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吴兴华

2017-06-06卫毅

南方人物周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钱锺书

卫毅

1941年7月24日,刚从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的吴兴华在给同学宋淇的信里写道:“我明天就回家了,以后你写信到我家最好,地址是:东单西裱褙胡同廿四号。”

2016年5月,我拿着手机,看着电子地图,在北京城里寻找东单西裱褙胡同。在热闹的长安街旁,巨大的高楼下边,我没找到“西裱褙胡同廿四号”,但找到了“23号”。“23号”是一个四合院,里边是于谦祠。大门紧锁。这里已经有十多年没对外开放了。没什么人会注意到这里。院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存在着,像是穿越而来。

于谦祠当年是杭州会馆的一部分。于谦是杭州人。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之变”。兵部尚书于谦指挥了北京保卫战,挫败敌军,使其退出关外,大明江山得以保存。

吴兴华的父亲是杭州人,母亲是绍兴人。一家人原本生活得不错,但抗战中,北京沦陷,父母相继病逝。吴家人向杭州会馆申请到了狭小的房子,住了进去。

也许你要问,吴兴华是谁?

这么说吧,1986年,曾在燕京大学执教的学者哈罗德·谢迪克重访燕园时,这样提及当年教过的学生吴兴华:“他(吴兴华)是我在燕京教过的学生中,文学才华最高的一位,足以和我在康奈尔大学教过的学生哈罗德·布鲁姆相匹敌。”哈罗德·布魯姆是耶鲁大学教授,西方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苦中作乐

“胡同已经没有了,但那座小楼还在。”这是吴兴华弟弟吴言记忆里的杭州会馆。此地留下的建筑大抵跟当年差不多,但周围环境已经巨变。于谦祠旁边是农业银行,吴言的一个女儿在那里工作。

吴言几次拿起笔来,想写一些关于三哥吴兴华的事,却都作罢了。他觉得,三哥的学术成就和思想,他都不够了解。“我是没有资格去写他的。”可是,当吴言看到三哥的女儿和自己的女儿通信时,说起家人那些模糊的往事,他心里感到难过,觉得应该写一写自己的三哥,写一写那些快要被遗忘的时光。

我在北京的一个部队大院里见到了88岁的吴言。他把我带到了过去。

吴兴华比吴言大八岁。“三哥自幼聪颖好学,理解力和记忆力都是超群的。”吴兴华的中文和英文在班里是最好的,数理化也很好。他五岁上学,连续跳级,考入燕京大学时还不满16岁。

吴兴华有读书过目不忘的本领。书架上的诗集,他背得烂熟,谁只要读出一句,他就可以背诵全篇。“我要不是他弟弟,亲眼所见,我都不相信。他的记忆力太惊人了,我已经88岁了,这么多年,我还没见过记忆力比他好的人。”

酷爱诗文的吴兴华,曾把家里的兄弟姐妹组成诗社,每人定期都要交自己的代表作,汇成诗集。“我用过一个笔名,叫‘杨家帆,就是在家庭刊物里用的。”吴言说。

考入燕京大学后,吴兴华住校,放假才回家。在吴言的记忆里,有一年冬天,吴兴华没有按时回家,家人十分焦急地等待着。吴言和五姐突发奇想,偷跑到门外去拉门铃。铃一响,院里便欢呼起来。“兄弟姐妹们争先恐后跑来开门,母亲穿一件灰色的棉袍,也紧步跟在后边。开门后看见只有我俩,兄姐们七嘴八舌地大骂,母亲没讲什么,但眼中明显流露出失望的神情。三哥很快回来了,听到大家讲述后,放声大笑。”吴言说,“那是我家最幸福、最欢乐的时刻。但噩运很快也降临了。”

父母相继病逝后,他们住到了杭州会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燕京大学被封校,留校任教的吴兴华回到了杭州会馆,兄弟姐妹再次相聚时,世间况味已完全不同。“那是最黑暗的几年,而我们又有着不同于一般家庭的特殊困难。祖母八十多岁,住在一起的七个孩子中,五姐和我只有十三四岁,全家八口挤在一起,几乎喘不过气来。晚间,三哥怕影响弟妹睡眠,总是在两个院落间的过道里摆一张躺椅,除了冬天外,他整夜在那里读书、休息。有时,我们深夜醒来,常能望见过道里一盏台灯的微弱光亮。那时我们吃不上正经粮食,只有日本人配给的混合面,那是由豆饼、花生皮、树皮等混合研磨的粉面。三哥和我们一样,一边啃窝头,一边看书。”

