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元培与北大革新

2017-06-06陈蓉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人格魅力蔡元培革新

摘 要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改革北京大学的先驱。他出任校长前,北大仍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官僚腐败习气,并且教员水平十分有限。1916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在聘请教员、调整学科和开放女禁等方面进行改革,北大校风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北大得以成功转变并对近现代教育体制机制产生一定的影响,原因有很多,人格魅力便是其一。通过研究本课题,了解蔡元培为改革北大及我国近现代教育体制所做的贡献。

关键词 蔡元培 北大 革新 人格魅力

作者简介:陈蓉,河北大学历史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386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省绍兴人。1868年出生,17岁考取秀才,22岁时中举人,27岁得授翰林院编修。蔡元培的求学之路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并且獲得了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功名。但之后因对腐朽朝政不满,辞官还乡从教。早年倾向革命,鼓吹暗杀。但戊戌维新失败后,认为革命并不能解决当时中国真正的问题,进而催生了教育救国的思想。1907年蔡元培远赴德国求学,第二年进入莱比锡大学。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友人的催促下回国。1912年1月应邀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因不满袁氏专权,退出内阁,再次赴德留学。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回国受命出任北大校长,着手对北大各方面进行改革。梁漱溟称蔡元培为“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新潮流,冲破了社会旧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为中国历史揭开新的一页。” 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确有开风气的作用,是我国近现代教育体制的变迁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蔡元培出任前的北大

北京大学原是清光绪“维新变法”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史上首个由国家创办的综合类大学。前几任校长虽然进行了一些整顿,但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北大仍是一派颓唐萎靡的气象。

(一)官僚习气严重

按照清光绪二十九年的癸卯学制,京师大学堂的学员毕业后将授予相应的官职,因此大学堂便成了一些人寻求出身的好地方。1913年顾颉刚考入北大,“学校象个衙门,没有多少学术气氛。有的教师不学无术,一心只想当官;有的教师本身就是北洋政府的官僚,学问不大,架子却不小。” 作为一个大学,没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教师们只想着当官发财,学生们多以读书求功名利禄为目的,将读书作为进入官场的必由之路。“那时在学生中还流行一种坏风气,就是‘结十兄弟。何谓‘结十兄弟?就是十分气味相投的学生结拜作兄弟,毕业后大家钻营做官,谁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当科长、当秘书,捞个一官半职,‘有福同享。” 北大学生陈其鹿认为大学应该是聚集了各类人才,共同探讨学问的地方。结果很让他失望:“一旦而有文官考试,或县知事考试,则时机斯至,挟策以往,趋之如骛。” 封建官僚的思想根深蒂固,学生们争相考试做官,并没有专心研究的念头。即使当时北大为转变学生思想,做了一些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那时的北大有一种坏现象:一些有钱的教师和学生,吃过晚饭后就坐洋车奔‘八大胡同(和平门外韩家潭一带)。” 当时常光顾妓院的却是时人所熟知的“两院一堂”,其中“一堂”指的便是北京大学。北大虽然已更名,但许多人习惯称其为大学堂。然而在当时的教育界这样的风气普遍存在,“其视学校也,不以为一切事业必经之路,而以为希求仕宦进身之阶梯。” 面对这样的官僚习气,顾颉刚直接抨击到,“这样的学校哪能出人才?只能培养出一批贪官污吏!蔡元培先生来长校之前,北大搞得乌烟瘴气,哪里像个什么‘最高学府?” 蔡元培出任北大前,校风可谓是臭到极点。

(二)教员水平有限

沈尹默将当时北大的一些教员称为“怪人”,这些“怪人”在教学内容上大多因循守旧。陈汉章是一位老举人,京师大学堂因他当初名气大,聘请他做教员。然而他进入学校后,得知毕业生可以获得翰林头衔,情愿当学生也不愿意当教员。当时虽然清末废除科举,对于许多像陈汉章这样的人来说,能得翰林头衔算是了却一桩人生憾事。可他苦读六年,眼看要毕业了,辛亥革命爆发,他的翰林梦也就破灭了。沈尹默进入北大的第一年教授历史课程,当陈汉章做学生毕业后,接替沈教授历史,这样一位满脑子封建官僚思想的教员,教授课程,结果可想而知。沈尹默刚到北大就职的时候,桂蔚丞老先生在预科中讲授地理这一门课程。上课时“有一听差挟一地图,捧一壶茶和一只水烟袋跟随上讲堂,置之于讲台上,然后退出,下课照送如仪。” 冯友兰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由陈介石先生讲授哲学史。冯友兰对其讲课风格深有体会,“上课的时候,登上讲台,一言不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得非常之快,学生们抄都来不及,下堂铃一响,他把粉笔一扔就走了。” 陈介石去世后,由陈汉章接讲,内容却是旧儒学那一套,譬如《宋儒学案》之类。虽然大学名称由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但是教员在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沿袭大学堂风气。

