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音乐宗师——黄自

2017-06-06沈洋

音乐爱好者 2017年6期
关键词:黄自长恨歌音乐家

沈洋

黄自出生于上海川沙,1924年赴美学习,先后在奥柏林大学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心理学和作曲。1929年学成毕业后回国任教,翌年,应上海国立音专校长萧友梅之邀请赴任教务主任和教授。1938年,黄自因病在上海逝世,年仅三十四岁。

一提到黄自,很多人会有印象,或许在幼年学唱过他的《踏雪寻梅》或是《花非花》,但对于他作为一名教育家的身份,概念并不清晰。很多人说,那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老掉牙的歌曲,又没有上海老歌那种时尚、复古且又易于上口的特征,根本没有什么知名度,在这个时代,黄自和他的音乐又有什么价值呢?

如今的音乐世界早已从一百年前的懵懵懂懂之中脱离,除了变为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最习以为常和易于消费的艺术形式。无数以音乐为基础的选秀节目和歌唱比赛以及浮华的晚会和明星的演唱会,构成了大众音乐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西洋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则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奇怪位置。无论哪种音乐门类,我们都不可忽视地要回忆到近百年前的中国音乐。

中国在近代以前,民间音乐的地位还不如沙俄时代的俄国。从我们那些无数未知作者的民歌就可以看到,歌曲只是流传在民间,而不具有任何官方传播的地位。正如亚历山大一世沙皇以前的俄罗斯没有任何留名的作曲家一样,中国也没有任何在十九世纪以前青史留名的作曲家。即便有,也只是编曲者,而不能以作曲家之身份生活立业。这个漫长的音乐作为政治和祭祀附属品的时代,也很难把音乐作为教育来向大众普及。

无可否认,今日的所谓主流音乐是以西方文明所主导的,无论是传播还是固有模式。在平衡中国文化自身和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上,今日我们做的并不如人意。近百年前,我们的先辈把音乐作为美育教育引入中國之时,他们的理念就早已存在,只是今天我们仍旧在努力达到那个高度。

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早期留日的沈心工和李叔同把西洋的古典音乐介绍到满清时代的中国,他们的先驱地位不可动摇,奠定了近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基础,只是作曲技法尚属稚嫩,传播并不广泛,影响也不能扩大到全国之范围。直到1927年上海音专成立,萧友梅邀请到美国学成归来的黄自任教,虽说当时他只有二十三岁,但却是华人有史以来第一位在西方大学系统学习作曲专业后毕业归国的音乐家。对我来说,黄自代表的不只是一名音乐教师或是作曲家,他代表着近代中国音乐发展的开端,是我国一切音乐事业的曙光。

许久以来,黄自和其音乐曾被批判过,他的一代音乐宗师地位饱受冲击。其实他的地位不意味着什么,但他对音乐教育和发展的观念决定着我们今日的文化艺术事业。曾几何时,音乐沦为无有思想的介质,空洞和苍白在浮夸的外表下缺少生命力。不要说艺术的生命,音乐自身的细胞都难以再造,自然的新陈代谢会自我消亡。

1938年4月9日,黄自因伤寒并发肠出血逝世于上海,他最后的遗言是“快去请医生来,我不能就此死去,我还有大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呢”。他的英年早逝是中国音乐的巨大损失。在汉口的追悼会上,田汉盛赞道:“黄自是最有青年气的音乐家,他学习音乐的动机是为民族国家。”在黄自生命的最后几年,面对日本对中国的疯狂侵略,面对国家时局的动荡不定,他仍旧培养出了第一代中国“原创”的作曲家和音乐家,其中包括贺绿汀、陈田鹤、刘雪庵和江定仙等,他们奠定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基石,成为了不可磨灭的中流砥柱。

为了纪念这位功勋卓著的伟大音乐家,2017年上海夏季音乐节特意安排了“长恨歌——黄自声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本场演出的曲目涵盖了黄自先生创作的风格、题材以及体裁各异的多部声乐作品,既有独唱、合唱,还有大型清唱剧《长恨歌》,曲目可谓引人入胜。本次演出,我将演唱黄自先生的《长恨歌》,并担任音乐会解说。此外,还邀请到到女高音歌唱家龚爽、钢琴家潘岱砚、Echo室内合唱团以及春天少年合唱团的同仁们助阵,在阵容上亦可称得上隆重、华丽,旨在以此怀念伟大的黄自先生,同时借先生的作品和精神引发艺术家们的深省。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音乐艺术行业中的人们为名声、利益和地位奋斗着,在一次次的成功和失败过后,骤然发现这些所谓身外之物皆会灰飞烟灭。回过来看当年抱憾早逝的黄自先生,我们仍旧走着他所开创的道路。若是想让这条路无尽无休,传承也许是唯一的方式。纵观黄自先生的一生,他成就了自己的小事业,完满了我们的大事业。在今日再一次审视他的为人以及他的作品,也许其中的意义不只是一场演出。

正所谓,我之生命,乃非本人所给予;国之安危,亦非一人能为之。今日音乐事业之辉煌,绝非一人之功绩,勿忽略前辈开创之先河。

猜你喜欢

黄自长恨歌音乐家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姚铜(音乐家)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兰峪水,长恨歌
千古文章未尽才——黄自对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的贡献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