在吴言的记忆里,从太平洋战争到日本投降,是吴兴华和家里弟妹们接触最多的一段时间。他们在一起看书、写诗、讨论问题。吴言的五姐写过一首诗,得到了吴兴华的赞扬——“忆昔当垂髫,无忧终日嬉。家人聚一堂,欢歌奏竹丝。呀呀父执前,学唱咏怀诗。何期父母逝,复与兄姐离。寄居依亲戚,拘谨寡言辞。一夜弦歌响,起听有所思。星月照邻院,荧寒异儿时。忽然曲声止,唏嘘难自持。岂徒哀身世,兼为歌者悲。欢娱去不返,流年逝若飞。方看春草生,瞬息秋草萎。从此愁如草,交纠无尽期。”

苦中作乐,相濡以沫的生活并未持续多长时间。“老祖母去世后,三姐得了肺结核。不久,五姐、四哥也倒下了,两姐先后病故,四哥病到1960年代去世。”吴言说。

吴兴华深受打击,变得消沉,自己也受到结核病的感染,虽没继续恶化,但也失掉出国读书的机会。“他(吴兴华)考取了奖学金,原本要追随谢迪克读硕士,然后入哈佛。”

1945年,周煦良就认为吴兴华“可能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他评论吴兴华在1937年发表的一首长诗《森林的沉默》,“就意象的丰富、文字的清新、节奏的熟谙而言,令人绝想不到作者只是16岁的青年。”

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

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万树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吴兴华对自己的诗歌追求存在着纠结:“我徒然的运斤?削着言辞和意象,结果不能复产出理想的十分之一;因为我不过是一个做梦的人,日夜游荡在缓变的梦里,而不能指示给他人我奇异的梦。……可是现在我醒了,我听见窗外卖花女熟悉的喉音,而惊觉自己还是在这劳苦的世界里。”

对吴兴华诗歌写作影响最大的也许是里尔克。他曾翻译《里尔克诗选》,对里尔克诗歌的选译体现了他的文艺思想。北京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张泉对此做过研究。他发现,吴兴华选译了里尔克《画册集》第二部第二卷中的《乞丐的歌》,并且作了题解:它是《声音——九首诗和一篇序曲》里的一首,写于巴黎。“这一组诗系描写贫穷与不幸者的心理,因此在里尔克作品中占有着特别的地位。”张泉举的另一个例子是,吴兴华从新诗甲乙集中选译了20首诗,唯独没有译介被认为是里尔克重要代表作的《豹》。“吴兴华更留意里尔克的积极方面。”

吴兴华是一个关心时代的人。有一年春节,吴家小孩每人得到一个银元作为压岁钱。“吴兴华建议大家把钱都捐给马占山的抗日义勇军。”吴言说。

瘦弱的吴兴华在崇德中学读书时,常受到一些同学的欺侮。一个叫孙以宽的同学出来保护他,两人成了好友。但后来产生了分歧,孙以宽认为只有蒋介石才能把中国建成强国,吴兴华难以认同这样的观点。吴兴华那时候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两人之后再不来往。吴兴华和孙以宽的弟弟孙以亮关系倒是一直很好。孙以亮是吴兴华在燕京大学的室友,后来成为了著名演员,他以“孙道临”的名字为世人所知。

燕京大学被封校后,吴兴华进入北京的中法汉学研究所工作,另外做一些家教,补贴家用。

陈布雷的女儿陈琏曾是吴兴华的学生。陈琏当时在北京贝满中学当老师,想提高英语水平,经人介绍,吴兴华做了她的家庭教师。陈布雷是国民党的“文胆”,蒋介石的“心腹”,陈琏却瞒着父亲,悄悄地加入了共产党。1947年,陈琏与丈夫袁永熙在北京被捕,解赴南京,在陈布雷的疏通下,蒋介石才准予释放。陈布雷在1948年自杀。

国共内战时期,吴言和吴兴华都参加过学生运动。“那时候,参加学生运动,大家互相不问家里是做什么的。许多人其实是国民党大官的子女,他们‘背叛了自己的家庭,投入到这些运动中。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讲了当年我们北平的这拨学生。”

吴言原本在辅仁大学历史系上学,大二的时候,他从北京去了解放区,在那里,他把自己的本名“吴兴邦”改为“吴言”。当他再次回到北京时,是作为摩托化步兵的一员,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这是1949年的开国大典。

暴风雨之前

1949年之后,吴言和吴兴华见面也不多。他们常常通信。“有一次,他在信中说,几代人想报效国家、民族,都没有机会,我们好好工作吧。”1956年,吴兴华把一套珍藏的线装《资治通鉴》寄给了吴言。“往事历历在目,虽然都是些平凡琐碎的事,我却无法忘掉,这对我的一生都有着影响。”

吴兴华的好友宋淇去了香港。1952年1月17日,身在北京的吴兴华在给宋淇的信里写道:

