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围山水之困

2017-06-07陈淑锋

中国扶贫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东平湖东平县滩区

陈淑锋

“这里常年水汪汪,只长茅草不打粮,旱天到处飞蚂蚱,雨天遍地蹦蛤蟆,锅里煮的地瓜干,床上铺的烂席片,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是破棉袄……”

在山东省东平湖库区,移民长期传唱的歌谣里,有贫穷、有无奈。

东平县地处鲁中山区到鲁西南平原的过渡带上,境内有黄河、汶河、大运河众水汇聚,东平湖是宋代“八百里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周围群峰竞秀,绿柳绕堤,构成一幅优美壮丽的山水画卷。

就是这样一个“美得让人心醉”的地方,因水患多发、基建滞后、资源匮乏等历史原因,亦成为“穷得让人揪心”的地方。

土地匮乏,水患困扰,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与黄河、汶河和大运河相连,是黄河下游的重要滞洪水库,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据县志记载,历史上因黄河泛滥曾发生洪涝灾害180多次。

旧时的东平湖意味着灾难,新中国成立后的东平湖则意味着奉献。

1958年8月,为确保黄河安澜,经国务院批准,在自然滞洪区的基础上,修建东平湖水库。当时国家财力薄弱,建设东平湖很大程度上是以移民的奉献为代价。据了解,当时外迁527个村庄,数十万人惜别故土,经过20多万民工突击施工,修筑了100公里的围堤,挖占土地8.7万亩,淹没耕地28万亩。

东平湖在消弭大汶河、黄河水患的同时,也使东平县成为全国第二、山东省第一移民大县,移民成为突出的贫困群体。

这个特殊的群体,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他们有的漂泊异乡,有的后退到山坡居住,住房狭窄,人均宅基地不足10平方米,特别是后期陆续返库移民,很多家庭几代同室,安居问题亟待解决;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被淹没,没有土地,收入微薄。为保障水质,政府取缔了相关产业,使他们收入锐减;他们没有耕地,不能享受相关惠农政策,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滞后。

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移民的困境,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心。

建立东平湖水库以来,党和国家对库区移民先后多次进行扶贫开发,但以往“大水漫灌”的扶贫模式,救急不救穷,群众也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要打开贫困落后枷锁,只有大破大立,挪穷窝、置新业,让群众既安居又乐业。

因地制宜,易地搬迁“挪穷窝”

居住在黄河滩区的群众,大多一辈子就干三件事:种地、抗洪、盖房,不断重复着“抗洪—重建—抗洪”的悲情轮回。搬离滩区、安居乐业,成为一代又一代群众的梦想。

百年梦想,今朝成真。2015年,耿山口村在镇政府驻地建设新社区,新社区距离老村庄9公里,同步建设了居民楼、综合服务楼、老年公寓、幼儿园等。目前,31栋楼房已全部封顶,2300多名群众将于今年整体搬迁。

针对东平湖库区实际,该县通过争取,列入了全国移民避险解困试点,每人按2.5万元进行扶持,重点解决“水上漂”“滑坡体”及特困移民群众的安居问题。工程投資35亿元,分三期实施,安置移民5.1万人。一期投资12.14亿元,建成住宅楼335栋,已回迁4800多人,今年上半年完成回迁;二期投资10.19亿元,建设住宅楼233栋,年底回迁;三期投资7.67亿元,涉及15个无地移民村,正筹备开工。

针对黄河滩区实际,该县通过争取,列入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争取到每户9.5万元的省级以上扶持资金,优先保障“落河村”“近堤村”搬迁。一期投资1.6亿元,涉及793户、2331人,今年上半年实现回迁;二期投资1.46亿元,涉及699户、2105人,正紧张施工。

针对山区实际,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借助土地增减挂钩和农村改革政策,让贫困群众走出大山。工程投资10.2亿元,搬迁39个村,11个社区已铺开建设。

群策群力,打造精品社区

站在凤凰社区中间的小山头上俯瞰,88栋楼房鳞次栉比,蔚为壮观,社区距离风景秀丽的东平湖不过三四百米,脚下的小山,也将成为社区中心公园,依山傍水,宜居宜业。

从一片荒山坡到具备入住条件,凤凰社区仅仅用了12个月的时间。据悉,凤凰社区建设指挥部大年初三就入驻工地,开展坟头迁移工作。当地风俗,正月不能迁坟,为加快施工进度,工作人员反复解释,争取群众理解,20多天时间,1320个坟头全部迁移。

“俺这七十岁的人了,一分钱没花就住上了湖景房,做梦都想不到!”家住老湖镇宋园村的杜恒轩老人,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有四口人享受移民补贴10万元,老房子拆迁补偿8.9万元,新楼房加上车库,共花17.6万元,一核算,还结余1.3万。

