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收购塞钢厂当地百姓心存感激
2017-06-07胡维佳
本报记者 胡维佳
从阿塞拜疆到塞尔维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这些国家绝大多数属于我们常识概念中的“小国家”,它们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经济规模等都很小。这些国家在常年的国际地缘政治斗争与全球经济竞争中积累了复杂难言的经历,它们警惕性很高,敏感性很强,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和落地带来特殊的挑战。中国能否消除这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在这些小国落地?针对这些问题,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满长近日接受了《环球时报》专访。
环球时报:一些人把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动机之一,归结为中国庞大的过剩产能需要输出到海外。塞尔维亚是否有这种担心和顾虑?
李满长:完全没有。持这种声音的人根本不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与战略层面,企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落脚点。去年,中国驻塞尔维亚使馆为中国河钢集团牵线搭桥,促成河钢集团与塞尔维亚政府签约,以4600万欧元收购斯梅代雷沃钢铁厂。去年6月中国正式接管钢铁厂,到当年12月,钢厂就已经扭亏为盈,等于挽救塞尔维亚唯一一座国有钢厂,以及在这家钢厂就业的5000多名员工家庭的生计。今年塞尔维亚失业率预计为14%,在经济萧条时期,当地不少老百姓对这个项目抱有“感激”之心。
此前,美国曾收购斯梅代雷沃钢铁厂,七八年仍然经营不善,无奈最终还给了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同样经营不下去,中国这才接手。预计斯梅代雷沃钢铁厂今年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可以占塞尔维亚GDP的约2%,这家钢厂所生产的钢铁不但供应塞尔维亚本国,还可以出口到周边国家,这意味着同时带动了塞尔维亚出口的增长。
环球时报:美国经营斯梅代雷沃钢铁厂不善,中国河钢集团是如何做到在短期内扭亏为盈的?
李满长:首先,我们看到中国河钢集团对钢厂进行大量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其次,中国河钢集团加强企业管理,将先进的管理经验输出到塞尔维亚。第三,河钢集团只派出了十几人的管理团队,钢厂其余人员都是当地人,这为产权交接前后钢厂的平稳过渡和在短期内实现盈利提供了便利条件。
环球时报:目前已经有很多“一带一路”项目落地塞尔维亚,在未来加强务实合作的过程中,两国有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李满长: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的“水土不服”比较令人担心。例如缺乏懂得塞尔维亚语的人才;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缺乏当地的资质认证。有些中国工程师技术水平很高,但没有拿到塞尔维亚当地承认的资质认证,因而在一些项目中没有设计权,这是目前面临的一个较大的挑战。
环球时报:塞尔维亚前总理武契奇最近刚当选为新总统。在您看来,政府换届是否会为中塞经贸合作带来不确定性?
李满长:这种不确定性几乎不存在。加强中塞经贸合作是两国老百姓的真实愿望,正是这一点,促使两国领导人建立起一种政治互信。事实上,目前很多两国间的务实合作,正是武契奇在总理任期内一手抓起来的。现在两国已经成为“钢铁般”的朋友,塞尔维亚已经成为在欧洲第一个对中国公民实现持普通护照免签的国家,今后两国的务实合作在政治、经贸、体育、旅游、卫生等方面都会继续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