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2017-06-07凤娇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语用功能英汉对比

凤娇

[摘要]被动句式英语和汉语都具有的语法特征,也是英语和汉语常用的句式。无论是英语学习还是汉语学习,被动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知识。但是,由于英语和汉语的形成历史不同,所属的语言系统也不同,英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动句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研究者积极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分析,进而加强我们对英汉被动句的了解。研究英汉被动句对比不仅能够使我们认识到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的不同,而且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深刻意义。本文从表达形式、语法意义以及语用功能等方面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分比较分析,以为学生语言学习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英汉;被动句;对比;形式;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5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71

[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一、表达形式对比

英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动句按照表达形式都可以分为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例如,英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句“be+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无标志的被动句“the door closed”。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词“玻璃杯被他打碎了”,没有标志的被动句“衣服洗好了”。

(一)有标记的被动句

有标记的被动句主要包括句子中有施动者的被动句和句子中没有施动者的被动句。

首先,句中有施动者的被动句。英语有标记的被动句的句中有施动者的被动句中有表示被动的介词“by”用于引出施事者,例如,“The cat was murdered by him”。汉语有标记的被动句句中有被字短语用于引出施事者,例如“饭被他吃光了”。虽然有标记的英语被动句和有标记的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特征上有共通之处,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多区别的。第一,词语在句子中位置不同。在英语被动句中,谓语短语是句子的中心,状语处于半缘位置,并且,状语的位置十分灵活,可以变换。而在汉语被动句中,状语位置十分固定,不能灵活变换,而且状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放在主语后面,没有放在句末的情况;第二,介词与宾语的关系不同,在英语被动句中,介词与宾语的黏着性很强,一般放在介词之后紧跟宾语。而且,当施事者指向不明确时,施事者和介词都不能出现在句子当中。而在汉语被动句中,“被”字与宾语之间的关系比较自由,两者可以共同出现,也可以只出现“被”字;第三,句法地位不同。在英语被动句中,介词短语作为句子的状语处于句子的边缘地位,可有可无,在省略介词短语之后,句子仍然是被动结构。而在有标志的汉语被动句中,“被”字是被动句的标志,不能省略,在省略之后,句子将无法表示被动的意义,也不再是被动句了。但是,在英语被动句中,介词短语虽然不是句子的结构中心,但是一般情况下是句子的语义中心,强调施事者。

其次,句中没有施动者的被动句。句中没有施动者的英语被动句结构为“be+过去分词”,句子中不出现介词短语。例如“The dog was shot dead.”而且没有施动者的英语被动句大多表示泛指或者无法指明施动者的状况。没有施动者的汉语被动句不使用“被”字而使用其他词语来表示被动。例如“鱼让猫吃光了。”并且,没有施动者的汉语被动句通常情况下表示泛指。另外,由于汉语被动句引导施事主语的介词较多,有标记的汉语被动语义的表达十分复杂。例如,“给、叫+施事者+动词”、“受事者+给、让、叫+施事者+动词”、“受事者+为+施事者+所+动词”、“受事者+由+施事者+动词”等形式都可以表示被动。

(二)无标记的被动句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通过主动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子,这种句子结构叫做无标记的被动句。无标记的被动句主要通过意义手段来表现被动的状态。而且,大多数无标记被动句的主语是没有生命的事物,而且主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

汉语中的无标志被动句的数量很多,甚至超过了有标志被动句的数量。这是因为,人们的语言表达遵循经济性原则,为了更简洁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而形成的。而英语中无标志被动句的数量很少,而且无标志被动句的动词仅限于不及物动词和部分使役动词,不及物动词需要状语来修饰。例如,“The boats were upset.”