面对北大严重的官僚习气和有限的教员水平,尽管前几任校长为扭转风气做出了努力,但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蔡元培认为是,“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 因此,革新北大必须从根本上割掉科举制遗留下的毒瘤,转变北大校风便是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的首要任务。

二、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

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国内局势逐渐平和。11月8日蔡元培回到上海,就任北大校长的职务一事。“友人中劝不必就职的颇多,说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 但对此也有支持的,“既然知道他腐败,更应进去整顿,就是失败,也算尽了心。” 蔡元培本着最初教育救国的思想理念,听从了后者的意见。在任期间,对北大的教育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整顿和革新。

(一)聘请教员

蔡元培在进入北大的首次演讲中,提到大学不应该是升官发财的。而要破除读书做官的旧观念,“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 在聘请教员上,蔡元培认为,“延聘教员,不但是求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 在此要求下,聘请了一大批认真专研的学者和有真正学识的专家来北大担任教员。

1.陈独秀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先后拜访了汤尔和和沈尹默。他二人都向蔡元培举荐了陈独秀,在亲自翻阅陈独秀所创办的《新青年》后,决定由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然而,蔡元培请到陈独秀费了很大功夫。多次拜访,甚至有一段时间差不多天天要去看陈独秀。陈独秀开始并不想在北大就职,就以要专心办《新青年》为理由推辞。直到蔡元培应允可以将《新青年》迁到北大来办,陈独秀没有可以推辞的理由,这样才答应任职。虽然陈独秀答应担任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但他自身的情况并不符合北大的聘任制度。蔡元培为请到陈独秀,甚至不惜冒风险替其伪造履历。将其塑造成一个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的留学生,并曾担任安徽高等学校校长和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蔡元培的所作所为,足以体现出想要聘任陈独秀的诚心。历史证明,蔡元培聘请陈独秀是多么正确的一件事。陈独秀以北大为平台,《新青年》为基地,竭力鼓吹进步思潮。汇集了北大的革新势力,掀起了新文化浪潮,五四青年运动也在风起云涌中走进了历史的舞台。

2.胡适

1910年,19岁的胡适漂洋过海,远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留学期间,胡适并没有沉醉于丰裕的物质文化生活,反而更加关注国内的状况,尤其是教育方面。《非留学篇》一文字字珠玑,对当时中国没有著名的大学感到痛心疾首。胡适创办国内大学的想法十分强烈,1915年在他的日记中写到,“吾他日能见中国有一国家大学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国之剑桥、牛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 胡适对偌大的中国竟然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表现的极其愤慨。甚至“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馆,无美术馆,乃可耻耳。” 胡适将中国没有大学以及相应的大学硬件设施视为国人的耻辱。1917年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将他的一篇《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此后同陈独秀鼓吹文学革命,推进了我国新文学的步伐。回国后蔡元培请陈独秀致函胡适,诚邀其任北大的教授。这同胡适渴望教育救国的理念不谋而合,于是接受了任职。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等数门课程,这些古今中外兼涉的文史课程,令北大旧派人物自愧不如,故而深得青年学子的倾心。

3.辜鸿铭

辜鸿铭,祖籍福建厦门,自幼精通多种语言。早年就读于西方高等学府,丰富的留学生活使得辜鸿铭对西方文化十分精通。然而,饱受西方教育熏陶的辜鸿铭,却格外喜欢中国古代文化。曾跟着马建忠学汉语,读古书,并且开始蓄发留辫。1885年回国后,通过赵凤昌的介绍,进入张之洞的幕府。期间任职二十多年,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特长,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但辜鸿铭也不忘专研国学,曾分5次发表了172则《中国札记》。他的著作大多主张东方文明的重要性,抨击西方文明。即便辜鸿铭的思想比较守旧,与当时鼓吹新学的北大并不相符。但蔡元培本着最初的聘请原则,请辜鸿铭来北大教学。辜鸿铭在任教期间,仍然坚决反对新学,抨击白话文。课堂上也是满口的“春秋大义”,极力吹捧旧文化,蔑视新文化。对于这样有真才实学的学者,虽然顽固守旧,但蔡元培仍本着兼容并包的思想聘请他们。

除此之外,蔡元培还聘任了一大批学者,有刘半农、周作人、吴虞、钱玄同等新学大家,还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也续任了有真才实学的旧派人物,如黄侃、陈介石、马裕藻等。同时蔡元培还聘请了外籍的教授葛利善,先后辞退外籍教员斯华鲁等数人。在人事任免上的改革,充分凸显了其“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二)调整学科

