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路通村幸福来
2017-06-07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吕 跃
油路通村幸福来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吕 跃
2016年,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交通运输行业保持“高位增长、跨越赶超、形象提升”的良好态势,全州交通运输行业成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最高的行业。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道出交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表明偏远地区村民想通过改善交通“走出去”的期盼。
2016年,黔南州建成通村油路3000多公里,提前三年实现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走在全省前列,从根本上解决全州农村出行难题,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作出积极贡献。
便捷交通到 村民好运来
“从前路不通,村里人想干什么事都干不成,大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路修通了,我们发展种养殖产业,早点致富!”都匀市毛尖镇摆桑村村民徐振忠看着家门口平坦的柏油马路,眼里充满希望。
去年,徐振忠最高兴的事情,是家门口崎岖不平的砂石路终于变成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货车、小轿车、面包车等大大小小的车辆奔跑在路上,再也没有以往的颠簸。
摆桑村进村的道路,断断续续修了十几年,以前由于山高路急,一到雨季遇到山洪,山坡砂石路面就会被损毁得几乎不能通车,每年补路的时间比通车的时间还长。
“路修好了,摆桑村老百姓的好日子就跟着来了!”徐振忠高兴地说。
和徐振忠同样高兴的,还有瓮安县建中镇果水村村民周权。
“以前果水村交通基本靠走,老百姓出行、运输依赖脚力和牲口,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周权感慨道。
建中镇位于瓮安县城西南部,2015年底,贵瓮高速开通,全程74公里,建中镇距离贵阳56公里,距离瓮安18公里。高速路通车后,建中成为瓮安的“桥头堡”,贵阳的“后花园”。
果水村坐落于建中镇北部,全村面积49平方公里,下辖31个村民小组,1320户共5500余人。每逢公历2和7的日子,村民都要到镇上赶集。以前,从果水村走路到建中镇上,要花一个小时左右,现如今,沿着平坦的沥青马路,时间减少了一半。如果坐车,不到10分钟就能到镇上。
果水村交通状况的改善,是黔南州农村交通变化的一个缩影。去年,全州农村公路建设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3164公里、撤并建制村油路590公里、窄路面公路拓宽242公里,分别超目标任务1674、320、162公里。
立足大交通 产业大发展
周权还有另一个身份——贵州苗岭雾海生态有机茶园有限公司的技术员。2011年,苗岭雾海茶园公司成立,基地就在果水村。
苗岭雾海茶园公司每年生产茶叶30余吨,远销欧盟海外。贵瓮高速通车之前,茶叶要先从果水村运往瓮安县城,由瓮安县城转运贵阳,再经贵阳发往目的地,光运输成本就达到1.5元一斤。现在,公司生产的茶叶直接沿贵瓮高速发往贵阳,每斤茶叶的运输成本降低20%左右。
“我每个月的工资是5500元。”周权满脸笑容,“交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基础,路通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水龙头’就打开了,水自然就会源源不断地流进来。”
建中镇是个传统的农业小镇,境内山地丘陵遍布,气候温凉,常年云雾缭绕,发展茶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2012年,湖南株洲的女企业家黄红缨看中建中镇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多次考察,黄红缨决定在这里发展茶产业,筹建贵州瓮安鑫产园茶业有限公司。黄红缨认为,良好的生态决定了茶产品的质量,当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交通不便。
“我带来15人的团队,第一件事就是买一台挖掘机,没有路的地方,就尽量自己修一修。”黄红缨说。接下来的四年里,她先后投入资金8000万元,于果水、凤凰、太文三村交界处,建设了1.2万亩的茶产业园,牵头成立三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四年间,鑫产园茶叶公司提供3000多个劳动力就业岗位,累计发放农民工资1800余万元,带动就业老百姓实现人均年增收达7800元以上。
茶园里,新建的水泥路代替原先泥泞的土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和生活。(黔南州交通运输局供图)
黄红缨说,在2012年,自己从老家株洲到公司,要花12个小时以上,瓮安县城到果水村就要耗费近两个小时。现在从湖南老家到公司只需要7小时左右,瓮安到果水村只需40分钟。
“路修好了,我们企业发展的信心就更足了。”黄红缨说,“看到这些年瓮安交通的发展与变迁,感觉就像做梦,从摩托车换成三轮车,又换成小轿车;从举步维艰的泥泞山路到双向车道沥青路通达世界;民生状态全面改善,曾经的穷乡僻壤变成今天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政府把路修通,企业发展壮大,带领百姓创收增收,老百姓获得感满满。
随着黔南交通运输事业的迅猛发展,瓮福磷化工产业、都匀毛尖、罗甸火龙果、三都水晶葡萄……全州各产业正凭借黔南大交通的东风乘势而上。
道路修进来 产业走出去
交通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更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
“路没修通之前,我们挑东西上街卖,天刚擦亮就得出发,要是晚那么一两个小时到街上就散场了。”龙里县谷脚镇高新村副支书王光林说。
高新村位于1550米的高海拔地带,当地特产的富硒红米有两百多年历史,却因为道路不通被“冷藏”在崇山峻岭之中。
黔南州交通运输局派驻的村第一书记唐文杰说,高新村交通不便,导致产业发展不起来,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造成大片土地荒废、农产品产量低还卖不出去的困境。
为实行有效帮扶,黔南州交通运输局走出一条“以交通促发展”的路子,开展精准扶贫。高新村确立“抓交通抓产业”的思路,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五彩粮仓”1500余亩、刺梨种植基地1.6万余亩、高山冷凉蔬菜900余亩,将高新村特有的产品扩种并推销出去。
去年,谷脚镇到高新村25公里的通村公路经过加宽扩建,解决了产品运输的后顾之忧。
刘和祥是合作社的理事长,曾在外打工多年,最近,他正是看到村里四通八达的交通中蕴藏的商机,果断回家,在家门口创业。“路通了,百姓脸上的笑容更甜了。”刘和祥说。
百姓笑脸背后,是全州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全州交通运输行业保持“高位增长、跨越赶超、形象提升”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6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35%,位居全省前列,为全州经济稳增长做出积极贡献。全州交通运输行业成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最高的行业。
今年,黔南州将围绕“提前实现100%的撤并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提前两年实现100%的县乡公路条条路上有安防、提前实现100%的建制村通客运”三大目标,扎实推进全州农村交通运输建设工作,全面启动3723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建设,最大限度确保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持续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责任编辑/蒙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