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与特点研究

2017-06-06王骏飞高汝男

价值工程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建议

王骏飞+高汝男

摘要: 中外合作办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引进外方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与我国教学方式相互融合,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在办学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办学模式和特点。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建设来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困境,亟待我们进行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advanc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in China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course of school-running, it showed a variety of school-running models and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onstructio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still has various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to be studied. This paper put forward rational proposals to promot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建议

Key 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school-running model;proposals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179-03

0 引言

在19世纪50年代,李鸿章当时担任直隶总督,提出了“西主中辅”的办学思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学理念,配上中西结合的教学师资,这算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第一次探索,虽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没有成功,但是已将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路呈现在世人面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是从改革开放起源,先后有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等高校与美国、法国举办中美经济学、中法法学培训班, 天津财经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举办MBA班,南京大学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办中美文化中心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近几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实现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该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纲要中提到扩大教育开放,指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已经成为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后的第三种高等教育模式,对于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引进先进教学资源,在管理理念和教育手段上反哺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我们在看到中外合作办学在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这種办学方式所具有的不足、争议和困境,正面面对其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之道,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新突破,是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1 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模式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出现是教育改革内在需求和外部环境不断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一改原有的固定方式,随着开放理念的引入和教育政策的松动使得办学方式选择更加丰富,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遍地开花。在中外合作办学初期,各高校自行探索办学模式,主要以中外高校联合办学习班,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手段,由外方师资直接到中国进行教学,或派遣中国师资到国外进行学习,毕业时颁发中外合作毕业证书的形式。

1993年,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为规范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行为,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原国家教委出台了《关于境外机构的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拉开了中外合作办学制度化的进程,2003年,国务院颁发《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厘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义和办学宗旨,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规范性发展。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在本科水平上共有三种类型:一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例如:昆山杜克大学,该所高校是由武汉大学、江苏昆山市政府、美国杜克大学三方合作成立,由昆山市政府出资并提供土地,引进美国杜克大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由三方共同管理,采用西方现代管理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杜克大学和武汉大学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主要优势点在精英教育和科研水平上,改变了昆山市过去没有大学的背景。与昆山杜克大学不同模式的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大学还有一种就是全部实行国外高校教育模式的合作大学,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由浙江万里学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共同合作举办,采用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一样的运作模式,全面采用英文教学,教材、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和学校管理方式均与诺丁汉大学相同;还有就是优秀国内外高校相互结合,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由西安交通大学、苏州市市政府和英国利物浦大学联合举办,与其他中外联合办学不同,该校没有选择文科类专业入手,而以理工科专业为合作起点,投入较大,按照西方教育办学方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校长负责制,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苏州市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政府(学校所在地)。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位。

二是高校内部非法人设置的中外合作二级学院,又可分为1对1和1对N模式,其中1对1模式,可举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卓越学院,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美国富特海斯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隶属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二级学院,毕业可获得美国福特海斯州立大学学位。1对N模式,可举例江南大学北美学院,是江南大学对应北美地区的多个学院成立的二级学院,学生毕业之后获得所合作的大学的学位。

三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例如: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该项目依托江苏师范大学的教育教学资源,采用全程引进的模式,即在江苏师范大学进行所有俄罗斯高校的教学内容。采用全外语教学,从专业来看,该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经济类、金融类、管理类项目居多,从国家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平台可以看到,教育部已批复 400 多个类似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模式。

另外,从学制上进行区分的话,可以分为2+2(即在国内就读两年,在国外就读两年),3+1(即在国内就读三年,在国外就读一年),4+0(全部课程和实习均在国内进行)等单一或者复合方式,这三种方式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在不同的学校和专业中得到应用。从学历认证方式上进行区分的话,可以分为中外双学位和国内或国外单一学位的方式。

2 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特征

2.1 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出“多方联动”的特点

从整体上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由政府推动,高校自主运营,中方与外方合作协商,社会各方共同关注所产生的一种办学理念,政府推动主要体现在国家对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引领和保障,具体来说,政府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方面的主要功能是资格审批、质量评估、信息发布和行政监管,这些工作主要有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平台负责,一方面严格把控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准入门槛,评估高校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及时将高校办学信息进行权威发布和教学过程的监管,服务于社会,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

我国实行的这种政府引导方式与西方教育采用的专业认证方式有所不同,各有利弊,通过政府引导和推动,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公信力,也有利于教育改革的进步,为中外合作办学营造规范、法制的氛围。