二、语法意义对比

(一)感情色彩

英语和汉语在语法意义的感情色彩上有着一定的差异,英语的客观性较强,汉语的主观性较强。汉语的被动句多表示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例如,“受伤、受骗、受祸”等不利结果的影响,主要表达不愉快的事情。而英语的被动句表达就十分客观,能够表达积极或消极的事情。叙事者通常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对事件进行真实地说明,主观成分较少。

(二)问题视角

英语被动句的语法意义会随着看问题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大多数英语被动句都是从受事者和施事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被动的概念为切入点进行观察的。而汉语的被动句主要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表达被动事件。另外,英語主动句和被动句表达的是对同一事件的两种看法。主动句卓总强调施事者的动作和状态,被动句主要强调受事者的状态变化。而在汉语被动句中,说话者的主观选择直接影响着被动句的意义。而且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常常从主题出发来描述事件,用主动语句来表达被动意义。

由此可见,在语法意义的情感色彩上,英语被动句更具可观性,汉语被动句的主观性较强。在问题视角上,英语被动句多从受事者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施事者和受事者的被动关系,汉语被动句则主要从说话者的角度出发,由说话者的态度来决定施事者和受事者的被动关系。

三、语用功能对比

(一)时态对比

英语被动句能够有在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等多种时态,但是,英语被动句一般不能用于完成进行时态、将来进行时态和过去将来时态。这是因为,完成进行时态中主语的动作正在进行,无法用被动语态来表示,而将来进行时和过去将来时的动作都没有具体发生,无法用被动语态进行。而汉语被动句没有特定的时态变化,主要靠句子中的时间变化来体现。这是因为,汉语本身就没有时态变化,人们在讲述事情的过程中会用具体的时间副词来进行时间提示,不需要句子进行时态变化。例如,“I was not invited,but I have come now.”“虽然我没有被邀请,但是现在我还是来了。”在这一被动句中,英语被动句的时态十分清楚,“没有被邀请”发生在过去,“来了”发生在现在。而汉语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时代变换,只能根据句子意义的对比去分析动作发生的时间。在这句话中,“来了”发生在现在,“没有被邀请”只能发生在现在之前。而且,汉语被动句经常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含有完成的意义,因此,一般情况下,汉语被动句为完成时态。由此可见,英语被动句的时态变化十分明显,而且时态清晰,而汉语被动句的时态是模糊的,需要根据句子中动作发生的时间进行推测。

(二)使用频率对比

英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要远远低于英语主动据的使用频率。但是,在实际表达的过程中,不同的语体对英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也不相同。例如,科技语体强调语言的客观性,要求叙述者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观臆想,因此,科技语体常常使用被动结构。而新闻报道十分重视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常常使用主动语态。另外,不同作者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同,有些人习惯使用被动语态进行表述,有些人習惯使用主动语态来表述。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英语科技文章经常使用被动句,新闻报道也有使用被动句的情况,而会话体小说则很少使用被动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要求客观性和准确性的英语文章中,使用被动句的频率比较高。

汉语被动句主要有没有形式标记和施事者的被动句,简称第一类被动句,例如,“饭已经吃完了”;没有施事者但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简称第二类,例如,“旧房子被拆了”;有施事者的被动句,简称第三类,例如,“衣服被雨水浇透了”。本文对汉语三种被动句的使用文体进行了调查,发现,在110篇小说中,使用第一类被动句的有45%,使用第二类被动句的有25%,使用第三类被动句的有30%;在40篇新闻报道中,使用第一类被动句的占50%,使用第二类被动句的占29%,使用第三类被动句的占21%;在150篇科技文中,使用第一类被动句的占65%,使用第二类被动句的占20%,使用第三类被动句的占15%;在30篇文论中,使用第一类被动句的占39%,使用第二类被动句的占26%,使用第三类被动句的占35%;对于所调查的所有文章来说,使用第一类被动句的占55%,使用第二类被动句的占20%,使用第三类被动句的占25%。由此可见,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多数情况下都使用第一类没有形式标志,也没有施事者的被动句。

由上文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英语的被动句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汉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这是因为汉语被动句主要用于表达不行的事件,受语境的限制较大。而英语被动句经常用于表达客观事物,没有语境限制。

参考文献:

[1]叶昕媛,颜爱梅.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田园.从被动结构看英汉动词概念结构的差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5).

[3]王志军,韦汉.论英汉被动句式的衍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3).

[4]王志军,杨小茜.以语料为基础的英汉被动句对比及其认知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2(5).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FENG Jiao

(Yingtian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Abstract: The passive sentence grammar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also commonly us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s.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earning, passive sentences are the focus of the students to learn knowledge. However,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history,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 passive sent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 is a big difference. In this case, the language researchers posi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Comparison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can not only make our awareness of the different English language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has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o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This paper makes comparative analysis from the expression forms, grammatical meaning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contrast; form; pragmatic functions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语用功能英汉对比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