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携清风两袖,伴忧而终生

2017-06-06罗瑾

青春期健康 2017年5期
关键词:滕子京敬佩范仲淹

罗瑾

初落人世,却遭家庭罹难。悲痛过后,毅然投师门下。苦读及第,入仕做官,直言不讳,可谓壮哉。怀有一腔热情,终被无情打落。贬官废除,颠沛流离。

此心不灭,此血仍殷,后起重用,戍边西北。庆历新政,终以失败告结,无奈离京,在碧水湖畔写下千古名篇。

清·正·廉·洁

有这样一则故事。

2012年6月13日,一些农民工代表为讨回在洛阳洛宁县打工的工钱,特意到洛阳伊川县范仲淹墓前跪拜,祈求范公显灵,帮他们讨回血汗钱。

“官司打不起,政府难救急,人生地不熟……这可求谁去!于是我们经过集体商量,只能前来跪拜范仲淹他老人家,求他显灵,哪怕托梦给洛宁县建设局、劳动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也行呢,让这些领导们真正为农民工‘先忧一回,帮我们讨要血汗钱。”

问:你们为什么不求神拜佛?不是有洛阳白马寺吗?

答:这些神佛太忙呀,官也求,想升大官;商也求,要发大财,小汽车排队看不到头……神佛能顾到我们吗?再说买一根高香起码上百元,也掏不起那个钱呀!

问:伊川境内,名人墓很多,为什么单求范仲淹?

答得零乱、简略,却十分肯定:他不是贪官;他年轻时受过苦;他的《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道老百姓的难处;有“孤儿寡妇船”那事……

回顾范仲淹的一生,除了留下那句千古绝唱,更烙在百姓心里的,是他的怜贫济困,两袖清风。范仲淹本出自民间,一生也在为民奔走,他的所作所为也与百姓息息相关。

天下大旱,灾情日益加重,为使朝廷安定民心,范仲淹竟质问天子,犯言直谏。好友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为官期间,剔除弊政,清正廉洁。“为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是他的重要格言,也是他做官始终坚守的原则。不怕得“公罪”,但务求清白。晏殊批评他过于轻率,如此直言不讳,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写一封长信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当时城中流传着一首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好官,自在人心。

忧·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没有一些人灑脱,那是因为他始终给自己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一个古往今来至今也没有人解决的包袱。这注定了他的一生是令人敬佩而又忧患实多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人说,这句话是说给滕子京的。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于此,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给好友以宽慰。

很多人佩服范仲淹有这样的人生观,这样的豁达。

可在我看来,他没有真正释怀。对于这样的贬黜,他很痛心。帝都、官位,他是在乎的。当然并不是为了钱财和名誉,而是他需要。他需要在这样一个“众芳污秽”的时代,得到一席地位,整顿朝局的腐败。朝堂需要他这样一个清醒的人,直面混乱的政局。可是现在连这样一个机会都没有了,他怎能不恨不气。面对这样的无能为力,想必他会“以己悲,以己忧”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句绝唱,传延至今。

我敬佩这一份家国情的坚定,相信也愿意很多人以此为人生的志向。

有这般忧乐天下精神的范仲淹,让人起敬。

我想,是这句话成就了范仲淹。

也是这句话,告诉我们,何为范仲淹。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到如今,他的字句还在岳阳楼边回响,他的名字还有淡淡的清香。

猜你喜欢

滕子京敬佩范仲淹
范仲淹画粥苦读
滕子京替人追债重修岳阳楼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滕子京“欠条”建成岳阳楼
范仲淹苦读轶事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
“欺世盗名”岳阳楼
我敬佩的一个人
借生活点滴,表敬佩之情
写写我最敬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