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转中的永恒旋律
2017-06-06顾韫玉
顾韫玉
如果说电影的魅力在于带给观影者体验多姿多彩人生的机会,使我们延伸了生命的广度与深度的话,那么好的电影配乐有时可能比电影本身更让人记忆犹新。当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响起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可能会不自觉地会想起电影中的场景,仿佛回到了第一次观看这些电影的那一刻。此次MISA上海夏季音乐节,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将会为观众带来《莫扎特传》和《泰坦尼克号》这两部经典之作,MISA将以交响乐团现场伴奏的形式完整呈现整部电影原作。
荣获奥斯卡八项大奖的电影《莫扎特传》不仅是史上最经典的音乐电影之一,其配乐更是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原声带历年来的销售超过了百万张,亦夺得格莱美奖的“最佳古典专辑”大奖。此次上海交响乐团将集器乐独奏与合唱,共同演绎这部传奇电影,《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安魂曲》等贯穿莫扎特一生的音乐将在这部电影中巧妙地用剧情串联起来。另一部电影史上的主流经典《泰坦尼克号》今年将迎来上映二十周年纪念,MISA将以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现场伴奏的形式于7月12、7月13日在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上完整呈现三个小时的电影原作。
天才与庸才,嫉妒与毁灭
上映于1984年的电影《莫扎特传》(Amadeus)又名《上帝的宠儿》,来源于莫扎特的中间名“Amadeus”。在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这部音乐传记片中,这个讲述十八世纪神童的故事并没有从莫扎特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进行叙述,而是借由另一位音乐家萨列里的回忆展开剧情并重现莫扎特的传奇人生。
这是一部关于展现天才和庸才关系的影片。脱离了大主教的束缚、投奔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莫扎特,其过人的才华引起了宫廷首席乐师萨列里的嫉妒。他一次又一次地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在心醉神迷的同时却又因为自己同天才的差距而倍感痛苦和折磨。在影片中,萨列里展现出了极端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从莫扎特身上看到了自身的平庸,因而他嫉妒、绝望并且仇恨;另一方面,作为庸才中的佼佼者,他理解并欣赏莫扎特,但同时又不满上帝选择了莫扎特而不是自己。他耿耿于怀于此,最终扼杀了这位天才。
作为一部音乐家传记片,其配乐自然也是以莫扎特的音乐为主打,近乎完美的电影原声音乐几乎征服了每一位观影者。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每一首配乐都选用得恰到好处,剧中的音乐不仅做到了同电影场景的契合,甚至还预示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成为整部影片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电影的开场曲目为《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K.183)第一乐章。这部作品是莫扎特的第一部小调交响曲,创作于1773年,当时的莫扎特只有十七岁。开头急速躁动的旋律以及动荡不安的切分音型鲜明地体现出了“狂飙”的特征和一种狂放不羁的反叛色彩。配合着影片的开场画面——维也纳风雪交加的夜晚,老年的萨列里割喉自杀未遂,急促的音乐伴随着骤雪飘落,风雪中传来了萨列里断断续续的忏悔“莫扎特,原谅我,是我杀了你……”,似乎预示着影片悲剧的色彩。
萨列里与莫扎特的第一次邂逅是在莫扎特为萨尔茨堡大主教举行的音乐会上。音乐会演出了《管乐小夜曲第十号》的第三乐章,这是萨列里第一次领略到莫扎特的惊人天赋。这部作品是莫扎特所有为管乐器创作的小夜曲中最负盛名的一部,影片所选用的第三乐章的柔板可以说是莫扎特音乐中最优美的段落之一,乐声宁静安详,宛如天使在歌唱。正如萨列里所评论的那样,“那些飘出的旋律,停留在空间久久萦绕,这首神的音乐”。