高校自主运营说的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资金筹集、课程设置、招生规模、教学方式等方面,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起到较好效果。中外合作协商指的是中方和外方共同商定办学具体事宜,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 21 条就规定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设立理事会或者董事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设立联合管理委员会。理事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的中方组成人员不得少于二分之一,这就在法规上规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双主体性质。

2.2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方式的独立性与双重性

教学方式的独立性是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均是由中外双方在充分考虑两方教学优势和特点,学生学习水平和特点之后,经过协商和科学论证之后形成的,该教学方式能够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或项目中高效、有序、顺利的进行,该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任何一种现有的教学方式,所以说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方式的双重性,是指中外双方各自拥有不同的教学理念,以此衍生出来的教学方法也就必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中融合中方和外方的教学特点,中方的教学以理论为主,重视“传道”,教学方法循规蹈矩,按照教师和教材来,而外方,尤其是西方的教学中,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其理念主要侧重引导大学生去观察事实是什么样,同时发现隐藏在事实后面的道理,这主要是以大学生作为主体来进行自我探索。

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或者项目中,教学方式是取双方教学之长,以中方理论教学诠釋西方实践教学,以西方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取长补短,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2.3 中外合作办学具有本土化、国际化、市场化的特点

据前文所述,所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都直接引进西方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学经验以及管理模式,教学资源来自中西双方合作的大学且国外高校的教学资源占较大比重,例如:昆山杜克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均采用国外的教材,教学方式采用全外语教学,教学师资也大部分来自于国外,但是,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所以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招生均要通过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统一招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高考是进入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的基础条件,中外合作办学具有本土化的特色。

另外,很多高校均采用董事会管理下校长负责制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与西方商业化办学模式相似,无论是外方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看重的经济利益和投资回报,还是办学的专业选择、费用收取、财务运作等方面,市场主导性明显,几乎所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均需缴纳高昂的学费,以维持办学的正常运转。

国际化不仅体现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的国际化,还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外语水平较高,由于入学后相对于其他学生,接触国际先进知识多,视野开阔,在就业、科研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3 中外合作办学的现实困境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将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师资等引入我国,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丰富了高等教育选择,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社会发展程度有限,这种嫁接式的教育模式,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资源整合和组织管理上的效率。

从外部来看,尽管我国在政府层面,已经搭建出中外合作的办学框架,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出合作办学的主旨确定为“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但是并没有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细化说明,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筛选、鉴别、认定机制,很多低水平、质量差的国外高校钻空子进入我国教育市场,扰乱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中外合作办学在性质上具有民办教育的性质,缺乏政府财政支持,需要高校自行筹备资金,中外合作办学所需成本较高,很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不得不提高学生学费,通过提高学费来维持办学运营,也推动了办学的市场化,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体现。

从内部来看,中国高校与外方大学在制度融合方面存在较大障碍。特别是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层面上,组织内部的治理采取的是一种在引入国外管理经验的同时兼顾本土行政结构的举措。所以,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既能够看到董事会、学术委员会这样的组织,也不难发现实际的运作仍然摆脱不了行政化的逻辑。这种矛盾产生的最大问题便是管理过程中制度成本的增加,以及权力主体不明带来的政策偏离。

4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建议

从国家层面,修订现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晰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定位、准入标准、办学条件、退出机制等办学问题,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应积极发挥平台监管作用,制定优质教学资源认定细则,加强对中方和外方办学水平、办学能力的筛选和认定,严把办学准入条件;政府应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增加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公益性,减轻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财务负担,让更多的学生有能力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学习。

从高校层面来看,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合作管理体系,这是高水平和质量办学的保证。积极吸纳西方高校董事会管理下的校长负责制现代化程度高,绩效程度高的特点,结合中方行政办学经验,进而设计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融入中外双方的办学理念,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同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不断适应实际的变化。

5 结语

我国中外合作辦学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相对来说,办学模式、教学方式、培养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路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未来中外合作办学将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外教育在相互结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此,需要不断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事业的突破。真正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骏飞.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7.

[2]赵卿敏.国际化: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研究[J].2001(11),22(6):72-81.

[3]李兰巧.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探讨.世界教育信息[J],2004(11):31-32.

[4]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运用江苏高教[J].2012(1):47-50.

[5]胡光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政府规制失灵问题 [J].现代教育管理,2011(5):40-43.

[6]杜毅.中外合作办学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2):13.

[7]冯晨昱.对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1):8-11.

[8]林金辉.规范·健康·有序—林金辉教授谈中外合作办学[N].人民日报,2010-08-27.

[9]赵风波.中外合作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探析—基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6):79.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