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升科学课堂实效
2017-06-06黄碧珍
黄碧珍
【摘 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的学科,新大纲规定在科学教学中强调学生收集处理、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讨论、思考来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 键 词】 科学课堂;实践;独创
现在的孩子看得多,想的也多,在课堂中他们经常会提出一些奇思怪想。这就需要老师合理地呵护、培养,让学生在欢乐的情景中获取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浅谈個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一、选材要“准”,精心“培土”
在教学中有许多实验的器材在准备与使用方面与实际存在着差别,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用好身边的材料,掌握更多的知识呢?
1. 选择更容易理解的实验材料。比如在学习《春天里的花》时,文中提供的绣球花等在我们这儿不常见,且学生也不认识,因此,我就选择他们熟悉的油菜花、迎春花来代替,使学生易采摘、易观察、易理解。
2. 选用更典型的实验材料。在学习《食盐哪里去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我不仅选择了能溶于水的白糖、味精、食盐、高锰酸钾,还选择了不溶于水的沙子、棉花,并且选择了塑料等不溶于水的比水轻的物体,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溶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怎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呢?我在上《饲养小动物》一课时,课始创设问题:“谁能告诉老师,你们都养了什么小动物呢?”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养了小鱼、鹦鹉,有的养乌龟、小狗等。课堂气氛活跃,个个小手举得老高。我趁热打铁:“你们说说,为什么要饲养小动物?”同学们讨论热烈,其中有位同学说:“老师,我养了一只乌龟,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探望它,因为等它长大后,我让它驮着我们一家人去旅游,这样我就不会像坐车那样晕了。”啊?我一愣,全班同学都笑开了。我脑中一闪,这孩子的想法有点怪,但我又继续问:“你见过乌龟驮人吗?”“见过,《西游记》里的大老龟就是驮着唐僧师徒过通天河的。”他胸有成竹地说。我随之表扬:“你知道的真多,等你家的乌龟养大了,驮着你去旅游时,也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带上,好吗?”“好的,好的。”说完这位同学笑眯眯地坐下。
是啊!课中常会碰到学生提出一些古怪的、稀奇的问题,这些也许会使老师措手不及,甚至尴尬不已,但老师要因势利导,要珍惜、呵护学生的这些异想天开、奇谈怪论,善于从中发掘思维的火花,对那些稚嫩的创新萌芽进行细心的呵护,决不能去扼杀它们。
二、注重实践,适时“施肥”
科学的教学要重在“动手做”,必须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入手,让学生亲自去种、去养、去观察、测量、记录、做总结报告、讨论交流,自我评价……只有让他们亲自做了,才能发展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俗语说:种子萌芽后,要使它茁壮成长,离不开适时、合理的施肥。学生创新的种子一旦萌芽后,老师更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课件,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在“茶壶溢水”的画面时,小朋友头脑中出现一个个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再出示“筑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学生讨论后,再出示课件通过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的对比动画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最后我总结说:“同学们今天做得非常好,应继续努力,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要多想想、多试试,才能得到更多的结论,发现更多的奥秘。”
三、改善学习方式,合理“修剪”
《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在上《养蚕》时,学生在活动中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提问题是探究学习的第一步,为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我在教案上专门记录学生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去实践,课中和学生认真讨论,课后引导学生借阅相关书籍阅读。这样学生们慢慢养成看书的习惯,懂得通过交谈和看书学习新知,个别学生借阅了中学的生物课本,而且看得津津有味。由于学生的勤学,问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养蚕的范围。每次课文学习完了我会鼓励学生将问题写入日记,并与语文课相结合,要求学生坚持记日记,这些做法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树要茁壮成长,当然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培育。花木在生长中常要被修剪掉一些病虫枝、增长枝,以减少养分的消耗。课堂上学生时而会产生旁逸斜出的思维,影响正常的教学,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合理的“修剪”。如我上《马铃薯的沉浮》一课时,先让学生把马铃薯放进两杯水(淡水、盐水)中,让学生观察、分析马铃薯的沉浮,接着把杯中水滴在铁板上,用酒精灯加热,学生很快地说出马铃上浮的那杯是盐水。实验完后我要学生盖上灯帽来熄灭酒精灯,但我发现有一位男同学用嘴直接吹火,于是我及时和他进行交谈:
师:你为什么用口吹,而不用灯帽灭火呢?
生:灯帽是塑料的,我怕烧坏了。
师:是吗?你再来试一下好吗?
生:重新点燃酒精灯,再用灯帽盖上。
师:请你检查一下灯帽内壁,是否烧坏了?
生:一点也没有烧坏。这是为什么呢?
师:解释—燃烧需要氧气,你灯帽一盖,隔绝了外界的氧气,火自然就灭了。而你用嘴吹,有可能把火吹到里面而引起爆炸,这样是危险的。
生:我明白了,原来盖盖子还有这么多学问啊!我以后会认真学习。
教师应时常关注突发事件,通过这样的“修剪”,顺其势而导之,加深了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理解。
四、张扬学生个性,发展“独创”
“教育是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唱主角的过程,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教师要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独创性。如,学生学习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之后,大部分学生在研究了“不同的土壤中植物生长情况的特点”之后,对种植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有个学生告诉我:“老师,我种的土豆结了两个小土豆,而且还是绿色的”;明天又会有个学生把他种植的韭菜苗端进学校,还大声地嚷着“这个韭菜叶怎么这么细呀!”后天就会有几篇观察日记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从这些现象看,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的独创思维也培养了。
总之,要切实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准”“实”“改”上下功夫,让学生易观察,易理解,易操作,从而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实践证明,学生的异想天开、奇谈怪论就好像苗圃里萌生的一株株奇花异草,我们老师应善于发现,更应合理呵护引导!
【参考文献】
[1] 佟国勋.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J]. 才智,2017(4).
[2] 庄淑琴. 用生活元素活化小学科学课堂[J]. 考试周刊,2017(10).
[3] 姜晓梅. 小学科学课堂优化的重要意义[J]. 内蒙古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