在影片中,每段音乐的出场都有其独特的场景事件。当康斯坦茨带着丈夫的乐谱请求萨列里帮忙谋求宫廷乐师的职务时,《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第二乐章、《C小调大弥撒》的旋律相继响起。萨列里读莫扎特的乐谱时手捧这些没有任何修改的原稿,眼眶湿润,折服于莫扎特独有的乐思和美妙的旋律,却更加觉得上帝待他不公,他不再相信上帝,将一切归咎于上帝的恶作剧。之后萨列里便不断干预莫扎特的事业,破坏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上演,甚至安插了一位女仆来监视莫扎特的生活。在莫扎特的父亲去世后,鬼魅缠绕着莫扎特,萨列里装扮成黑衣人的模样催促他写《安魂曲》。影片中,在莫扎特生命的最后时刻,萨列里真诚地道出了自己内心的崇敬之情:“你是我所知的最伟大的作曲家。”在莫扎特的葬礼上,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这同影片开场的风雪相互映照,此刻《安魂曲》中《泪经》的旋律响起,仿若天神在哭泣。
随着萨列里结束了自述,影片也到了结尾,几缕阳光射进疯人院的铁窗,坐在轮椅上的萨列里朝众人说道:“全世界的庸人们,我宽恕你们,宽恕你们的罪。”柔美的钢琴声响起,这是《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的第二乐章浪漫曲,莫扎特独特、富有感染力、略带戏谑的笑声和这首宁静舒缓的钢琴曲一同流淌出来。整部影片结束了,但是音樂还在继续……
时隔二十年,再度邂逅《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举拿下了十一项奖项。转眼间,它已经上映二十周年了。对于许许多多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承载了太多的回忆,在电影还未在大陆上映的时候,其原声音乐就已传遍了大街小巷,也让许多影迷第一次有意识地学唱影片的主题歌。这部影片的火热程度,至今仍没有同类影片可以超越。
好莱坞学院派电影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担任配乐。这位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作曲博士,凭借着扎实的学院派创作功底而立足于好莱坞电影音乐领域,先后为多部影片配乐,比如我们熟知的《燃情岁月》《勇敢的心》和《阿凡达》等。而《泰坦尼克号》无疑是霍纳配乐作品中的巅峰之作,也正是因为这部影片,作曲家本人成为了世界级的电影配乐大师。
这部配乐采用了交响乐、合成器乐、流行乐、爱尔兰凯尔特音乐、管弦乐多种音乐元素。在爱尔兰锡哨伴着女声哼鸣的前奏中,一首宏大的爱情史诗拉开了帷幕。之后在南安普顿的音乐中,电影画面再现了二十世纪初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余晖下,南安普顿港口热闹繁忙的景象,音乐一点一滴地推进,气势磅礴,辉煌大气。在随之而来的《启航时分》(Leaving Port)音乐中,泰坦尼克号开启了她的处女航。在电影前半部分的这两首主要的配乐中,音乐恢宏而又充满希望,这同电影后半部分紧张、无奈、具有悲剧色彩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了影片中后段,弦乐急转直下,演奏了《无能为力》(Hard to Starboard)、沉船(The Sinking)等音乐,而《坚守诺言》(A Promise Kept)则是整部电影的最高点,冰冷的海面,唯一一艘救援的小船,划过无数具浮尸,空灵的女声再次响起。在死亡的寂静中,仰望着大西洋上空的璀璨星空,罗丝(Rose)吹响了哨子,而每位听者也似乎如剧中人那样得到了情感上的洗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MISA将由指挥家爱斯特·范蒂尔携手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为乐迷们带来《莫扎特传》和《泰坦尼克号》的原声音乐。范蒂尔现任波兰波罗的海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早年在赫兰德乌特勒支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打击乐,从1988年开始学习指挥。他曾经在阿姆斯特丹担任过六个演出季的音乐总监,并指挥过许多乐团,包括荷兰爱乐乐团、比利时皇家爱乐乐团、德国科隆交响乐团等。作为一位电影音乐指挥家,他还担任过《艺术家》電影原声的指挥。在《泰坦尼克号》的专场音乐会上,主办方还将邀请到爱尔兰著名的风笛、哨笛演奏家恩瑞克·瑞格勒(Eric Rigler),这位凯尔特音乐艺术家同时也是《泰坦尼克号》原声的哨笛吹奏者,而空灵的凯尔特女声将由横跨古典、流行领域的女歌手克拉拉担纲。
让我们在7月的MISA上,回味那些熟悉的旋律,重温这两部经典电影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