此地现在正全力的肃清贪污、浪费及官僚主义,已形成大运动。

我本来也有去“参观”土改的可能,但国家因财政困难,已大大减削了名额。

我的女友已去参加土改。她本来是一个彻头彻尾只会享乐和玩的孩子,现在来信也大有进步。可见那一场经验是极动人的。革命就好像是一个大熔炉,良非虚言。她今夏即将毕业,所以我们今夏可能就要讲到终身大事。

在下一封寄往香港的信里,吴兴华告知了自己和妻子谢蔚英的婚讯,并附上照片两张。

在北京双井附近的社科院宿舍楼里,我见到了谢蔚英。

“我与兴华相识于 1949 年,我是他英文班的学生,当时常常为了我迟交作文而在下课时想溜号而被他逮住。当时我是个爱玩活跃的人,后面也总有一群拜倒的人,但后来我和兴华的感情与日俱增,原因是他始终对我坚贞不二,而且我极为敬佩他的为人和他的学问。”谢蔚英是广东人,在香港长大,1952 年毕业前曾想回香港工作,连介绍信都开好了。在吴兴华的坚持下,他们留在了北京。

北大、清华、燕京三校的一些院系合并之后,吴兴华出任北大西语系副主任及英语教研室主任。他此时不过三十出头。

吴兴华的才华继续惊讶着世人。“兴华除了中外文学,对中外历史亦十分精通,他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当时北大历史系邓之诚老教授对他最为器重,每遇历史上的难题,总把他找去一同切磋,兴华也每每能说出某人、某时代及出处。”谢蔚英说。

宋淇回忆跟吴兴华切磋学问,“像虬髯客遇上李世民,怎样追也望尘莫及。”吴兴华没有出过国,可他不但精通英语,法、德、意等语言一学便会,全班第一,还能阅读拉丁文和古希腊文。

他曾在信里跟宋淇说,不论是英、法、德、意哪一种语言,只要是好诗,别人一提起,他便能立即说出它形式上的细节、内容的好坏,否则他便回家再念十年书。

吴兴华被认为是钱锺书式的人物。他对钱锺书极钦佩,而一向被认为傲慢的钱锺书在出新书之前,也会找他切磋。吴兴华在给宋淇的信里,提到钱锺书时,写过这么一段:

前几天,我又翻了一遍钱锺书先生的杂感集,里面哪管多细小的题目,都是援引浩博,论断警辟,使我不胜钦佩。可惜我此时局促在北方,不能踵門求教,请你若见到他时,代我转致倾慕之意。近来我总没心念英文,也找不到一个有点脑筋的谈谈英美文学,此地大部分号称主修英文的人,等毕业了,关于整个世界文学的智识,还赶不上我们大一的时代。

这段话说明了吴兴华跟钱锺书的关系,也看出吴兴华不大瞧得上当时的英美文学研究者。信中所指的《杂感集》,就是《谈艺录》的初稿。

“钱锺书最早出《谈艺录》的时候,我父亲给他提了许多建议,他们就是那样认识的。”吴同说,“他们后来都曾经在北大西语系工作。我妈妈在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钱锺书后来到了社科院,跟我妈妈又成了同事。钱锺书家跟我们家一直保持着联系,原因之一就是钱锺书跟我爸爸在学术上谈得来。”

有一段时间,钱吴两家人是邻居。那时候,杨绛正在翻译《堂吉诃德》,吴同还帮她抄过书稿。“那时候,我老去她家,抄完书稿后,她就老和我聊天。在谈到我爸爸和钱锺书的关系时,她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她说,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是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她觉得,我的父亲和钱锺书是知音。”

天才的悲剧

在吴同的记忆里,上小学的时候,每次回到家里,吴兴华总是坐在那儿看书。她喜欢给自己的父亲念书的段落和自己写的作文。“我爸爸在那儿看书,我就在那儿大声朗诵,朗诵完了我就说,我念的你都没有听见。他说,我听见了,要不要给你重复一遍。我说,好。然后,他就几乎能一字不差地给我念出来。”

随着吴兴华在北大被划成右派,这样平静安宁的生活被打破了。“我小的时候住在中关园,中关园是北大教职工的宿舍,经常会有人来骂我们,骂粗话,骂得很难听。我上的是北大附小,也会因此被欺负,我告诉我爸,我爸总是跟我说,唉,躲开一点,不要跟他们吵。我爸被划成右派以后,自己的亲人受到欺凌,这是让他最难过的一点。”

之所以被划成右派,是因为他在北大曾批评:为何英美文学教学研究要用苏联的方法?被划为右派后,吴兴华被取消了授课和发表论著的资格。可是,有眼光有学识的人还是不断地找他。在此期间,他校译了朱生豪的《莎士比亚全集》, 为杨宪益校订《儒林外史》译稿,为罗念生校对文稿,为李健吾翻译了拉丁及希腊文戏剧理论……

