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面未来健康杀手

2017-06-07小易

分忧 2017年6期
关键词:镜检查遗传性腺瘤

小易

哪一种癌症将会是未来我们最大的隐忧?答案是“大肠直肠癌”。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发病年龄趋老年化,男女之比为1.65:1。

大肠直肠癌发生率虽高,但值得庆幸的是,很容易找到早期病灶,且防治成效最好。这种癌绝大多数是由瘜肉变成,癌变时间约需5~10年,只要配合做好早期筛检,在尚未恶化之前先割除瘜肉,即可避免形成恶性肿瘤。且大肠直肠癌从筛检、预防到治疗,上中下游都有很好的发展,早期发现治疗,治愈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过九成,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被控制的。

大肠癌的蛛丝马迹有哪些?

血便。肿瘤可能会出血,然而当肿瘤出现在升结肠或横结肠的部位时,出血会跟液态的大便(刚从小肠消化吸收进入大肠的产物)混合,所以最后粪便成形时通常无法察觉,须透过粪便潜血检查才会发现。

当肿瘤出现在降结肠时,血液已无法跟粪便充分混合,所以可能在马桶中看到有血,或在擦屁股的卫生纸上看到血丝,通常血色较为暗沉,或带点黏液。

如果看到的颜色接近鲜血,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痔疮,但也有可能是直肠位置的肿瘤,所以一旦发现粪便有血,都建议进一步做大肠镜检查确认。

贫血、疲劳、虚弱、脸色苍白。因为肿瘤出血,贫血也是可能出现的症状,一旦贫血,人就会变得疲劳、虚弱、脸色苍白。

腹部不适、腹胀、绞痛。肿瘤可能导致肠阻塞,所以排便前可能会觉得腹部绞痛,渐渐频率跟严重度会逐渐增加。

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大便型态改变(变细、变水)。由于肠阻塞,肿瘤可能导致可通行的肠道变窄,所以排便的型态也会跟着改变,粪便可能慢慢变细、出现便秘,或演变成持续性的水泻。有些人可能误以为自己肠胃不适而吃整肠药,或因便秘而吃泻药解决,导致症状暂时减轻,因而延误就医。

有便意感,但感觉粪便无法排空。若肿瘤靠近直肠,它会不断刺激肠道,产生便意感,常常觉得急着要上厕所,却又排不出粪便,或是只大一点点,然后短时间便意感又出现,让生活很困扰。

上述状况都已经是肿瘤出现后导致的情况,可见用症状判断并非及早发现大肠癌的好方法。因为拉肚子、便秘、感觉排便不干净等,其实跟压力导致的大肠肠躁症很像,所以应定期做粪便潜血检查及早发现,甚至更积极地做大肠镜检查防患未然。

早期筛检,早点脱离肠癌魔掌

尽管大肠直肠癌的治疗不断进步,然而早期筛检,才是远离大肠直肠癌的根本良方。建议,一般人50岁以上应该每年做一次粪便潜血测试,5年一次定期大肠镜检,有家族病史者甚至可以提前到40岁做检查。

不过近来发现凹陷型瘜肉2~3年就能形成癌症,因此建议高危险群者(有瘜肉和肠癌家族史者)每2~3年可以做一次大肠镜追踪,积极预防癌症。

除了筛检之外,平日可多摄取蔬菜及纤维,减少大肠直肠癌发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容量,稀释致癌物。二来纤维可促进肠蠕动,让粪便排空减少致癌物与肠壁的接触机会。

誰是大肠癌的高危险群?

