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帮扶献大爱 青海穷乡添新装

2017-06-07马青军

中国扶贫 2017年11期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贫困村

马青军

这是持续20年的帮扶接力;这是持续20年的守望相助;这是持续20年的心手相牵;这是持续20年的浓情相融。

自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辽宁省对口帮扶青海省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对口支援青海工作领导小组,一直坚持“积极努力、量力而行、稳定基数、逐年增加”的帮扶原则,2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帮扶成果。

截至目前,辽宁省累计落实帮扶资金和物资达7.22亿元(其中:省本级资金4.98亿元,市级(含企业)资金2.24亿元),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异地扶贫、培训转移、产业发展、整村推进、异地办学、“青年创业扶贫行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扶贫系统干部培训等各类帮扶项目1000多个,累计受益贫困人口达百万人。

贫困村通了公交车 一元钱就能到西宁

青海省湟中县西堡镇条子沟村距离西宁市32余公里,村里自然条件差,山路崎岖陡峭。6年前,花高价打车,都没有人愿意去。村里来往的交通工具只有拖拉机。有能耐的年轻人都搬出了村子,到外地谋生,村里留下的全是老弱病残的村民。

2010年10月,辽宁省援助资金173万元,条子沟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隆隆的鞭炮声中落成,一排排规划有序的崭新的砖混结构民居拔地而起,平坦的水泥路连接着村里69户村民家门口,村民们再也不用乘拖拉机出门,现在只要一元钱,就可以乘公交车到西宁。

侯海邦是条子沟有名的手艺人,由于村里原来的条件不好,已经搬出村子很多年,在西宁市租房住。2011年年底,新村改造后,侯海邦带着家人搬回了村里。现在的条子沟新村全是铺着地砖的二层楼,用着自来水、看着有线电视、烧上了地暖、通了电话,这让搬出村庄的年轻人重新回到了村里。搬新家、娶媳妇,这个小山村家家都有喜事办。

截至2016年底,青海省利用辽援省本级资金7320万元,对71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产业发展项目,覆盖贫困户11112户、50686人。对6个县的7个贫困村实施了易地搬迁,配套建设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后续产业,实现了“八有”目标,把项目村建设成了面貌一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1.2万户、4.3万人从中受益。

援建大棚助脱贫 再也不用“靠天吃饭”

“东北老大哥帮我们建了大棚种菜,一年能收两茬菜,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湟中县转嘴村贫困户陈启兰说。

2010年,地处浅山的贫困村转嘴村被确定为辽援新农村建设项目村,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修大棚、改造危房、美化村容村貌,贫困村发生了大变化。

陈启兰的大棚里,瓜秧上接满了菜瓜,这已经是长成的第二茬菜瓜,第一茬已经卖了1万多元,算起来这一年就有2万多元的收入。

转嘴村辽援新农村建设项目共修建了100座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扶持了103户种植露天蔬菜257.5亩,村里成立了相帮蔬菜营销协会,负责蔬菜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让贫困户通过种植蔬菜增收。

自2006年以来,青海省利用辽援省本级资金5080万元,拉动银行贷款5.3亿元,扶持了149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对企业在流动资金、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升级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2014年,大通县向化乡的将军沟、麻庄、上滩村和朔北乡的菜子口村、城关镇的李家磨村等5个村实施以青海青草源现代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龙头,带动贫困农户发展土鸡养殖增收项目。项目共涉及贫困户940户3975 人。该项目已成为这5 个村的支柱产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户均增收4800元,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以上;在湟中县4个村安排辽援项目资金808万元,实施以中藏药材连片种植为主的增收项目。2016年,这4个村实施的中藏药材连片种植项目已初见成效,他们种植的1700亩药材,岀产各类中藏药材136.6万公斤以上,销售收入达860多万元,每亩纯收入达到2300元以上。

“青春创业扶贫行动”

