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大学城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
2017-06-06许世龙苏维词祖广哲张晓东
许世龙,苏维词,祖广哲,张晓东
(1.贵州大学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25; 2.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 550001;3.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 050024; 4.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 311300)
·持续农业·
花溪大学城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
许世龙1,苏维词2※,祖广哲3,张晓东4
(1.贵州大学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25; 2.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 550001;3.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 050024; 4.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 311300)
[目的]大学城建设涉及所在区域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影响当地产业结构及人口规模。大学城以集约方式汇集高等教育资源,提高地区科学文化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大学城规划建设由政府主导,计划性、目的性较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与区域协调程度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考虑到建设成本与区域发展等因素,大学城选址越来越倾向于城市边缘区。贵州省主要高校集中分布于贵阳市城市边缘地带花溪区,即花溪大学城,包括高校聚集区、科技创业园区、配套服务综合区三大片区。[方法]该研究以花溪大学城为例,通过构建大学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运用基于模糊数学统计分析的关联度计算方法,分析了二者的协调关系,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结果]结果显示,近4年花溪大学城常住人口年消费总额、大学城基建年投资总额、周边房地产及配套设施年投资总额3项指标,与全区生产总值年增加值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全区第二产业年增加值、第三产业年增加值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花溪大学城与全区各指标间的关联系数平均值为0.858,协调性很高。基于投资乘数效应、产业结构定律、钻石模型等区域经济理论,分析认为花溪大学城对花溪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提高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结论]研究区地貌属典型喀斯特山地,未来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大学城建设用地规模大,建筑成本高,资金需求量大,位置距贵阳市区较远,往返交通不便等。结论认为,大学城规划建设应因地制宜,通过打造以文化教育产业为中心的区域城市综合体,适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促进花溪大学城与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学城 城市边缘区 贵阳花溪 协调性评价 关联度
0 引言
在某一区域内,由一定数量的高等学校共同集聚在一起而形成的以高等教育为主要功能、以资源共享为区域特征、文化载体高度集中的城市社区称为大学城[1]。大学城建设发展涉及地区高等教育、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及人口规模。国外大学城在上世纪早期就已形成,其形成主要是某地区具有一所或多所大学,随着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而扩大,人口和第三产业开始集聚,在其周边区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如剑桥大学城,或是某地区以大学为核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逐渐发展成大学城,如日本筑波大学城[2]。国外大学城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因此针对大学城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我国大学城规划主要由政府主导,计划性、目的性较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与区域协调程度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曾国平等提出大学城建设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其辐射效应,实现大学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3]。白丽红从基建、消费、旅游、地产等方面阐述了山西大学城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张峥嵘等认为我国部分大学城建设缺乏前瞻性,存在工程造价高、资金链长等问题[5]。程季、杨贤栋、李翠分别从人力、教学、教育等方面研究了大学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不协调问题[6, 7]。
建设大学城可以用集约的方式满足各高校对自身硬件条件的改善与空间范围扩张的需求,促进地区高等教育与科学文化资源集中产生集聚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集聚效益产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城与所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性[8]。基于建设成本与区域发展的考虑,我国大学城选址越来越倾向于城市边缘区。城市边缘区即城乡过渡地带,是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9]。
1 研究区概况
