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不会总是“劣币驱逐良币”吧?!
2017-06-06卫金桥
卫金桥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最高荣耀莫过于此。本届上海车展上,LYNK&Co,WEY,“王朝”,刚好是李书福、魏建军和王传福三个男人的姓氏集中亮相。这是中国汽车本土品牌面向未来的新开始,亦是中国车市竞争的新格局。
2003年开始,本土品牌的接力棒先后在奇瑞、吉利和比亚迪上交替运行。2012年到2015年,长城汽车和长安汽车两家本土品牌迅速在市场微增长中脱颖而出,成为引领中国品牌发展的龙头;从2016年开始,卯足了劲的吉利汽车和广汽乘用车,成为这一轮高速成长的领跑者。
广汽传祺的成长几乎与吉利同步,在博瑞亮相之后的一个月,传祺GS4耀眼登场,短短2年就实现近60万辆销量,成为中型SUV市场的惊世黑马。2016年10月份登场的GS8,在今年3月份和4月份接连突破1万辆,取代汉兰达和锐界,成为大中型SUV的领跑者,这种力量,已经开始动摇合资公司在中国30年来形成的品牌基础。
现实中,市场总是充满着戏剧性,期待中的自主品牌大洗牌一直没有到来,并且自主品牌丝毫没有减少的趋势,反而如雨后春笋一样茁壮崛起。
但市场不会总是“劣币驱逐良币”。今年一季度市场深度调整,众多裸泳者纷纷现身,吉利和传祺加速奔跑,长安和长城也从去年的惊慌失措中稳定下来。相反,江淮汽车、一汽奔腾在加速下滑,幻速和北汽等新生力量遭遇大幅度下挫,从神坛走向人间。
有力者愈有力,无力者落荒而逃。一个更为理性的汽车市场本就该有自身的规律,它让期待者更加期待,装睡者尽快醒来。在这里,《汽车公社》以史为鉴,以当下为见,大胆推演一下未来八年的中国汽车走势。
2020年,中国本土品牌预计将占据2500万辆乘用车总量(狭义,不含微车和商用车,下同)中的45%左右(2016年占据41.6%)的市场份额,届时本土品牌中将有2至3家公司达到200万辆以上的规模。
吉利汽车(含沃尔沃)和完成整合之后的“东风+一汽”有望率先达到这一规模。2020年也将是合资公司的分水岭,那些和中国本土品牌更接近的外资公司日子将更加难过,不排除其中的一些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另外,如雪铁龙和马自达等,将主动调整市场份额优先战略,坚决做自己,在庞大的3000万辆市场总量中,最终寻得一席安身立命之地。
2025年,国内乘用车的规模达到3000万辆左右,本土品牌的份额将升至50%左右,内部之间的整合接近尾声,大批公司被并购,大量品牌退出,预计届时将诞生2家500万辆规模(不含集团的合资品牌)的大集团,进入全球10强。3家300万辆左右有特色的本土公司,进入15强。
这其中,吉利汽车将成为代表中国汽车的翘楚进入全球汽车的舞台;SUV红利终结之后,长城汽车将与一家同等规模的企业组成新的集团,譬如与长安或者广汽;完成整合之后的“上汽+奇瑞”组合,“东风+一汽”组合将展开一系列极具想象力和声势浩大的整合战,包括江淮、众泰、华晨等现有中等规模的企业,都将加入其中,各自品牌消亡,保留制造基地。
比亚迪的变数最大,按照2025年3000万辆乘用车总量,其中新能源占比来计算,比亚迪将成为其中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并有望形成200万辆左右的新能源销售规模,最终并购一家传统的汽车企业,成为中国汽车比肩吉利汽车的全球競争参与者。
乐视或者蔚来等新兴汽车品牌在8年之后独立存在的概率很小,它们最终将加入上述大集团中的一家,在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上,延续自己的承诺和梦想。
在这个庞大而激烈的市场,带着镣铐与狼共舞,混乱而无序的互联网造车投机者,众泰和汉腾们另类的偏执,乐视和蔚来所憧憬但混沌的未来,吉利和长城们大胆的一步,仍过不是无数失败与成功之后的再进一步,胜利远未终结。
20年来,我们亲历着先行者更迭,目睹着悲伤者离场。未来,我们还将见证一个又一个奇迹,破茧前行;也势必将目送一个又一个失意者,挥洒扬尘。
让悲伤者悲伤,让有力者前行,这才是这个伟大的事业本来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