几年之后,1962年,批判苏联教学法的吴兴华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吴兴华曾对谢蔚英说,40岁前是他苦读的准备阶段,40岁后他有不少雄心壮志,要着手一一完成。被摘掉“右派”帽子后,吴兴华开始了他的两项大计划。

一个计划是,根据意大利原文翻译《神曲》。

另一个计划是,写一部以柳宗元为主角的历史题材小说《他死在柳州》。他对谢蔚英说,闭上眼睛,一幅唐代景象呈现在我眼前,风俗习惯,衣着打扮,人来人往,宛如置身其中。

这两个雄伟的计划只开始了一小半,“文革”开始了。“为了怕人说‘含沙射影、恶毒攻击,他忍痛烧毁书稿,只经我偷偷留下一小章节他译的但丁《神曲》。”谢蔚英说。

吴兴华以前所有的“罪名”重新被提起,各种大字报贴满了他的家门。

吴同像讲述眼前发生的事情一般回忆了1966年的8月2日。

我爸爸这个人记书里的东西记得那么好,但是生活中的事他永远记不住。他永远记不住什么东西放哪儿。我小的时候,他骑自行车上班。我差不多每天早上都要帮他找车钥匙。他每次回家,把车钥匙随便一放,然后就忘了。我跟他说过好多次,爸爸,你进屋以后,有个小桌子在门的那儿,你就放那儿,但他还是乱放。8月2号那天,我们家被大字报糊满了。那时候学校不上课了,但系里让他去一趟。他要骑车出门,车钥匙又不知道放哪了,我就幫他找车钥匙。找到以后,我把钥匙给他。他就跟我说,如果万一我有什么事的话,希望你能照顾好你妈妈和你妹妹。我妈妈那时候37岁,妹妹5岁。他这么一说,我就哭了。我看我爸爸很难过,他站了一会儿,然后拿了钥匙,骑车就走了。

8月2号中午大概下午1点的时候,北大西语系的杨周翰来敲我们家门,他说,你爸爸出事了,现在在北大校医院。那时候,我妈妈在城里的社科院上班,当时也没有电话什么的,没法通知她。我们住在北大,我就跑到校医院。我看到了爸爸,他就被扔在走廊里头。我怎么叫他,他都没有任何反应。等我妈来到医院的时候,爸爸的脸都发黑了,人都变色了。后来,他被送到了北医三院,然后,就没有后来了,我失去了爸爸。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特别热。

吴兴华的具体死因至今成谜。

遥远的美好时光

父亲去世三年后,吴同去了北大荒。她只带了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三言二拍》。到了那里,别人说,来了这里,你还念什么书,那两本书也给烧了。

九年之后,吴同回到北京。那时候吴兴华还没有平反,吴同没有像其他北大西语系的家属那样被照顾进系里工作。她进入乳胶厂,做了一名工人。1979年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1983年毕业后,她考了GRE、TOEFL,拿到了奖学金,出国留学。之后,她就一直留在美国。

这一天,吴同在北京双井的家里整理东西,准备搭乘下午的航班,飞回美国。她现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英文写作。她觉得美国孩子的写作是一塌糊涂,错误百出,跟许多中国学生没法比,更不用说自己父亲那一代人。“小时候,父亲教过我英文,但他从来没有强迫过我学英文,我爸爸好像就是希望我小时候特别快乐,你愿意学就学,愿意玩就玩。”那样的快乐时光,在吴同的回忆里太短暂了。

谢蔚英会回想起遥远的美好时光。“兴华看起来是个手不释卷的书呆子,但事实上他对生活也充满情趣,小有音乐天赋,他的男中音未经培训,但唱起来很动听,音色很准,我俩在谈恋爱时,他总给我讲故事和一起唱歌,有两首我俩最喜欢的歌,一首是Danny Boy,另一首是In the Gloaming。”谢蔚英说,“两首歌皆为暗喻一鬼魂在对他心爱的人而唱, 真不知在当时,冥冥中是否有此暗示? ”

吴兴华的小女儿吴双如今也生活在美国,她一直喜欢中英文写作。谢蔚英曾读到过吴双的一篇仿莲波体的戏作,她觉得,吴兴华的事业后继有人了。这篇文字的其中几句是:

When will I see you again

期何期兮 翩影天降

When will the sky start to rain

盼何日兮 细雨清扬

When will the stars start to shine

待何夕兮 星耀华光

猜你喜欢

钱锺书
钱锺书的幽默
钱锺书署名的“三个后”
最短的情书
钱锺书关爱保姆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吴宓的宽容大度
名师学案·钱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