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审计实践中心理学的重要性
2017-06-07吕杰田野
吕杰+田野
[提要] 审计心理学是在我国改革大潮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并被誉为“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习近平指出,没有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牢记职权法定,明白权利来自哪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从原审计长李金华掀起审计风暴到刘家义审计长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依纪依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路走来,我们审计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做到了不忘初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关键词:审计人员;心理素质;审计主体;审计客体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5日
自2010年南京审计学院王会金教授提出审计心理学研究至今,已有7个年头了,7年来各界同仁前赴后继地纷纷撰写有关的审计心理学文章,共同探讨审计心理学在审计实践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学习心理学,并将心理学和审计实践更好地融合并加以有效运用,使审计工作更有效地实施完成,是摆在每个审计人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作为专业审计工作者,不仅需要拥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责任心和使命感也是审计人必备的品德。
一、心理学在审计实践中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脚步进一步加快和深化,社会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给审计人员在执法监督工作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特别是在高校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审计逐步获得话语权和一席之地,日渐成为学校发展的主要推手和领导决策的重要助手,而该目标的实现路径是高校内部审计专业化。面对复杂的审计环境和审计关系,要实现审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互动,寻求工作的新突破,非常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通过巧妙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心理学技巧,及时化解各种审计矛盾,突破在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障碍,把握审计工作中的主动权,从而有效地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具备心理认知素质。首先,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充分的想象力,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逐步培养形成的;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生动的想象力都是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其次,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审计人员面对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被审计对象,要完成审计任务,就要不断地同各行各业进行沟通,而沟通就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使被审计对象更好地接受你的观点和主张。良好的记忆力对常用的财经法规、财务制度、财务管理状况以及经济数据等都事关重要,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审计人员只要勤于实践、方法得当,记忆力就能大幅度提高。
(二)具备心理思维素质。首先,审计人员要保持思维的广阔性和独立性。在审计实践中要全面分析搜集到的证据,包括内部证据、外部证据、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其次,要保持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在审查经济业务活动时能很快地根据控制的情况确定审计重点;在分析差错与舞弊产生的原因时,能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在被审计单位拒绝接受审计监督和隐匿有关资料时,能迅速地改变审计对策,用事实揭示案件的真相。逻辑性思维是要严格服从于逻辑规则,对被审计事项的审查与判断要符合逻辑顺序,进行审计推理要遵循逻辑规则;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各个审计证据之间、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之间、证据与案情之间要有逻辑关系,不能自相矛盾;在做出审计结论之时,审计结论与审计案件之间应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应做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有根有据,有条有理。这样才能做到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才有说服力,做到无懈可击。
三、心理学在审计实践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心理过程,进行全面阶段性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阶段心理、审计实施阶段心理和审计终结阶段心理。了解了各个阶段的心理过程,同时就要对审计人员采用心理学手段进行心理调整。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心理现象和调整。审计准备阶段主要包括:(1)编制审前调查方案,组织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2)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3)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报上一级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在此期间审计人员的心理状况分析:在接受任务的初始阶段,审计人员主要有冲动或者畏难两种心理状态,对即将实施的审计项目有一种热切的期待、跃跃欲试、胸有成竹、迫不及待,这是冲动心理的典型表现;畏难心理则正好相反,由于对项目可能遇到的棘手问题存在主观的预期,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对审计项目产生畏难心理,难以克服。这时审计人员的一般表现或是寻找理由加以推辞和躲避,或是抱着“硬着头皮上,得过且过”的思想。对审计人员的上述心理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正常心理反应,通过发展和转化可能对审计工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我们必须加以正视,通过外部的引导和审计人员自身的调整适应,化被动因素为主动因素。特别是部门领导或负责人,应善于做好审计人员的心理调节,因势利导,从可能产生消极影响的心理状态中,发掘其积极的一面,循循善诱,引导其向正面转化。
(二)审计实施阶段心理现象和调整。审计实施阶段是根据审计方案的确定范围、步骤、要点、方法,进行取证、评价,最后形成审计结论,这是实现审计目标的过程。它是审计过程的中心环节,大量的实质性测试工作都在实施阶段。该阶段审计人员的心理状态主要有速成心理或拖延心理;审计实施階段的速成心理比较普遍,由于实施阶段头绪多问题,错综复杂,许多外界干扰,感到难以应付,对审计结果心中没数、实施阶段周期长,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拖延心理表现比较隐蔽,但是其心理活动却相对复杂,主要原因有:审计对象的客观性和审计环境的复杂性,致使审计人员产生对困难的畏惧,自己难以自拔和摆脱,有时甚至陷入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从而客观上影响了审计项目的正常进程。在这种情况下,对审计人员的心理变化予以充分关注和重视,在抓好客观审计环境改善的同时,揣摩和分析审计人员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激励或引导,那么就能更充分地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对项目完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审计终结阶段心理现象和调整。审计终结阶段是整个审计工作即将落下帷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以前两个阶段心理活动的继续和再生。然而,这时审计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比前两个阶段更为活跃,某些心理冲突表现得更为明显,审计心理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更为深远,甚至带有决定性作用。该阶段审计人员心理的总体特征主要有:(1)审计人员此阶段的工作将以书面形式固定其承担的审计风险,同时要考虑到被审计单位的满意度,所以出具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必须十分谨慎;(2)接近审计项目即将完成,存在各方面压力、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是否充分、实施的审计程序能否实现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存在的限制、各种审计的纠纷增多、重大风险问题的暴露等诸多因素;(3)与其他审计人员、项目负责人以及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职业道德和自身利益之间、审计风险与审计结论之间的权衡,都会在内心引发激烈的冲突;(4)即将完工的兴奋和期盼早日解脱。在该阶段审计人员由于年龄、知识结构、从业时间等差异,以及在审计项目中负责不同工作等因素,在参与审计项目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心态。
一般从事审计时间较长、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的审计人员,其心态是比较平和的,遇到复杂问题能够沉着对待,冷静分析和处理。这种平和、冷静的心理素质,实质上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时刻注意自身修养,在参加审计时主动预防自己的不良心理的出现。在一些消极的心理出现后,首先要使自己冷静下来,不能让消极的心理放任自流,左右自己的行为,而应该通过自身的调节和外部的帮助,去调整和克服不良心理,提高适应客观环境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使自己走向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主办.2016.23.
[2]教育审计.中国教育审计协会主办.2016.109.
[3]王会金著.审计心理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汤效禹著.心理学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5]心理咨询师基础教程[M].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