贵阳市地处中国西南云贵高原,是贵州省省会,土地总面积8034km2,总人口470万,全市人口密度为565人/km2,其中市区中心人口密度超过2万人/km2,属人口高度密集区。花溪区是贵阳市市辖区之一,距市中心约17km,属贵阳市南郊,面积1021km2,全区以喀斯特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丰沛,年均温为14.9℃,年均降水量1178mm,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全区森林覆盖率超过40%,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超过300d,有多处风景区,已获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0]。受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地形限制,贵阳市中心布局高度集中,各高校教育资源分割严重,以贵州大学为例,在花溪新校区建立前,共有9个校区分散分布在贵阳市不同片区,各校区环境混杂,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科研与行政办公效率,其他高校也存在类似情况。为推动贵州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实现以高教园区发展模式推动高校优势资源共享,产生联动效应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贵州省政府决定在贵阳市花溪区建立高校聚集区,即花溪大学城,总规划面积为63.46km2,规划人口达到中等城市规模。主体规划范围位于花溪区党武镇,涉及三大片区(图1)。
图1 花溪大学城规划数据来源:贵阳市城乡规划局官方网站
一是高校聚集区(校区)。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北区由贵州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组成,规划面积4.5km2,规划学生人口约12万人; 南区是大学城主体,以贵阳环城高速南环线为界分三期建设,一期规划包括贵州医科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和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校,规划面积5km2,规划学生人口约12万人; 二期规划涉及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理工学院、贵州城市职业学院、贵州青年创业职业学院和贵安职业学院(筹)六所高校,规划面积6.29km2,规划学生人口约13万人; 三期项目紧邻一期、二期用地,为国际教育合作区,计划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开办分校或与已入驻高校合作办学,定位为内外互动的教学合作平台。
二是科技创业园区。位于高校区北部、思丫河以北沿河区域,规划面积6.5km2,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功能,充分发挥高校区内各大学集聚和学科群体优势,创建科学技术转化平台,以及高校与企业互动合作平台,使之具备科技创新示范、科研成果孵化和辐射、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功能,以产、学、研一体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范围以南还留有园区拓展用地。
三是配套服务综合区。沿花燕路和思雅路纵向布局,规划面积5.2km2,规划人口约15万人,沿线为生态绿化廊道,配套酒店、商贸中心、医院、体育休闲场馆、金融机构、文化场馆、中小学、幼儿园、文娱等相关服务设施[11]。
2 大学城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测度分析
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与产业经济作为一个开放动态系统,二者相互关联,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12]。关联度是事物、因素之间关联性的量度,评价大学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可以通过评价二者之间关联度来实现,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关联度越大,说明系统内部联系越紧密,协调性也越高[13]。
2.1 协调性评价模型建立
国内外学者曾用余量法、系数法、教育收益测算法及因素测算法等模型分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14]。建立大学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应遵循全面性、可比性、实用性及综合与单项指标相结合的原则[15]。花溪大学城建设规模大,工期长,尚处建设之中,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此该研究采用前人建立的基于模糊数学统计分析的关联度计算方法,构建了大学城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16]。数学模型如下:
设X系列指标为变量,Y系列指标为对应的因变量,故有自然数序列,
(1)
(2)
(3)
则有X(t)和Y(t)2个自然数序列在t时间区间内的关联系数rij(t):
(4)
(5)
(6)
其中,
(7)
(8)
关联系数rij(t)为正则X系列指标与对应的Y系列指标关系为正相关,rij(t)为负则二者为负相关,关联系数越大说明二者协调性越高,关联系数越小说明二者协调性越低。
2.2 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获取
花溪大学城于2009年10月正式开工, 2011年9月迎来首批4000名新生入驻,之后人口迅速增长, 2014年底大学城一期项目基本建成,人口已超过13万人。该研究将2011~2014年每年花溪大学城常住人口年消费总额、大学城基础设施建设年投资总额以及周边房地产及配套设施年投资总额作为变量X系列指标,将每年花溪区全区生产总值年增加值、第二产业年增加值及第三产业年增加值作为因变量Y系列指标(表1)。
表1 评价指标体系 亿元
其中Y系列指标数据通过查阅2011~2014年《花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相关数据获取。X系列指标通过查阅近年《贵阳市统计年鉴》、大学城各高校官方网站、花溪区统计信息网、花溪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与贵州省招标投标网等相关统计数据整理汇总。
2.3 模型计算与结果
通过查阅统计资料,二者协调性评价模型所需数据汇总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指标数据汇总 亿元
表3 关联系数(r)汇总
X1X2X3Y10.7180.6830.716Y20.9480.8880.944Y30.9610.8990.957
计算时先求出2011~2014年各个指标数据之间差值的平均值,即ΔX(t)与ΔY(t),后将其与表2数据共同带入数学模型计算关联系数,即可得出X系列指标与对应的Y系列指标之间的关联系数r,结果如表3所示。
按照关联系数|r|<0.3为弱度相关、0.3<|r|<0.5为低度相关、0.5<|r|<0.8为显著相关、|r|>0.8为高度相关的划分原则,X系列指标与Y1指标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与Y2、Y3指标均为高度正相关关系,利用rij(t)还可得到每个Y系列指标与每个X系列指标在t时间区间内的平均关联度大小R,公式如下:
(9)
据此,能够得到X系列与Y系列各指标之间r值的平均值,即平均关联度为R=0.858,X系列指标与Y系列指标之间总体呈高度正相关关系。
3 大学城建设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促进作用
