,脉络清晰,阐述充分,有理有据,呈现三大亮点。
(一)解决了隐喻变异的理据性问题
隐喻到底从哪来?在即时交际环境中,大量隐喻的变异表明概念隐喻理论所强调的普遍体验基础已无法解释这种语言现象。为此,他将研究视角放在隐喻的变异上,进而认为语境因素促发了隐喻变异的产生,同时不同的经验和不同的认知风格也会影响隐喻的变异,这就解决隐喻变异的理据性问题。
1.隐喻变异的源头是语境
作者将语境因素分为四大类:(1)情景语境,指隐喻概念化发生的物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情景;(2)话语语境,指先于某一特定隐喻使用的话语,也即是上下文,还包括先于当前话语的话语和与当前话语主题相关的话语;(3)概念认知语境;(4)身体语境。他认为,这四大语境因素是动态和变化的,且促发了隐喻变异的产生。
2.不同的经验为隐喻变异提供丰富的内容信息
不同的经验,包含了话语语境信息和情景语境信息。这些因素主要是反映了世界经验的内容知识。这里的知识不是有意识的知识,而是反映了经验的关于文化、社会、历史甚至是身体的知识。概念主体双方要产出和理解隐喻就要诉诸经验。这些经验就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信息,使他们能在话语中产出和理解一个语境诱导下的隐喻。
3.不同的认知风格为隐喻变异提供差异化的呈现方式
不同的认知风格,指的是在隐喻意义产生的过程中,呈现世界经验所用到的某种特定方式。作者认为,一个隐喻概念呈现在图式化的哪个层面,如何被框架的,应该涉及身体的哪个方面(经验焦点)等等,这些问题的本质是表象的。但是它与不同的经验有些许不同,就在于它只限制了概念主体的说话人一方。因为听话人一方不会涉及到隐喻的呈现过程。
(二)提出了语境诱导下的隐喻创新理论
目前最有影响的概念隐喻理论强调,基本隐喻来源于身体经验和主观性经验之间关系的完美促发。而作者提出了“语境诱导下的隐喻”,这个具有创新性的隐喻观指出,隐喻不仅来源于经验之间的这种关系,还来源于隐喻性概念化的语境中。换句话说,尽管实体之间潜在的相似大量存在,真正帮助或者说促发我们选择一个源域的,仍然是某些语境因素。人类语言中即存在大量的规约性隐喻,同时在即时交际情景中又存在大量的隐喻变体。这种隐喻观能很好地解释隐喻的普遍性和变异性,由此也推动了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
(三)丰富了语境的内涵
语境就是在一个给定的话语情景中,引导概念体系选择某一特定隐喻表达式的因素。他把身体和概念体系列入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丰富了语境的内涵。
身体的某些方面或者特征在变化的情景中,能影响隐喻的选择。身体通过主观性和感知动觉经验的相互关系不仅能产出大量的概念隐喻,还能在即时当地语境中促发某一隐喻的使用。这就意味着要摒弃那种把身体和语境当做两个完全相反的对照的观点了,同时还应认识到身体创造隐喻既可以是全球的,当地的,也可以是普遍的。
三、理论局限性
首先,在语境诱导下隐喻创新中,作者对语境因素分析时,选取的例子并不像他自己宣称的那样,从日常语言中选取,而是全部来自报纸新闻。从选例来看,这种语境因素的分析是否具有普遍性值得深思。其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语境诱导下的隐喻是否也这么富有创造力同样值得思考。最后,本文提出的语境诱导下的隐喻观主要是对英语的分析,那么该隐喻观在其他语言中是否可行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arsalou,Lawrence W.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 [J].Behaviorial and Brain Sciences,1999(22): 577-609.
[2]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a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A Useful Attempt to Metaphor Research: Context-induced Metaphor Creativity
——A Review of Where Metaphors Come from: Reconsidering Context in Metaphor
WANG Min1,WANG Fu-fang2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Chengyi Colleg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China;
2.Be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 In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 metaphors have an embodiment basis. However, a wide range of variant metaphors emerge so that the theory cannot account for why metaphors give rise to variation. The writer centered on the problem where metaphors come from, took as his starting point the huge amount of variation, observed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behind variation is context, and proposed an enriched theory of context-induced metaphor creativity, which can best resolve the coexistence problem of metaphor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
Key words: contextual factors; context-induced creativity; conceptual system
(責任编辑: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