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编辑部车企广告应该投给谁?
2017-06-06梅素婷
梅素婷
钱钟书曾对慕《围城》而来的吃瓜群众说:吃了鸡蛋,不必看生蛋的鸡。但在每天下午的头脑风暴会议里,作为编辑部的90后们,我们不仅要把煮熟的鸡蛋吃了吐,吐了吃,还要围作家的作品踊跃发言,多多点评。
秉着人尽其用的原则,讨论一般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我是90后/95后,第一次看,我看完了吗?
第二、我是编辑(属于必须看完的那类读者),我看懂了吗?
第三、我是90后的编辑,我会借鉴文章/视频里的什么元素?
这几天我们相继讨论了汪云青老师的《吉利“iNTEC”技术品牌后天发布 世界领先的汽车研发中心落户杭州湾》(字数:4164字)、卫金桥老师的《让悲伤者悲伤,让有力者前行》(字数:5337字)和汽车之家的视频节目《呜啦啦车评记》(时长:5分47秒)。80后的老腊肉们偶尔会给90后小编辑补充一些文章写作背景,然后我们就开始畅(hu)所(shuo)欲(ba)言(dao)。
实话实说,在场的几位90后第一次看,都只看完了《呜啦啦车评记》,在不到6分钟的视频里,可以说是干货与笑点齐飞,而主播独特的嗓音和有力的结尾也都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但这档周播节目的火热绝不仅仅只依靠文案(视频文案:张大爷),它的背后站着一个经过磨合的默契团队。目前已推出的12期节目不仅在内容上没有重复,且从拍摄到剪辑都没有掉链子;任何有志于在汽车短视频领域中占领一亩三分地的野心家们,你们找到了既能吵架又能合作的队友了吗?
跟《呜啦啦车评记》不同的是,汪云青和卫金桥两位老师的文章跟产品关系没有那么紧密,他们主要借技术、产品来进行品牌和企业战略层面的分析。同时,作为个人创作,两篇文章都带着作者独特而强烈的文风,结合到个人阅历和视野上的“点”也比较多,两位作者都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局面的一些看法。值得说明的是,《呜啦啦车评记》的笑点面向男女老幼,在不同场景,无论吃饭聊天都能看。但两位老师文章的“点”需要我们暂时放下手边的事来认真阅读。头脑风暴中,某位90后编辑有一句感慨形容得蛮贴切:这两篇长文章不是写给普通的吃瓜群众看的。
《大话西游》里二当家对至尊宝说:“帮主,品味太差了吧!”至尊宝说:“各有所好嘛!”同样,作为编辑,推己及人,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读者都调整自己的期待视野以适应我的信息传播。我们更希望的是让文章在有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也比较舒服的风格,捕捉到潜在的某几个类型的受众。
如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和“受众”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审美期待差异,传播效果也会有相应的差别。跳过作者、编辑,再往上看车企们,企业希望接触到什么类型的用户,就应该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组合拳”。
“快手”的出现捧红了“喊麦”,《呜啦啦车评记》在最新一期的片尾就借用了这一形式,在本就接地气的文案之上,通过进一步的借鉴和包装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这些用户可能暂时没有购车的意愿,仅仅是因为视频有料、好玩才成为粉丝。但不可否认的是,汽车在当前社会还属于“刚需”,因此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潜在的购车受众群。
但是,专注于产品的短视频节目大多数无暇分身顾及品牌甚至企业战略层面的文化传播,而这种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非常有必要,它对于品牌高端车型的定位和售卖的帮助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過程。
据浩腾媒体《开始影响社会的90后》这篇文章显示,中国90后约为2.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汽车市场的主力军毋庸置疑地正在往年轻人迁徙。90后也许偏爱个性、热衷娱乐,但在购买产品时我们同样挑剔而客观,追求质量和内涵。
因此,我认为品牌可以从产品的角度入手,以一种个性、幽默、接地气的方式与用户互动。即使是高端车型,被适度地调侃一下只会提高它在互联网社会的参与度,这样也可以避免出现某些企业担心出现的品牌会“跌份儿”。但在企业整体形象上,大咖们对行业的把握会更全面,了解得也更透彻,他们会站在相对上游的位置对市场、人才、销售、制造体系、技术等等提出自己的看法。且不论看法对错,至少是一番肺腑之言,即使不是写给吃瓜群众看的,但总会间接地影响到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