让贫困大学生回乡致富

湟中县的贫困大学毕业生赵云龙回家后,一直也没有找到相应专业的工作,紧靠打零工赚钱,辽援项目连栋温室大棚的技术人员到村里推广免费的扶贫蔬菜苗的时候,赵云龙也萌生了自建温室大棚的想法,经过在培训基地学习后,赵云龙在扶贫项目的帮扶下建起了大棚,这个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干起了大棚里的农活。经过两年的发展,张云龙现在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带动身边的贫困户,共同发展温室大棚蔬菜项目。

这个辽援智能化连栋温室共投入辽援资金300万,涉及深冬温室基地、培训基地等,现在湟中县拦隆口鎮、多巴镇等地的8000栋温室用的种苗都来自这里。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安排辽援省本级资金1000万元,与省团委一起,在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的9个县(区)实施“青春创业扶贫行动”项目,为当地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一项目主要是对具备条件的大学生,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等与产业扶贫相关,并且能够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创业项目进行贷款支持、导师支持和培训服务。按照每个大学生团队贷款50万元的标准给予项目支持,贷款利率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由县扶贫局按合作银行基准利率给予年度全额贴息。

“化隆班”培养出了扶贫的种子人才

在辽宁省鞍山市第三中学门前,摆放着一块刻着“感恩母校,报效化隆”的黄河石,这是2007年40名“化隆班”学生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从千里之外的大西北将这个两吨重的黄河石运来的。

青海省的化隆县对辽宁的鞍山市至今仍感激不尽,化隆县教育局局长康建文说:“化隆县第一个清华大学的大学生、第一个水电站的设计师、航空公司的飞行员……这些都是从鞍山的‘化隆班走出来的,这个班不光为青海的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也使当地各族群众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并为化隆县脱贫攻坚提供了种子人才。”

教育的落后、信息的闭塞,是一些地方被打上贫困烙印的重要原因。针对青海省贫困地区在这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辽宁有关学校雪中送炭,与青海省100所中小学、15所职业中学结成帮扶对子,选派100名教师来青海省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活动,安排青海省270名教师赴辽培训,为贫困地区培训卫生、教育、环保、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上千人。锦州、鞍山、抚顺等市通过在当地开设青海初中班和高中班,代培青海省贫困地区学生1300余名,这些学生回原籍参加高考的上线率达到90%。

2006年以来,青海省利用辽援资金5180万元,实施了“雨露计划”,开展了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培训、转移贫困劳力4万人(次),转移率达到95%以上,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开展贫困地区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14.5万人,培训各级扶贫干部和贫困村致富带头人3000余名,较好地实现了既给项目,又教老百姓技术,扶贫扶智相结合的预期目标。

相隔千里心相连 殷勤帮扶情不断

在20年的帮扶工作中,辽宁省一批又一批的帮扶干部,把青海视为第二故乡,把促进民生改善、解决基层难题、密切党群关系作为突破口,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克服高原反应、身体不适等困难,勤勤恳恳,积极工作。他们不辞辛苦,翻山越岭,走村串巷,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与青海的各民族群众建立了水乳交融的感情,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凝成一曲动人心弦的协作之歌,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赞扬。

20年中,有多少刻骨铭心的日日夜夜值得记忆,又有多少感人肺腑的人物和事迹值得传扬!

一些颇具特色的思路和做法,也在20年的实践中结晶成一粒粒闪亮的珍珠,成为新时期对口帮扶的宝贵经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辽宁省真心实意地帮扶,像一缕缕春风,一滴滴甘露,滋润着青海贫困地区群众的心田,有力地促进了青海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点燃了贫困群众致富的激情。

“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

辽宁省满腔热情的对口帮扶,受到了青海各族人民的交口稱赞。大家都说,他们是捧着一颗真心,带着一路风尘到青海来的。虽然两地相距遥远,但两省人民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青海各族人民衷心感谢辽宁省20年如一日的倾力帮扶,青海各族人民会永远铭记辽宁省20年如一日的倾情关爱。青海各族人民决心以更加出色的工作、更加突出的业绩,回报辽宁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深情大爱。

辽宁与青海兄弟般的友谊如松柏不老。

辽宁与青海兄弟般的友谊似绿水长流!

(作者单位系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办公室)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贫困村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大美青海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青海行七首(录二)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