杜恒轩乔迁新居,得益于该县移民避险解困工程的实施。

移民安居,这一体量颇大的扶贫项目,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初省委组织部、发改委、财政厅等相关厅局选调10名处级干部组成整体脱贫工作队,以东平县移民避险解困工程为重点,开展成方连片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同时,从省直部门选派25名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两年来,省扶贫工作队争取资金8.75亿元,省派第一书记实施各类扶贫项目348个。

东平县对每个搬迁社区都安排县级干部牵头包保,每周拉单子、半月一通报,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对工程涉及的招投标、施工许可、防洪防震等7个方面、44项手续特事特办,全部列出清单,压缩时限,减免费用,跟踪办理。

该县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开展以“思想率先通、政策率先懂、搬迁率先行”和“带头发展产业、带头维护稳定,带头服务群众”为重要内容的“三率先、三带头”党员先锋行动,不少党员带头拆掉自己的房子,并不厌其烦地做好其他搬迁户的工作。

为破解资金瓶颈,该县对上争取、土地置换、融资贷款、配套减免、群众自筹五力并举。据悉,该县先后与农发行合作贷款资金3亿元,与国开行合作争取棚改专项贷款10亿元和1亿元资本金。通过多元融资,群众人均自筹不超过1万元,即可顺利入住。

建精品社区,做百年工程。该县统一招标两家监理公司,成立巡回督导组、审计监督组,对工程质量、资金安全进行全程监管,定期巡查。同时,从住建局、房管局、公用事业局等相关部门选派11名技术人员,盯靠施工现场,确保工程每个环节安全达标、质量过关。

以心换心,让迁者如其愿。在电视、报纸等媒介高密度做好政策宣传,实行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责任制,进村入户宣传,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制定印发了《群众问答20条》,切实让群众“政策明白、优惠清楚、期盼有底、真心支持”,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接近100%。同时,坚持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先后组织14批、1200名群众代表,到农村社区建设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成立群众质量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设立“每周开放日”,组织群众有序参观样板房,破除故土难离的意识,激发了群众对搬新居、住新房美好生活的向往。

培植产业,既住好房子更过好日子

“住楼房,居住条件是好了,可是压水井不能用了,地锅不能烧了,得多花多少钱……”群众的嘀咕有道理。

让群众有钱花,产业培植是关键。东平县在推进移民社区建设的同时,坚持生产与生活“两手抓”、搬迁与发展“齐步走”,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通过园区化布局、企业化带动、合作化经营、技能化脱贫等路子,超前谋划产业发展,让移民群众住上好房子、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在老湖镇西三村,成立的群发特种动物养殖合作社,整合移民扶贫资金,建起占地60多亩、饲养棚1204間的大型养殖场,引进国外良种水貂2800只,每年繁育14000只,年净利润560万元,带动周边26个村200余家养殖户,户均年增收6万元。

“移民资金分到各家各户,也就是打酒买盐,我们积小钱为大钱,通过上项目、兴产业,就能彻底脱贫。”县移民局长尚梦峰说。

该县发挥产业基础优势,规划建设了1个扶贫产业园、4个移民产业园,在每个社区附近建设1个特色产业园,每个省市级贫困村建立1个规模化扶贫就业点,形成“园区+基地+就业点”的扶贫格局。配套建设的30个特色产业园区,已有海工科技绳网加工、汉世伟循环农业等21个项目落地投产,可带动就业9000余人。

该县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以乡村旅游“十朵金花”为引领,规划建设了36个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打造5个国家级乡村旅游试点村,发展星级农家乐、渔家乐160家,可带动5000余人就业增收;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先后举办乡村旅游、林果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培训班80余批,培训6000多人次,贫困群众就业技能明显提升。去年以来,该县新开工种养加扶贫项目318个、乡村旅游扶贫项目12个、光伏扶贫项目130个、电商扶贫项目15个,吸纳就业3.35万人。

近年来,东平县以浓烈的色调,绘就了一幅改天换地的历史画卷。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实施了水库移民避险解困、黄河滩区迁建、易地扶贫搬迁“三大工程”,涉及10个乡镇、96个村、7.1万人,其中,库区搬迁5.1万人、滩区搬迁4411人、易地搬迁15762人,分别占山东省任务的58%、33%和34%。在一系列内外因素同频共振下,勃发生机扑面而来。

猜你喜欢

东平湖东平县滩区
清代黄河滩区治理与区域社会研究
修复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环境
——东平湖增殖放流活动实施
1990—2016年东平湖水位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再去看看东平湖(外二首)
基于Landsat数据的近30年东平湖湿地植被覆盖演变研究
2014年东平县农业有害生物发生与防治情况
东平县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初探
黄河下游滩区社会经济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
泰安市民宗局、道协为抗洪抢险捐款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