3.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Keynes的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投资增加可导致国民收入成K倍增加,K即投资乘数[17]。投资之所以具有乘数效应,是因为各经济行业相互关联,某一行业的投资不仅会增加本行业收入,还会在其他行业引起连锁反应,增加其他行业投资与收入,使整体经济收入成倍增长。从协调性评价结果来看,代表花溪大学城投资总额的X2、X3指标与代表花溪区生产总值年增加值的Y1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协调性较高。从投资来看,仅高校聚集区一期项目建设投资已接近110亿, 2009年花溪区全区生产总值为63.2亿, 2014年为362.6亿,全区生产总值五年翻了6倍,大学城建设的投资乘数效应已经显现(图2)。从消费来看,代表人口消费额度的X1指标与Y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代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Y3指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建设阶段当地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未来人口增加,新产生的消费市场会引来大量资金投资于学生的消费需求。
3.2 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学上的Petty-Clark定律认为,随着人均收入增长,就业人口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依次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18, 19]。2009~2014年花溪区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均显著增加。花溪大学城建设发展指标(X)与花溪区第二、第三产业年增加值(Y2、Y3)关联系数均在0.8以上,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协调性很高。2009~2012年,花溪大学城处于建设早期,投资与消费有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尚不明显。2011年9月大学城开始招生, 2012年之后,大学城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直接与间接投资效应叠加,人口迅速增加,消费快速增长,第二、第三产业年增加值增长加快,与第一产业差距显著扩大,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最为明显。待大学城全面建成,预计第三产业将成为花溪区主导产业,从而实现全区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图2)。
图2 2009~2014花溪区经济增长情况数据来源:根据花溪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公布数据整理
3.3 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根据Porter建立的钻石模型理论,以通信设施、人力资源、专业技术知识及科研条件为代表的高级要素,对区域产业竞争力水平提升具有关键作用,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20, 21]。Romer建立的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理论认为,技术发展是由市场引导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对经济增长起着核心作用,政府投资于高等教育,提高地区人口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鼓励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将极大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22]。花溪大学城建设发展评价指标(X)与花溪区经济发展评价指标(Y)平均关联度高达0.858,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大学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程度很高,未来发展关键在于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大学城内具有浓郁的文化背景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了高科技人才对自身发展平台的要求,吸引了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以大学城建设为契机,花溪区引进了以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等为代表的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大学城科技创新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花溪区第二、第三产业组成的先导力量,对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水平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4 利用高校专业优势服务周边区域
多数大学城是由不同类型高校组成,各高校可以围绕学校专业优势,结合大学城内及周边区域现实需要,成立一批附属机构,满足大学城及周边区域人口的日常需求,提高了区域内部各系统的关联度,促使大学城与区域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代表花溪区周边房地产与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X3指标与Y2、Y3均为高度正相关关系,与花溪区生产总值年增加值(X1)为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大学城周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与花溪区经济发展关联程度很高,大学城建设改善了花溪区基础设施状况。花溪大学城包括理工、财经、师范、医学、职业技术等多种区域特色型大学(表4),如贵州医科大学和贵阳中医学院围绕学校医学专业优势,分别规划建设校级附属医院,为大学城及周边居民提供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贵州师范大学依托自身成熟师范专业与师资团队,规划建设教学实力一流的附中、附小、附幼一体化项目,为大学城及周边区域人口提供基础教育服务(图3)。
图3 大学城促进区域发展的模式
表4 花溪大学城部分高校类型
