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2017-06-06徐茂坤毕研成
徐茂坤+毕研成
摘 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发挥学生主体优势,开展探究性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对实验教学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42-02
1 前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尤其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1]。因此,化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地位和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实验教学。
2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分析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并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策略以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
做好多种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问题难度应把握好,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从而达到循循善诱的效果,帮助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进一步掌握实验变化的内在规律。如在演示“电解水”实验时,教师可以跟学生说一下实验用的装置和仪器,然后在做实验之前再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在以往的学习中学到水具有怎樣的导电性?什么样的溶液才是导体?怎样才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紧接着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再提出几个问题:两极出现怎样的现象?两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进行验证?对于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顺利得出答案,而对于第四个问题,学生不能立刻说出答案,此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你们所熟悉的气体都有哪些?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氧气?怎样进行验证?这时候在教师的点拨下,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集中起来,认识观察教师的验证过程,结果证明这两种气体分别为氧气和氢气。
因此,在演示实验中通过层层设疑,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在化学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如果缺乏细致的观察能力,则无法深入认知事物本质[2]。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排除实验过程中的干扰因素,明确实验的目标和观察的重点,从而认真有效地完成化学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在具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过程中,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仪器装置,以及它们的连接方法,还有实验药品的情况;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反应的多种现象,尤其要学会对实验现象做出全面的解释,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路。例如:在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一实验现象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到火星四射的场景上,在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Fe3O4)即不容易观察到;在观察“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时,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白烟的同时,注意观察燃烧时火焰的形态;在“酸碱中和实验”中,当酸碱度达到等当点时,酚酞指示剂出现变色的时间很短暂,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瞬间的突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敏锐性,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因此,为了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重点,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观察实验对象的外部属性、实验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使其明白观察应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更要有始有终。
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初中化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所包括的内容与培养目标。”[3]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究,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原理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蜡烛在点燃前、燃烧中、熄灭后的具体现象,然后对燃烧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蜡烛火焰各层不同的温度,而且认识了石蜡燃烧所产生的物质,提高了操作能力。
又如在教学“燃烧和灭火”的内容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将燃烧的蜡烛熄灭:1)用嘴吹灭;2)用手摇灭;
3)用水浇灭;4)用盖盖灭;5)用沙扑灭;6)用灭火器扑灭;7)剪断烛芯。所有的熄灭方法都指向一个原理,就是将火源与氧气隔开,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因此,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开展探究实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通过合理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探究与合作,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知识的构建性。实验教学不能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因为知识是不可能通过别人的传递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是需要经过自身的接收与消化过程。由此可见,知识的本质在于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依靠学生自己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构建和重组知识体系。
如在教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一开始,就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布置相应的探究课题:“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某一固体物质能否无限制溶解?”此课题一出,学生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否定的结论。此时教师继续追问:“那么怎样才能使不能再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呢?”这一问题尤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继续溶解的条件。之后再提出问题:“已经不再溶解氯化钠的溶液是否能够继续溶解高锰酸钾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了浓浓的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过程,明白了实验结果,让学生真正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探究,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并从生活中收集实验的材料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不断转变和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加强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有机联系,积极提倡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实验材料,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改进实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作为化学教师,还要经常开发一些生活中的小实验,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能够给生活带来精彩。
如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身边的碳酸盐,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石灰岩、鸡蛋壳、牙膏、鱼骨等物品,再搜集一些用于对比的鹅卵石。课堂上,教师将浓盐酸滴在石灰岩、牙膏、鸡蛋殼、鱼骨上,均有气泡产生;但是将盐酸滴到鹅卵石上,却没有产生气泡。通过实验证明,能够产生气泡的物质中均含有不同质量的碳酸盐,而鹅卵石中不含有碳酸盐。同时也验证了教材所述:石灰石与黏土混合加热可制得水泥;石灰浆抹的墙面接触CO2后会转化为碳酸钙,鹅卵石中基本不含碳酸钙。
可以看出,实验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但可以增强化学实验的效果,而且能够让学生的实验做得更加有趣味性,同时还能学以致用。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化学实验效果 通过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将实验过程进行大小、速度的变化,便于学生细致观察。特别是做一些实验现象不太明显的演示实验时,教室后排的学生往往无法观察清楚,为了让他们能细致观察实验过程,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将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清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清楚楚地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化感性为理性,不但便于学生观察体会,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无法完成的实验,促进学生理解。由于受到场地设施的限制,有的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或者实验结果过于危险,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对概念、定义、定理的理解能力,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在稀释浓硫酸时,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可以借助多媒体模拟演示:在水中加入浓硫酸后,水马上沸腾起来,不但热气腾腾,而且硫酸飞溅得到处都是。通过这样的模拟演示,可以引发学生的高度重视,提醒学生要正确操作,促进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3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过程,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求知精神。因此,作为化学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海燕.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J].理科考试研究,2012(24):102-103.
[2]徐余堂.如何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版,2010(07):201-202.
[3]韦玉甘.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浅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9):156-157.
作者:徐茂坤,淄博市周村区王村中学,研究方向为中学化学教学;毕研成,淄博市周村区王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化学教学(255311)。
10.3969/j.issn.1671-489X.2017.0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