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经济思想对“三农”问题的启示
2017-06-07田丽娜
田丽娜
[提要] 我国经济建设的先驱——陈云对经济问题的探索与思考是时代需求的派生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南针”。“三农”问题是事关民生的大计,不管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稳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剖析陈云的经济思想及其思想特色,研究解决“三农”问题有效之策。
关键词:陈云;经济思想;“三農”;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8日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亦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大问题。我国经济建设的开拓者陈云在领导经济工作中曾指出:“我国五分之四的人口是农民,我们要在清醒地、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开展各项经济建设活动”。换言之,陈云在加强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注意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之举。因而,学习和借鉴陈云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与方法,对于更好地解决当下的“三农”问题大有裨益。
一、陈云的经济思想研究
陈云的经济思想是科学理论指导与现实经济需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经济宏观部署的把控,主要体现在灵活处理以下几种关系上:
第一,处理好国富与民强的关系。民富则国富,民强则国强。唯有贯彻落实好为民谋利,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基准,才能真正得民心。陈云在处理任何经济问题时,很重视国富与民强的关系问题,常常会基于人民利益的视角思考问题。对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什么的问题,陈云坚持从尊重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指出:“我们究竟是为大多数之民呢,还是为少数之民?当然,首先要为大多数之民”,“现在我们管理国家,人民有无饭吃就成了我们的责任。”另外,在解决经济问题时,陈云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推进粮食增产两方面着手保障人民利益。在解决粮食和副食品供应紧张的问题上,他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通过发展多种经营,调节产供销各环节价格,以“私有、私养、公助”提供补贴的形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缓解了市场的供需矛盾。由此不难看出,他不仅重视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更加注重令经济稳定的关键因素——人民。
第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问题不仅与人们的生活与生存空间息息相关,同时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国家要发展,要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就必须加快经济建设,但是经济建设的同时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成为一个时代难题。有人认为,环境与发展二者“不可兼得”。要发展经济就要舍弃环境。毫无疑问,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对此,陈云强调: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一定要切实保护好自然环境。“防止污染,必须先搞,后搞多花钱”,“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不仅如此,对于那些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掠夺性开发资源的现象,陈云进行严厉的批判:“要看到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相当普遍地存在一种掠夺性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他还就水资源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将水资源问题视为发展农业的大问题,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由此可知,陈云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很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三,处理好国民经济整体与部分协调的关系。毋庸置疑,保持国民经济整体与部分协调发展的比例关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其重要。在长期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陈云认识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与各要素按比例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怎样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问题上,他通过仔细分析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认识到: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是各行业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农业与其他部门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时,二者才能同促进共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针对1959~1961年我国严重的经济危机,陈云剖析了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抓住了问题发展的本质,明确指出:“农业生产恢复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恢复的快慢。”并强调:“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决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过去的经验中去寻找。既要研究已经形成的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研究暴露出来的矛盾。”如上所述,从矛盾中“追本溯源”探索出国民经济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是陈云探索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有效路径。
二、陈云的经济思想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陈云的经济思想与“三农”问题有许多的互通之处,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剖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做到“为我所用”,其逻辑关系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其一,在范畴上,二者存在一定的互通性。从陈云的经济思想以及各种经济学论著中不难看出,陈云的经济思想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而“三农”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可以将前者的主要内容概述为: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注重国民经济整体与部分协调的关系,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思想,坚持以工促农等思想恰巧可以与“三农”问题的部分内容契合。在长期的经济实践经历中,不管是陈云处理问题的决策,思考问题的方法还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恰恰适用于处理“三农”问题。因而,我们可以以此为契合点,深入发掘其内在的价值,将陈云解决经济问题的思想与解决办法合理运用于解决“三农”问题中。二者内容上的互通性,使得陈云的经济思想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解决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二,在目标上,二者具有一定的趋同性。陈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凭借其超群的经济才能,着手处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帮助我国经济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陈云经济思想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稳定经济发展,更是人民利益与国家繁荣的保障。着眼于农业、农村、农民视角研究“三农”问题,可知其最终目标也是发展农村经济,保障人民利益乃至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富强。因而,二者受众主体的一致性就导致了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农村、农民、农业的支持,而“三农”问题亦会影响经济问题的发展。
其三,在价值上,二者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毫无疑虑,陈云的经济思想始终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相适应,并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而变化。他的经济思想具有极高的价值,不仅是攻克经济难题的“良药”,是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指南”,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三农”问题”也属于社会问题的范畴,“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的重要指标。由此可知,陈云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与“三农”问题体现的价值也是如出一辙,充分论证了二者现实价值的趋同性。陈云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指导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农业技术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
三、陈云经济思想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启示
农业不发展,工业难兴旺;农村不稳定,社会难安宁;农民不小康,国家难富强。经济的发展,使得“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加的迫切。陈云的经济思想对我们重新审视当下“三农”问题具有极高的现实功用。
第一,保障农民利益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强,则国家强。想方设法缓解农民的压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陈云经济思想的一个亮点。因而在解决三农问题之根本——农民的问题上,可以紧握陈云经济思想中“民本”的主线。毫无疑虑,农民文化水平低,经济意识淡薄,生产手段落后,碎片化的家庭生产以及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等问题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如何保障农民利益的问题可以沿用陈云的解题思路:其一,提升农民的积极性。提升农民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就是促进农民增收。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农业补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粮食价格与促进农村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等方法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其二,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依赖于教育和培训。这就要求:对农民开展科学技术推广以及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生产技术;开展教育,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对经济前景的预测能力。采取技术培训与文化教育“双管齐下”的目的就在于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不仅满足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而且满足农民对知识的追求,以保障农民利益,解决“三农”之根本。
第二,加强农村建设是“三农”问题的着力点。农村作为“三农”问题的大本营,村村繁荣,村容整洁也是时代赋予“三农”的新使命。因而,加强农村设施建设是“三农”问题的着力点。虽然当下我国的农村发展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部分村庄依然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污水难以排放、水资源短缺、卫生条件较差、柴禾垛杂乱堆放等问题。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认识上的进步,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平衡的重要性。因此,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平衡刻不容缓。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加强农村建设呢?在这一问题上,可以承续陈云在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时的方法与对策。一方面要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就需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多种经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等方法。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生态保护。陈云曾强调:“要注意环境污染问题,在生产设计的同时就要做好防止污染的设计,不要等到事后再解决。”因而要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加大环境治理,又要防范环境的污染。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展生态产业,绿色能源,做好绿化工作,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打造现代化的“新”农村,实现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
第三,发展现代化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自古以來农业就是我国的民生之本,不仅是关乎人民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关乎国家稳定的关键性问题,发展现代化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陈云在分析“文革”时期严重的经济问题,即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衡的问题时,曾反复强调:“把农业当作头等大事,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他提出的统购包销、协调发展以及鼓励多种经营的思想也为当下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指南。众所周知,农业发展是整个经济发展的根基,而粮食是支撑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因而,必须进一步正视粮食对经济的支撑力量,坚持以粮为本。那么,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呢?首先,要从政策上进行扶持,在发展特色产品或者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设立专项补贴,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其次,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与技术水平,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再次,利用现代技术在产、销、研的各个环节搭建科技务农,电子经营平台,做到及时搜集信息并定期向农民发布信息,形成产业链,生产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最后,发展高效、高产、生态农业,提升产业化管理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陈云文选(1956-198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