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

2017-06-07

共产党员·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杨善洲毛岸英焦裕禄

毛泽东:“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毛泽东对毛岸英要求十分严格。毛岸英8岁时就跟着母亲杨开慧被关进国民党的牢房。母亲牺牲后,他和两个弟弟在上海饱尝了艰辛磨难。1936年夏,在地下党组织安排下,他被送到苏联学习。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参加了苏军,跟随部队攻到柏林。1946年1月,毛岸英回到延安,这时父子已分别19年。见面后,毛泽东马上让儿子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后来又让他参加西北农村的土地改革工作队。北平和平解放后,毛岸英和两名扫雷专家带领一个工兵排,首批进入北平,负责排除重要设施、处所的地雷、炸药等,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工作,毛泽东却没有阻止。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艰巨繁重,毛泽东又让毛岸英到工厂一线,担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这里的工人都很喜欢和信任这个年轻的书记,却没人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后,毛岸英立即提出参加志愿军的要求,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前线不幸壮烈牺牲。得知消息后,毛泽东拿着电报看了足足三四分钟,一言不发。过了一会儿,毛泽东抬起头,双手颤抖着从茶几上的烟盒抽出一支烟点上,眼睛变得湿润了,可他最终也没有哭出来,只是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向身边的同志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周恩来:不搞特殊化

周秉建是周恩来最小的侄女,年少时在周恩来身边长大,谈起伯父,她回忆说:“我们从小就知道,到伯父家去的时候,说话、走路都要轻轻的,不能大声喧哗,为的是不影响他工作。”在周秉建的印象中,“伯父心里装的全是国家和老百姓的事儿”。

1968年,不满16岁的周秉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报名到内蒙古牧区插队。“伯父一直希望我们姊妹中有人直接去基层当农民或工人、做普通劳动者,所以听到这个消息,他很高兴”。周秉建出发前一天,周恩来夫妇为她饯行,“伯父说,坚决支持我到内蒙古安家落户,要我学会吃牛羊肉、过好生活关”。从国家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周恩来希望周家姊妹们晚婚,六人都做到了。周秉建在内蒙古一待就是近30年,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感情,并嫁给了蒙古族青年。谈及家风,周秉建说:“不仅我们这一代,周家第三代也都是自食其力的普通人。”

朱德:“德”字贯穿朱家家风

朱德唯一的儿子朱琦是抗战干部,在前线作战中因腿部中弹致残,曾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队列科科长。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朱德在百忙中见到了朱琦和儿媳,非常高兴。朱德问:“土改工作结束后,你们有什么打算?”朱琦表示想去铁路工作。朱德说,你到铁路不能当官,要从工人学起。于是,团级干部朱琦到石家庄铁路局当了工人,先当铁路练习生学技术,然后当火车司炉,3年后当火车副司机、司机。后来朱琦调到天津铁路局,虽然担负领导工作,仍经常驾驶机车。有一天,他回家说:“我见到爹爹了。”朱琦的夫人问:“在哪里?”朱琦高兴地说:“在我开的火车上。”

“忠诚,厚道,勤奋,努力”,从小就在爷爷朱德身边生活的朱和平(全国政协委员、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对爷爷的品德耳濡目染。朱和平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风格,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终生的,这八个字就是朱家的家风,贯穿其中的是一个德字。”

朱和平说,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到爷爷这一代已经成了佃农,十分穷苦。即便如此,爷爷的母亲还能省下一点粮食去救济穷人。他说,爷爷出生在穷困的家庭,上学时身无分文,一个“打工族”在30岁时就当上了少将,而在高官厚禄的情况下仍能抛弃一切,投身共产党参加革命更需要极强的理想信念与意志品格。

焦裕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

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儿子焦守云眼中,焦门家风是这样的——

要熱爱劳动,不能不劳而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焦裕禄一有时间就领着孩子们去劳动,参加小秋收,参加拾麦穗。那时候生活艰难,焦裕禄领着孩子们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在那吃不上肉的年代,到处都是草,他就领着孩子们养了一群小兔子,既增添了生活乐趣,又体会了劳动的艰辛。

要艰苦朴素,不能跟别人比吃比穿,要比就比学习和进步。焦裕禄家孩子的衣服都是大的穿过小的穿,小的穿过再小的穿,一直到不能再穿。毛主席接见的时候,焦守云穿的是一件姐姐穿小了的衣服,而且袖子补丁摞补丁。焦裕禄平时对孩子要求很严,铅笔都用到捏不住了,焦裕禄再做一个铁皮的小圆筒,套在铅笔上,就这样一直把它用到最后,实在是不能用了再扔掉。

领导干部的家属孩子不搞特殊化。当年就因为妻子到食堂提了一壶开水,焦裕禄说了她一顿:“人家大老远把水拉回来,你去提了用,你可是方便了。你知道嘛,你是县委书记的老婆,你不能带头破坏了办公秩序。”因为这一壶水,他做了一个决定,所有住在县委大院的家属全部搬出去。如今,焦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共有27人,第三代的10个孩子中,有一半在打工或待业,谁也没有搞特殊化。

谷文昌: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

谷文昌用严格身教让清廉家风在子女心中深深扎根。谷文昌的三女儿谷哲芬说:“父亲很少说教,也没留下什么家书、家训,他的教育是身体力行展现的。”在子女眼中,谷文昌严厉,甚至“不近人情”,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他任何“特殊照顾”,甚至政策上允许的事,他也不为子女“争取”。小儿子想留在他身边工作,他断然拒绝;大女儿做临时工一干就是15年,在此期间,即使符合政策、程序,他也从未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帮女儿说过一句话,打过一声招呼……在他的心中,组织原则高于一切,党纪党规大于亲情,党员形象重于泰山。

“两袖清风来去”,简朴是子女们对家风的共同记忆。谷文昌大女儿谷哲慧说:“父母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不贪图物质的享受,一辈子勤俭,家里从没置办过什么贵重的家具。从河南到东山、福州、宁化、漳州,他们的行囊永远都只是两个樟木箱子,里面是一些简单的工作和生活用品。父亲去世时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传家宝。”

杨善洲:不让子女沾光,也不给亲戚开“绿灯”

一天,一位亲戚到地委机关找杨善洲:“大哥,你现在说话办事都管用,把我爱人、小孩从乡下调进城里吧!只求你这么一次。”杨善洲笑了:“唉,我这个共产党的干部可真不好当,办私事的都把我包围了……”他对这位亲戚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多年来,杨善洲把后门关得紧紧的,他从没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没打过一个“走后门”的电话。杨善洲锁紧了权力的“阀门”,关闭了欲望的“禁区”,赢得了百姓的敬仰。

杨善洲在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曾多次谢绝组织照顾,没有将家人转为城镇户口。如今,大女儿仍在家务农,二女儿、三女儿分别是小学教师和烟草公司的普通员工。“现在,只要我想起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他没有弯下腰,把妈妈和我们姐妹护卫在怀抱里,而是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一辈子。”女儿杨惠兰说。

猜你喜欢

杨善洲毛岸英焦裕禄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杨善洲精神的内涵及启示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杨善洲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栽树人——致杨善洲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
与毛岸英同时牺牲的高瑞欣
彭德怀脱险与毛岸英遇难
毛岸英曾被授予苏军中尉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