过去学生为了做官发财,多选法科。蔡元培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想法,到校后的首次演说中讲到,“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未升官发财之阶梯。” 北大过去在学科上分文、理、法、工、商五种,科目划分的非常明确。这就导致了出现前文中所提到的,学生为做官发财,多跟风选法科的现象。蔡元培认为此种分法,没有突出以文理为中心的专门研究。于是,主张设文理两科,同时认为文理科是其他应用科学的基础。后蔡元培又发现文理分科的流弊,从沟通各科的目的出发。于1919年取消了各科的区别,一律将改各科门类改为系。由此全校共成立14个系,实现了文理学科的融通。同时废除学长制,改设系主任,原属文、理法三科的各学系分别称谓第一、第二、第三院。蔡元培通过对学科体制的改革,调整了文理科,提升了北大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开放女禁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前,全国各地除了开办专门的女子学堂外,各高校仍只招收男生。1919年5月19日,一位女学生写给北大校长的一封信,最先触动了蔡元培改革的神经。事情主要的缘起是,甘肃的邓春兰写信要求允许进北大读书。同年6月,邓春兰在京沪各报撰文并登出给这封信,呼吁大学应该对女学生开放。1920年 1月1日,上海《中华新报》上刊登了蔡元培与该报记者谈话,蔡元培公开表明立场,明确表示北大可以招收女学生,并且实行男女同校。“这件触动了封建主義神经末梢的小事,当时轰动了全北大、全北京。” 当时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没有向教育部呈请提议?”蔡元培以教育部没有不收女学生的规定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继王兰成为北京大学的首个女学生之后,紧接着有八名女子进入北大学习。在北大的影响下,全国各公立、私立学校纷纷效仿。蔡元培允许“北大收女生,在当时北京的社会里头是一件打破传统的大事。” 当时各大报纸、杂志和刊物都登载报道了北大招收女学生,并将其视为开先河的事件。蔡元培任职期间,北大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未有之的变化。从一个培养封建官僚的腐朽机关,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的高等学府,初步完成了朝现代意义的大学的转变;从一个宣扬封建腐朽文化的大本营,转变为提倡先进思想的阵营,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进程,促进了近现代教育体制的变迁。

三、蔡元培的人格魅力

北大改革在当时得以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如社会背景、办学理念和革新措施等,蔡元培的人格魅力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称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任鸿隽在回忆中提到,蔡元培的人格魅力是“纯是发乎自然而不是要拿这些道德来引起人家好印象、好感想。”

蔡元培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蔡元培到校的第一天,所有人像往常迎接前几任校长一样,排队恭恭敬敬地向其行礼。而他一反以往校长的惯例,脱帽并向校职工鞠躬。进校的第一天便打破了校长高高在上的形象,虽然是一件极细微的事,却足以受到众多学生们的爱戴。罗家伦认为这种“感召”的力量“是无形的,因其无形,所以格外伟大。” 北大学生汪敬熙也曾说“蔡先生在拥护学术自由一点上,就有极伟大的人格。” 在蔡元培的追悼会上,张继作报告,表达了他对蔡元培人格的敬佩:“字术救国,功在党国,永垂不朽,其人格尤足钦敬。” 郁十元在《蔡元培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感言》中提到“其人格高尚,足为后人模范。” 蔡元培“在大事面前,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迁就退让,决不拿原则作交易,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而高尚的人格精神。” 就如蔡元培在任十年,但真正在校的时间不够五年,并且期间曾七次想要辞去校长这一职务。1916年到1927年的十年间,就连北洋政府总统和内阁总理也是像走马灯一样不停的更换,而蔡元培一直是北大校长。尽管北洋政府没有将蔡元培免职,而从蔡元培的人格上讲,他是绝对不与北洋政府为伍。“蔡先生是旧中国一个地道的知识分子,对政治不感兴趣,无权位欲。” 蔡元培认为自己是要做研究的,在对学生的演讲中也多次提到不要参与政治。回国以后,北洋政府的腐败让他感到失望。因此选择辞职来表达自己同北洋政府的不合作,他也曾引用《易经》中“小人知进而不知退”,在他认为如果继续留在北大与其为伍便是“小人”,相反离开北大,是“知退”的很好表现。蔡元培的多次辞职,实在对北洋政府的腐败嗤之以鼻。这既表现他同北洋政府的不合作,同时也是他人格魅力最好的展现。

1916年到1927年蔡元培执掌北大期间,在聘请有专长的教员,调整学科,以及允许女学生入校等方面改革。北大从一个声名狼藉的封建大学堂,变成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大学府。北大在当时能够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是蔡元培的人格魅力,然而承认蔡元培人格魅力的重要性,并不是否认其他的因素。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不但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的变迁,为今后的教育提供了历史的借鉴,而且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进程。

注释:

陈平原、夏晓虹.北大旧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3,159,30,30,38,135.

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学校 回忆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11,11,11,11,34,34.

陈其鹿.听蔡孑民先生演辞感言.新青年(第二卷).1935(6).51-52.

许纪霖、田建业.杜亚泉文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32.

蔡元培.蔡元培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01,101,106,104.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88.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纪念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400,192,500,642,404.

聶振斌.蔡元培.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42.

猜你喜欢

人格魅力蔡元培革新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彰显“人格魅力”,提升班主任素养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浅谈中学数学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