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7-06-07邹碧泉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肝硬化意义差异

邹碧泉

认知行为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邹碧泉

肝硬化;认知行为干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

肝硬化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进行性肝病,我国由于乙肝患者人数众多,肝硬化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病之一[1],占内科总住院人数的4.3%~14.3%[2]。肝硬化多呈进行性进展,不可逆转,疗程长,且并发症众多,预后较差,众多原因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从而影响疾病的预后[3]。我们将认知行为干预模式纳入到肝硬化患者护理教育中,并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肝病科2013年1月—2016年2月确诊为肝硬化的住院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5~75岁,平均(45.1±13.2)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46.1±18.3)个月。对照组40例,男33例,女7例;年龄35~70岁,平均(44.2±19.3)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48.6±18.2)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2009年欧洲肝病研究会(EASL)制定的肝硬化诊断治疗标准;病程>6个月;伴有严重的急慢性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认知障碍患者暂排除在外。

2 心里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2.1 团体干预策略采取分组形式,5~7人为一小组,研究人员采用一系列健康教育方式(健康宣传单、教育手册、PPT幻灯片、黑便宣传栏等),对患者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宣教:首先发放《肝硬化健康宣教手册》手册,分次进行肝硬化相关知识的讲解,使患者充分认知肝硬化并发症及转归预后,并认知相关预防及注意事项,并组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通过成员之间的启发、诱导、示范从而产生良性暗示效果,促进各成员对自身存在问题的领悟和理解,为改善和解决存在问题,努力探索建立有效的应对方式,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认真聆听并记录每位成员存在的困惑,并进行相关总结。此过程一般安排在入院第1周进行。

2.2 个体干预策略患者入院第2周开始采取面对面交谈形式,引导患者倾诉目前所存在的困扰及问题的症结所在,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不合理信念,向患者强调负性情绪对疾病康复的不良影响,学会常用心理自我调节方法,掌握快速应对负性情绪的方法,例如:教一些简单的肌肉放松和控制心理紧张的方法,帮助患者形成正向思维,识别不当行为,积极改正错误的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治疗行为,同时结合个体自身情况,讲解如何有效利用社会支持资源。每周3次,每次20~30min,直至患者出院。

2.3 观察指标(1)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brief scale,WHOQOLBREF)[4],对患者入院时及干预后生存质量进行评定,包括26个方面,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四个维度,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另有两个问题条目涉及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态越好,生活质量越高。(2)心理状态采用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抑郁及焦虑情况[5],依据各自表中20个项目出现的频度分别记为1、2、3、4分。分析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SAS标准分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

2.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入院时比较,*P<0.05

?

3.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认知行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生理方面较干预前无明显差异,在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有明显改善(P<0.05)。见表1。

3.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观察组认知行为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注:与入院时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

?

4 讨论

认知行为干预是根据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情绪、行为的假设,而通过干预改变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6]。不但重视对过去的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方式,使患者达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统一。

胡祎等[7]认为,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慢乙肝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认知领悟能力,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我们采用认知行为干预肝硬化患者,通过对生活质量方面以及心理状态评估的抑郁和焦虑方面加以比较。我们发现,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观察组在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个维度中的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三个维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通过认知疗法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地缓解肝硬化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患者人际关系,提高患者社会适应性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纠正肝硬化患者自身的不良行为,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这与国内孙秀梅研究结果相一致[8]。本研究显示,通过认知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干预活动,可以有效缓解肝硬化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评分,增强患者对肝硬化治疗的信心,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这与我们以前报道的相一致[9]。

认知行为干预并非直接减轻肝硬化患者的症状,而是通过纠正患者消极悲观的态度及负性情绪来达到改变行为而治疗疾病的目的,接受肝硬化相关知识,增强患者依从性,继而在药物的作用下,提高疗效,故针对患者认知中的负性因素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对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5.

[2]陈濒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46-1860.

[3]邓文君,张海蓉,石围.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0):1945-1949.

[4]方积乾.生活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88-294.

[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160.

[6]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5.

[7]胡祎,刘忆菁,邸英莲,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0):30-32.

[8]孙秀梅.认知行为干预在肝硬化病人失代偿期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2,10(8):2231-2232.

[9]金瑞芬,邬碧泉,王爱武,等.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心理健康水平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医学,2009,5(9):1295-1296.

(收稿:2016-07-24修回:2016-10-05)

浙江省温州市卫生局科技计划项目(No.2015808)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保健科(温州325000)

猜你喜欢

肝硬化意义差异
一件有意义的事
相似与差异
有意义的一天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诗里有你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