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网络采编系统利弊分析
2017-06-07库雪飞
库雪飞
[提要] 本文探讨数字化出版背景下引进网络采编系统的必要性。以华北理工大学学术期刊网络采编系统为例,分析采编系统的构成部分,指出其运行一年来存在的优势与弊端,并提出应对措施,以便对学术期刊应对数字化出版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学术期刊;网络采编系统;数字化出版;利弊分析;对策
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河北省科技期刊的传播现状及对策”(项目编号:HB16-QN037)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0日
随着互联网在日常生活的普及和数字化出版的加速发展,网络(尤其是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信息时代,传统出版的学术期刊如何能在便捷的互联网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已经成为学术期刊面临的当务之急。
华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医为主,理、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其旗下所属期刊共5本,包括科技核心2本,非核心3本。为了让传统出版的模式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以及应对数字化出版的冲击,经过多次与中国知网协商,各刊于2015年开始采用针对各自情况进行微调的试运行网络编审系统,现将采编系统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利弊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采编系统的构成
为了更好的发展,我校期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随时更新每种刊物的动态。同时,为了加强内部管理,以便更好地管理稿件、缩短编审發周期,让投稿、审稿、退修、退稿、录用等环节更加公开、透明,我们使用了中国知网的采编系统。当然,这也是我们应对数字化冲击的一项举措,目前看来这一举措还是很有效的。这一系统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作者投稿系统。现在,作者投稿全部采用网络在线投稿模式,首先需要注册账号,并提交基本信息,如姓名、电话、邮箱、性别、研究方向、学历、职称、工作单位等,然后系统自动生成作者的档案并以邮件的形式将作者注册的账号、密码等信息发送至作者注册的邮箱里。作者凭账号就可以进入投稿系统进行投稿、查稿了,还能与编辑在线交流等,这样也解决了作者与编辑沟通不畅这一难题。
(二)编辑办公系统。系统的这一部分主要用于编辑处理采、编、审等事务。对稿件管理有了质的飞越,当然在管理作者信息及外审专家信息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稿件处理包括收稿、初审、回修、复审、终审、加工、校对、安排发表、优先数字出版、退稿,等等,这些均在采编系统中完成。此外,组稿、约稿、学术不端检测等也均属于编辑工作的范畴,也在编审系统中运行。但是,排版不在采编系统中进行,而是使用专业的方正排版软件进行。
(三)专家审稿系统。主要指专家在采编系统中进行在线审稿,遇到特殊问题也可以在系统中及时与责任编辑进行交流。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外审专家一部分是依托专家库进行选择的,还有一部分是依托我们高校办刊的优势,选择的某一行业或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些专家的选择也会定期随时更新。有了这些优质审稿专家的把关,我们的稿件质量明显上升。
二、网络采编系统利弊分析及相应对策
自网络采编系统运行以来,我们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让我们能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抽出身来专注于专业,提升期刊质量。但是,在运行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就网络采编系统这一新鲜事物运行中的利弊进行分析。
(一)网络采编系统的优势。网络采编系统的优势,下从作者、编者和审者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些优势是刊物的作者、编辑及外审专家都有切身体会的。
1、对作者而言。作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投稿账号随时查阅稿件的进度及处理情况,非常方便,信息也非常透明,免去了跟编辑部的电话或E-mail联系。如果个人信息有变动也可以及时更新,不至于让稿件因为作者信息有变动而与作者失去联系。作者在进行稿件修改和校对后可以及时上传,节省了时间,缩短了发表周期,同时也公开透明地向作者展示了稿件处理的进度。
2、对编者而言。使用采编系统后,规范了整个编辑工作流程,使编审流程条理化、编辑工作清晰化,增加了编辑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赢得作者的信任。同时,简化了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电话、E-mail联系,直接通过平台即可交流,减少了人工劳动量。当然,这样的工作方式也节约了纸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与国家提倡的“无纸化办公”有所切合,符合环保办刊的理念。编辑的加工、校对工作在编审系统中有清晰的留痕、印迹,而且可以长期保存,节省了以往纸质办公的存储空间,还为稿件在修改过程中的责任问题保留了证据。便于领导者直观地掌握整个工作进度,以进行整体的工作安排。