学校名称规划校区面积(hm2)学科类型办学类型办学层次贵州大学213综合公办一本研教2型211工程贵州师范大学133师范公办二本教研1型贵州医科大学100医学公办二本教研2型贵州财经大学100财经公办二本教学1型贵阳中医学院100医药公办二本教学1型贵州民族大学100民族公办二本教学1型贵州理工学院100理工公办二本教学2型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33民族独立学院教学型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67理工高职专科教学型贵州城市职业学院43综合民办专科教学型 数据来源:根据各高校网站公布数据与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院2015《中国大学评价》整理汇总
表5 西南5省(直辖市)主要大学城规划面积
大学城名称所在城市(区/县)高校数量规划面积(km2)花溪大学城贵阳市花溪区1164重庆大学城重庆市沙坪坝区1433呈贡大学城昆明市呈贡县916温江大学城成都市温江区910武鸣大学城南宁市武鸣区1030 注:重庆、呈贡、温江大学城已经建成,花溪大学城在建,武鸣大学城尚处规划阶段。数据来源于各大学城官方网站公布数据
4 大学城存在的问题
4.1 用地规模偏大
相比城市市区,城市边缘区土地开发空间广阔,地价较低,因此在城市边缘区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规划用地面积过大出现可利用土地长期闲置,建筑密度偏低,各功能板块因距离较远而造成人员联系不便,导致区域内部关联程度降低,协调性减弱[23]。与平原建筑不同,喀斯特地区建筑建设土地平整工程量大,建筑选址倾向于平坝浅丘区,坡度较大地段不宜作建设用地,可规划为景观用地,导致不同建筑物之间相距较远,区域呈现碎片化、模块化,空间内部布局松散,造成空间资源浪费。
与西南地区其他省份大学城相比,在规划高校数量相差不大的前提下,花溪大学城规划面积远大于其他大学城,从实际建设情况来看,花溪大学城部分高校正门修建的形象大气,与正门相对的校内建筑多为造型宏伟的图书馆,从正门到图书馆普遍存在较长距离,在已建成的一期项目部分校区,受山地地形所限,部分学校呈条带状分布,内部各要素分布松散,关系疏远。偏大的校园空间尺度,加上高低起伏的地形因素,增加了师生路途上的时间损耗,影响了高校整体运行的效率(表4,表5)。
4.2 后期投资存在风险
喀斯特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建筑成本较高。2011~2014年,花溪大学城与花溪区发展协调性很高,大学城建设投资起了重要作用,全面建成大学城需要长期的巨额资金投入。贵州省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各高校财政状况普遍拮据,资金来源除了各高校部分原校区的土地出让收入,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建设大学城属于超前投资行为,这也使各高校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一旦在建设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如后期涌入人口未达到规划人口规模,消费萎缩,或者大学城规划建设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引起房地产等相关投资行业提前撤资,留下烂尾工程,大学城建设将存在较高的资金链断裂风险,而依靠大学城驱动经济发展的花溪区经济也将面临挑战。
4.3 “城市孤岛化”现象显现
在区域布局上,平原为主的城市边缘区,与所在城市没有明确边界,资源共享程度高,有利于市区与边缘区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喀斯特地区因山地多,城市多呈组团式布局,各组团区域功能相对独立,边缘区与市区关系较疏远。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喀斯特城市边缘区与城市中心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于地形原因未能将二者有效衔接,城市边缘区出现了与城市中心区发展脱节的区域,这些区域相对独立,和市区协调性较低,成为游离于城市之外的一座“孤岛”。
与我国多数省份大学城相比,花溪大学城内各高校科研实力整体较弱,大学城内高校多以教学为主,生源主要来自省内,学生毕业后以就业为主,但目前高校聚集区发展尚不充分,就业信息不对称及应聘成本高的问题难以解决(表4)。而前往市区又因交通不便加大了时间与消费成本,从而降低了学生参加实习实践的主动性,学生在大学城中的生活相对单调,与社会接触减少,大学城与城市中心之间因为空间上的物理距离,造成了学生对所在城市缺少心理上的归属感,郊区办学物理空间上转移的成功,不等于教学思维与实践模式转变的成功,大学城“城市孤岛化”现象显现[24]。
5 大学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对策
5.1 打造以文化教育产业为中心的区域城市综合体
作为城市建筑与配套设施一体化的典型,城市综合体统一规划,具有土地集约、资源共享、内部关联程度高、协调性好的特点,可作为现阶段大学城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建造的参考模式[25, 26]。当前我国城市综合体多由以大型房地产开发为主的经济实力雄厚的现代企业开发建设,设计施工技术水平与建设效率较高。喀斯特地区城市综合体建设要结合实地,从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与大学城校园建筑相协调,与大学城文化和科研优势相结合,职能上主动围绕高校这一文化教育目标群体,既要符合高校精英人才的对自身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要满足区域人口日常生活需要,设计上既要有未来商业城市发展气息,也要有大学城所赋予的特殊文化底蕴,使之相互融合,协调统一。
5.2 建筑建设要因地制宜
喀斯特山地校园建设要因地制宜,与区域地理背景相协调,遵循完整性、自然主导、和谐共生、环境设计人本化、交通组织高效性的原则[27]。花溪大学城规划用地属山地浅丘地形,东靠斗篷山,南临思丫河,南、西、北部偏高,中、东部偏低,海拔高度在1100~1300m之间,包括孤山、农田、浅丘、台地等不同地形,用地以东、南向坡居多,其次是北向坡,建筑设计符合适宜的坐北朝南的朝向,整体布局应依山就势,顺应等高线,可结合实地采用架空、吊脚等接地形式[28]。建筑物底层架空可规划地下停车场,既保证了原有自然主导景观完整性,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相互交融,又能减少土方量,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内部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与协调性。此外,山地建筑受自然灾害威胁较大,必须加强边坡防护工程及排水设施建设。
5.3 适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每所高校都是一座人文公园,喀斯特城市边缘区山地河流景观复合,大学城还兼有自然美学价值,在大学城中开展高校旅游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高校旅游是以大学城为主要载体,以高等教育文化内涵为中心,兼具文化推广功能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兴旅游产业[22]。花溪区生态环境良好,喀斯特山地、溶洞、河川、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以苗族、布依族为主的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与建筑独具一格,区域旅游特色鲜明。花溪大学城建筑风格独特、文化气息浓郁,可以很好地融入当地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与其他景观要素相协调,形成花溪区旅游产业有机整体,成为未来花溪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当然,旅游产业开发应充分考虑大学城的校园承载力与环境容量,不能影响高校正常的行政教学秩序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5.4 加强大学城与其他科研机构的联系
