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的自尊——探究同伴相残背后的心理成因
2017-06-06郑晓星
郑晓星
曾经看到一条消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少女因不满同班同学比自己长得漂亮,遂怀恨在心,将其约至自家杀害,并砍断头颅、手臂装入袋中。这则消息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大家感慨“祖国的花朵,岂能长成‘食人花”!
据报道,13岁的周某在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仁广小学读书,与不满13岁的覃某是六年级同班同学,平时两人关系比较好,且两家都是同一条街上的邻居,住房相隔不足150米。覃某因同学们喜欢与周某玩耍,并曾议论她长得胖、不及周某漂亮,而对周某心生嫉妒并怀恨在心。2012年4月10日傍晚,覃某邀请周某到家中玩耍,周某到覃某家中后,两人在家中看电视时,覃某乘周某低头玩手机之际,用木凳砸周某头部并致其晕倒。因害怕周某醒后告诉老师和家长,便从家中找来菜刀、啤酒瓶、割纸刀、剪刀等凶器,对周某行凶,致周某当场死亡。后覃某还将周某头颅、手臂砍断,装进塑料袋,并清理案发现场血迹。
很难相信这是一个13岁女孩的所作所为,杀人已属可怕,肢解就更难想象了。什么样的仇恨能够驱使一个小姑娘变得如此残忍?我也在思考她究竟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如果说我想控诉覃某行为的令人发指,我更想控诉其家庭养育、学校教育的失败。其实因为嫉妒引发的同学相残的恶性事件近年频频发生。马加爵案、清华朱令案,還有复旦投毒案,分析案件背后的原因都是因为自卑、嫉妒同学的优秀。这种人格方面的偏差存在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很少感受到来自于社会的包容、接纳,而更多的是冷漠、蔑视甚至取笑、侮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父母本身不够自信,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百般挑剔,激发了孩子的不良竞争意识,埋下了嫉妒的恶苗。可能对于大人而言这只是一句笑话,但对于孩子来说,却可能留下不可弥补的伤痕。
我记得在心理治疗中接待过的一个进食障碍的个案,她告诉我小时候让她非常受伤害的一件事情是二年级的“六一”儿童节,老师原本安排她上台唱歌,那天早上她自己挑了一条漂亮裙子,很高兴地到了学校,到她们班演出时,她都已经站在前台了,老师突然把她拉到后台,说她肚子太大,影响了整体效果,让她在后台和音。她当时觉得非常羞耻,以至于后来一直对自己的体型非常重视,总担心自己太胖,最后就发展到了进食障碍。这个老师可能一直都不知道,她一个无意的举动及评价给孩子带来如此巨大的伤害。
大人们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也不记事,所以总是随心所欲地发表对孩子的评论。其实孩子是最敏感的,同时因为孩子的弱小,他/她对自己的评价更多是基于外界的态度,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是建立在外界认可的基础上。众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表明,呵护孩子的自尊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一个人只有自尊之后才会自爱,也只有自爱之后才会爱人。而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你是不用担心他会做出残害别人的行为的。
因此,作为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而且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免受外界打击。比如当别人取笑自己孩子时,一定要坚决制止,千万不能因为觉得要顾及别人的面子,附和别人对孩子的取笑。
家长也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对比,避免和孩子说“你看,某某人某某方面多好,你与他比差远了”之类打击孩子的话。更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出身、家境等低人一等,不要把自己未完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尽量给孩子一个轻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如果孩子在外面因表现不好受到打击,家长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雪上加霜,要给予孩子支持,不要让孩子因为某件事没有做好而否定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呼吁所有的成年人在与孩子交往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随意表达自己的喜恶,对于外貌有缺陷、反应不够灵敏、言语不太丰富、性格比较木讷等显得不是那么可爱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接纳与关注,因为这些孩子更加敏感,有可能你一句夸奖一个拥抱会让他重拾自信,也有可能你一句取笑一次蔑视会毁了他整个内心世界。所以,对待孩子,我们一定要温和、宽容,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于人性中的关爱。
在我们感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年代时,这个故事让我们的心灵沉寂下来。如果覃某没有感受到来自外界的贬低及拒绝,如果她是像周某一样被同伴接纳,她的心中就不会有那么大的仇恨,她的心灵就不会如此恐怖地扭曲。所以,再一次强调呵护孩子自尊心的重要性,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呼吁所有成年人对待孩子时要谨言慎行,尽量避免给孩子坏的评价;呼吁所有的教育尊重并且欣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同伴间的接纳及友爱,让孩子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及接纳别人的缺点。
唯有此,我们才能放心地让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独自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