有糖尿病、三高、代谢症候群的肥胖族

糖尿病、三高、代谢症候群被发现与大肠癌呈正相关。事实上这些疾病也与大肠癌共享许多危险因子,包括肥胖、缺乏运动、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彼此环环相扣,所以特别提醒,有三高、新陈代谢症候群的肥胖族应提前从40岁开始做粪便潜血检查。

50岁以上

年龄是大肠癌最大的危险因子。根据统计,一般人从40岁开始,罹病风险就会随着年龄上升,直到67岁左右达到高峰。

资料显示,大颗腺瘤性瘜肉(下一步就是第一期大肠癌)的盛行率在50岁会忽然爬升,无论是否肥胖、常吃肉,只要年龄一到,中奖机会就提高。

肠道中有腺瘤性瘜肉

大多数的大肠癌都是从瘜肉(良性腺瘤)演变而来的。导致瘜肉癌化的原因很多,基因、环境、饮食中的致癌因子、肠道发炎性疾病等都会影响,转变的过程一般认为约需5~7年,所以患者可藉由大肠镜检查,切除瘜肉,以达预防大肠癌的效果。

溃疡性大肠炎、克罗恩病患者

这两种大肠发炎性疾病都会增加罹患大肠癌机率,其中溃疡性大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患者罹患机率比一般人高出30倍,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病人则高出2~5倍。由于这两个疾病都无法根治,只能靠药物控制,所以这群人必须每1~2年定期接受大肠镜检查,及早预防。

遗传性大肠癌

目前证实的遗传性大肠癌有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病与遗传性非多发瘜肉性大肠直肠癌。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病是一种显性遗传疾病,这群病人的大肠会出现成千上百个瘜肉,带有相关基因的人通常40岁以前就会发展成癌症,约占所有大肠癌患者中的1%。

遗传性非多发瘜肉性大肠直肠癌也是显性遗传疾病,尽管瘜肉的数量不多,但有极高的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平均发生年龄约为45岁,约占所有大肠癌的5%。

临床上诊断遗传性大肠癌主要依赖家族病史。“阿姆斯特丹准则”是主要判断标准:1.超过三位亲属罹患大肠癌。2.其中一位为另外两位的一等亲,且至少影响连续两代。3.其中一位50岁前就确诊。如符合这些条件就应考虑做基因咨询来诊断,确定后必须密切追踪或透过预防性切除手术来预防。

不过没有相关基因突变遗传的家族也不能侥幸,一旦家中有成员罹患大肠癌,依旧会增加罹癌机率。一般家族中有一位一等亲罹患大肠癌,则下一代会比一般人高出2~4倍的罹癌风险,若有两位一等亲罹病则机率提升至3~6倍,这些人都应提早接受大肠镜检查。

常见的大肠直肠癌检测及专业建议:

粪便潜血反应:非侵入式方法,简单方便。但结果容易受到饮食或其他出血影响,准确度不高。最好进一步做下列检查检查:

乙状结肠镜:为60公分长的软管,准备简单,病人灌肠就可做,比较不痛,但缺点是只能看到一半大肠。

大肠镜检:可看到完整大肠,好处是检查兼治疗,有瘜肉可以当场切除。怕痛的人亦可考虑自费的无痛大肠镜检。

5个好习惯,有助远离大肠癌

丹麦一项研究发现,只要建立5个简单的生活习惯,就能降低23%罹患大肠癌的风险:

1.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

2.女性每周喝酒不超过7杯,男性不超过14杯。

3.别抽烟。

4.健康饮食:多吃高纤蔬果、少吃红肉及加工肉品,同时脂肪摄取量应占总热量的30%以下。

5.女性腰围不超过88公分,男性不超过102公分。

丹麦癌症医学会癌症流行病学研究所的专家找来5万5千多名50~64岁,没有得癌症的民众,让他们填写问卷,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生活及饮食习惯,追踪10年后,有678人得了大肠癌。

研究发现,民众每多运用上述5项健康生活习惯中的一项,就能降低13%罹患大肠癌的风险,如果5项全部都做到,就能降低23%的风险。要养成这些生活习惯并不难,可说是相当值得的“投资”。

责编/昕莉

猜你喜欢

镜检查遗传性腺瘤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是否需做肠镜检查可自测
无痛肠镜检查的护理方法及心得探析
甲状腺腺瘤的类型有哪些?
频繁出现这些症状,你该做个肠镜检查了
胃肠镜检查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在突发性耳聋发病中的作用
基于文化生态特征分析的文化生态治理研究
乳腺纤维腺瘤的那些事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