贵州省科研单位除了省内高校,还包括如省科学院、社科院及国家有关部委、中科院、央企等设置的研究所,它们成立时间早,针对贵州省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相比高校科研方向侧重学术研究,这些科研部门研究更偏向应用,与生产实际结合较强。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所限,这些单位职能相对单一,人员有限,在深化科研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下,同样需要捕捉人才与空间机遇,寻求未来发展的机会。花溪大学城规划了科技创业园区,可为相关单位发展提供新的契机,高校可利用生源优势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学生,既弥补了科研院所基础科研人员的不足,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如此能够从总体上提升花溪区科技产业竞争力,促进贵州省科研水平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 王成超.黄民生.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经济地理, 2006, 03: 482~486
[2] 宋珊珊. 新时期我国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4
[3] 曾国平, 李雪松,曾婷.大学城的外部效应及其发展对策研究.云南行政学院院报, 2004, 6: 96~99
[4] 白丽红. 山西大学城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师, 2014, 5: 62~63
[5] 张峥嵘. 大学整合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5
[6] 程季. 重庆大学城人力资源共享问题研究.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11
[7] 李翠. 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分析——以济南长清大学城为例.济南:山东经济学院, 2011
[8] 谭峻, 李楠,魏锜琀.北京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分析.中国土地科学, 2008, 09: 38~42
[9] 许月卿, 崔丽,孟繁盈.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9(4): 16~21
[10]杜鹏飞, 陈敏,肖劲松,等.喀斯特地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贵阳市为例.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02: 205~210
[11]余举学. 贵州花溪大学城总体规划方案.建筑与文化, 2012, 12: 272~273
[12]陈修颖.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基础、动力机制及其实现.经济地理, 2003, 04: 445~450
[13]曾磊, 雷军,鲁奇.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地理研究, 2002, 06: 763~771
[14]燕玉铎, 赵树宽,余海晴.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及分析.情报科学, 2011, 05:774~777,800
[15]熊鹰, 曾光明,董力三,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以长沙市为例.地理学报, 2007, 04: 397~406
[16]郑春海. 我国大学城资源共享及联动经济效应研究.重庆:重庆大学, 2008
[17]Alan Hochstein.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and the investment multiplier.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1992, 20: 97
[18]James M.Lloyd.Community Development,Research,and Reinvestment:The Struggle against Redlining in Washington,DC, 1970-1995.Progress in Planning, 2014, 88: 1~49
[19]肖玲. 基于SWOT分析的广州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研究.热带地理, 2004, 02:168~172,181
[20]张自然, 张平,刘霞辉.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学动态, 2014, 02: 58~73
[21]万忠, 周灿芳,柯清标,等.基于“钻石模型”的广东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 30(6): 51~55
[22]陈晓光. 教育、创新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 2006, 10: 18~29
[23]石忆邵, 谢萌秋.基于熵值法的大学城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以广州大学城为例.现代城市研究, 2013, 01: 98~102
[24]杨建军, 连城,汤燕.研究型大学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规划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6, 03: 338~345
[25]黄杉, 武前波,崔万珍.国内外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特征与类型模式.经济地理, 2013, 04: 1~8
[26]董贺轩, 卢济威.作为集约化城市组织形式的城市综合体深度解析.城市规划学刊,2009, 01: 54~61
[22]朱竑, 田美蓉,欧阳颖.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人文地理, 2005, 01: 45~48
[27]周飞. 山地校园对山地环境的介入研究.厦门:厦门大学, 2007
[28]黄光宇, 黄莉芸,陈娜.山地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山地学报, 2005, 01: 101~107
COORDINATION ASSESSMENT OF THE HUAXI UNIVERSITY TOWN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Xu Shilong1,Su Weici2※,Zu Guangzhe3,Zhang Xiaodong4
