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文”在写作中的传承(上)

2017-06-06伍阳斌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41期
关键词:参差审美观念壮士

伍阳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浩若星河,博大精深,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和审美等产生的影响无处不在。当然,它也是我们阅读写作的“富矿”,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智慧。一些看似简单的现象,实质上已经沉淀为民族文化心理与共识。比如,古诗创作领域中一种惯用表现形式——互文,它就不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源远流长的思维方式、表达技巧、审美观念,在诗歌吟诵、文章创作、交流沟通中,彰显出鲜活的生命力。

一、“互文”是一种“表达文化”

对于《木兰诗》里的诗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诗句,它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两相映衬,文义呼应。上下句要连起来理解,上句中是“思”,下句就用“忆”互补,用现代话说就是“木兰在想什么呢?”“木兰没有想什么”。如此简单的意思,却要拉长表达的过程,增强表达的节奏,为何?为了传递木兰对家乡、亲人的留恋以及在决定要不要去代父亲打仗时的忧伤、哀愁的复杂心情。

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用互文这个修辞手法,有表现战争的激烈、冷酷、漫长的作用,暗衬木兰的英勇顽强。

再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表达方法呢?

因为需要,因为诗歌创作的需要、内容表现的需要、情感表达的需要。

诗歌创作的需要:诗歌传唱时需要合适的节奏和韻律。这符合民族审美心理,追求对仗、工整、上下句的平衡与和谐。

内容表现的需要:诗歌字数有限,需要在有限的诗句里表现更加丰富的内容。

情感表达的需要:互文能够营造表达的氛围,帮助作者抒发含蓄、深沉、缠绵的感情。

互文在《诗经》中初露端倪,与“赋”极为相似。“赋”,铺排陈列,对同一件事(感情)多角度、反复陈述和表现,以收到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效果。

比如《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均有互文特色,重章叠唱,渲染烘托,委婉地抒发了内心的爱慕之情。

由此看来,互文是古汉语中运用比较早、古诗里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从形式上看,还包括“上下互补”“当句互补”等。

这种方式,说通俗一点,就是为了达到表达目的,一意成对说,一意铺开说,短话拉长说,直话婉曲说,平话立体说,体现了古人创作的文化心理。在长期的运用中,围绕互文形成了一个关乎阅读、写作、鉴赏的庞大体系,涵盖了修辞手法、艺术手法、诗文做法、阅读技法、思维模式、审美观念等方方面面,体现出了明显的“文化性”。

猜你喜欢

参差审美观念壮士
论姜夔的书法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赞蒲公英
黄昏纳凉
吟梨花
《八佰》壮士英雄归来
“壮士座”毫无意义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参差是一种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