3、对审者而言。可以在线随时上传审稿意见,加快了审稿周期。可以直接在线查询研究内容是否有创新,是否有研究价值。不但工作方便,对科研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网络采编系统的弊端及相应对策。当然,网络采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让编辑也有一些“水土不服”。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作者而言。前期投稿过程需注册账号,填写基本信息,比较繁琐,不如E-mail投稿便利,也担心涉及隐私泄露的风险。此外,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可能有时没有及时关注稿件处理情况,以致延误修改和发表。此外,因为我们的投稿平台不属于一级域名,所以不利于作者查询。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每期的责任编辑专门通过微信面对面建群的形式,及时在群里向作者公布稿件修改、校对、出刊、取杂志等信息,省去了很多电话通知的环节。
期刊网站如果建成一级域名,将有利于期刊的推广和宣传,但是相应的费用也比较高,由于我们依托高校,没有自主创收的能力,所以目前我们只能将现有的投稿网址公布在我们每一期的稿约里,便于大家查询投稿。
2、对编者而言。要改变传统的批阅习惯,进行网络在线加工,势必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对一些资历比较深的老编辑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已经习惯了多年传统出版的流程。针对这些人要进行培训,让大家知道网络办公没有想象得那么难,通过学习后可以更方便地开展工作。
长期网络办公,因为眼睛盯着电脑的时间变长,势必对编辑的视力造成一定损害,我们出版中心就有多名编辑患有不同程度的眼干、眼涩、视力模糊、头晕等症状。针对此情况我们专门设置了休息室(如乒乓球、毽球、跳绳等),时刻提醒大家要劳逸结合,注重身体健康。
目前,网络系统处于试运行阶段,偶尔也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即不稳定的情况,导致我们的工作遭到意外中断,无法进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时刻提醒大家要随时注意保存、备份工作内容,以防止稿件丢失和避免重复劳动。
3、对审者而言。审稿专家一般是某一行业或领域的带头人,工作比较繁忙。有时我们把稿子“送”到专家审稿系统后,如果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时间及时登录进行审稿,有可能就会延长审稿周期。此外,目前大部分作者都存在无法制约的一稿多投现象,如果审稿周期被拖延过长,就可能导致我们忙碌半天白忙了,甚至出现优质稿源外流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会辅助E-mai、电话等渠道通知一下审稿专家,如果专家确实近期没有时间,我们会改送该领域的其他专家;另一方面我们对审稿专家的选择不仅局限于领军人物,还聘请了一些副高职称、博士学位、科研业务能力较强的行业骨干。这些专家一般行政事务没有那么繁忙,专业能力还比较强,对现代化的操作软件掌握比较熟练,能相对保证审稿速度和审稿质量。
三、相关建议
在當前数字化出版的激烈竞争中,各刊如何能够脱颖而出越办越好,不被时代所淘汰是我们每一个从业人员都必须思考的问题。针对手机用户群的激增,我们专门开通了刊物的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本刊的征稿细则、专家约稿、优先出版等内容,以达到宣传刊物、吸引优秀作者、读者的目的。我们还通过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寻找一些优秀的专家约稿,提高刊物的影响力。
期刊网络化办公与出版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他必将取代传统的办刊模式,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各刊也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改变我们的办刊理念。我们根据对作者群的调查,发现85%的作者认为现有的投稿模式优于传统的投稿模式,这说明大家对现有采编系统还是比较认可的,也说明它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江霞,方玉桂,周春兰等.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电子稿件的多元化校对——以《护理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
[2]黄洪民,马爱芳,张晶.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网络出版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
[3]吴晓玉.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现状与发展——以《水利建设与管理》杂志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5.2.
[4]王慧元.新媒体环境下纸媒发展对策探析[J].理论探索,2014.2(下).
[5]陈力丹,费杨生.关系: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转型的逻辑起点[J].编辑之友,2016.36.7.
[6]景勇,郭雨梅,丁岚.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功能拓展[J].编辑学报,2016.28.4.
[7]申轶男,曹兵,佟建国等.腾云科技期刊协同采编系统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
[8]梁洁.数字化环境下学术期刊采编系统的功能配置与建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