(1.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Education for Karst Environmental and Geohazard Prevention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2.Institute of Mountain Resources, Guizhou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1, China; 3.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4.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Hangzhou 311300, China)
The university town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that relates to many areas as higher edu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us affects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scale.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own can promote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scientific culture resources concentration, produce the agglomeration benefits,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ed the agglomeration efficiency between university town and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st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clustered together in the urban fringe of Huaxi district, Guiyang, that is the Huaxi University Town, which mainly includes three parts, i.e., the college community, the enterprise park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the proposed services area. Taking Karst urban fringe Huaxi university town in Guiyang as the study area, based on the fuzzy mathematics statis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building a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model, using the correlation degree calcul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the total consumption of regional population, the gross fix investment of the infrastructure, the real estate with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the added value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er year, and it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added value of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The averag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University Town and Huaxi district was 0.858. Based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theory, such as the investment multiplier effect theory, Petty-Clark′s law in industry structure, and 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it had great effects of the University Town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improvement. However, due to the typical Karst mountainous topography, the Huaxi University Town had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transportation and ongoing investment. Finally, it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such as constructing large urban complex project, developing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dustry, and enhancing the cooperation with other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town; urban fringe; Huaxi Guiyang; coordination assessment; correlation degree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223
2016-01-13 作者简介:许世龙(1989—),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方向:喀斯特地区环境变化。※通讯作者:苏维词(1965—),男,湖南邵阳人,教授、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地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suweici@sina.com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喀斯特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效应”(41261038)
F114.46; F224
A
1005-9121[2017]021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