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朝霞不出门”?
2017-06-07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7年5期
民间有一则关于气象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个集合了祖祖辈辈智慧的生活经验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霞光是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透过厚厚的大气层,被空气分子散射留下的短波红光或橙光染色影响的结果。空中尘埃、水汽等杂质越多,霞光的色彩就越显著。
在北半球的中国,春夏主要受东南风影响,而构成降水的水汽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东南风。清晨时分,低空空气稳定,尘埃较少,如果这时出现了红色朝霞,表示东方低空富含水汽,易于形成一定厚度的云层。随着太阳升高,热力对流加剧,云层渐密,比较容易出现刮风下雨的气象。
如果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低空大气中的水分散失很快,比较干燥,到了傍晚时分,热力对流减弱,大量尘埃就会集中到低空。此时出现的鲜艳晚霞主要是由尘埃等干燥的粒子散射阳光而产生的。大气中水汽不足,短时间内就难以形成降水。也正因為如此,晚上天空出现红色的云霞,通常情况下第二天天气会晴好,适宜出行。
虽然仅靠霞光来判断天气并不总是准确,但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口口相传的民间谚语还是有些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