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2017-06-06谭志蓉
谭志蓉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阿坝 610039)
·休闲农业·
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谭志蓉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阿坝 610039)
[目的]发展休闲农业是新形势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方法]文章在分析成都市发展休闲农业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方法,对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资源情况以及主要类型进行细致分析。[结果]成都市休闲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品牌竞争力强,主要发展模式有农家乐旅游模式、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观光采摘园、休闲度假模式、科普教育模式、民俗风情旅游等6种模式。[结论]针对休闲农业发展遇见的瓶颈问题,提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经营者提供便利条件; 科学规划休闲农业用地,推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丰富休闲产品类型; 增加宣传,提高休闲农业品牌知名度;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等建议。
休闲农业 成都市 旅游产品 开发策略
0 引言
1965年意大利成立了全国休闲农业与旅游协会,这标志着现代休闲农业的正式诞生。1985年四川省郫县农科村利用当地盆景优势,开展了盆景观赏活动,吸引游客到这里观光,由此被认为是“农家乐”的发源地[1]。随后龙泉驿的桃花、锦江区的“五朵金花”也相继开展,由此导致休闲农业在全省迅速发展起来。2014年,农业部印发的《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通知指出,发展休闲农业是提高农业收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不断完善政策保障,加强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对于丰富和完善休闲农业理论体系,探索休闲农业具体模式和开发新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休闲农业品牌效应、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周义龙[2]研究了海南休闲农业岛外客源市场开拓的现实障碍与破解策略中提出,应树立岛外休闲农业品牌意识,加强宣传带动。亢妮[3]以成都市为例,研究旅游视角下特色餐饮发展模式和具体路径。Abby[4]在对英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中认为,乡村交通环境对发展休闲农业具有显著影响。成都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民族文化,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基于此,文章以成都市为研究对象,探索目前发展现状,寻找突出问题,并提出关键对策,以期为成都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及成都周边城市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借鉴。
1 成都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条件
1.1 自然条件丰富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区,介于东经102°54′~104°53′和北纬30°05 ′~31°26′之间。全市地势差异较大,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地质以山地和深丘为主,海拔大约在1000~3000m之间。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地质为低山和平原,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海拔一般在500m上下。土地类型多样化,有平原、丘陵和山地等,气候类型属于大陆性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表现为春早、冬湿冷、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温度为16℃,年平均光照为1050~1540h,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300mm。由于地势差异大。成都出现了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多个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特点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繁衍,这为成都市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基础条件。
1.2 农业基础条件雄厚
发展休闲农业重要基础为农业资源,成都市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 971.4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68.4万h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36.6万hm2;截止2015年底森林覆盖率为38.4%,主要特色产品有琪桐、猕猴桃、柑橘、黄心树、银杏等,同时也发展蔬菜、中药材、木竹等农产品加工产业。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生物技术以及设施农业等,逐步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西部农产品加工中心以及西部特色产业集群区。
1.3 旅游基础条件较好
成都市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名城”。2013被国家旅游局评为最佳休闲和居住城市,PATA国际旅游展杰出贡献奖等,并在西部地区首先实施72 h的过境免签政策。成都市旅游知名景点较多,如九寨沟,峨眉山等,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2014年,国内游客达到1.434 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620亿元,全国排名第6。旅游人数充足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好机遇。
表1 2010~2014年成都市旅游业收入及排名
年份国内游客(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亿元)全国排名20100.6738603720110.9674805720121.20881050720131.38721330720141.434516206
1.4 社会经济条件发达
成都市经济社会条件较为发达, 2014年全市人口数量1429.8万人,城市人口为105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3.6%。2014年成都GDP突破万亿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655万元,居民收入大幅度的提高,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此外,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工作压力较大,人们对休闲农业消费观念发生很大变化,需求不断地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人们更想去欣赏大自然风光,吃农家饭,体现农村生活,追求绿色的、生态、健康的的休闲生活。
2 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2.1 休闲农业主要发展阶段
成都休闲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基本上由3个阶段组成,一是萌芽阶段(1987~1991年),这个阶段代表是郫县,主要依托当地盆景苗圃优势,来发展民俗旅游。第二阶段(1992~2002年)以农家乐为主,确定“先发展后规范”的发展目标。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为规范阶段,对农家乐实施统一规范管理,成都市政府出台相应评选标准,提升景区档次,打造乡村品牌。目前,较为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点有润德兰园、书房村、龙泉花果山以及锦江三圣花卉之乡等。
2.2 休闲农业资源状况
目前,成都市休闲农业基本覆盖市(区)、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市场竞争力逐步加强。截止2014年年底,成都市具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区3个,全国乡村示范点4个,星级农家乐具有135家,特色旅游村59个,休闲农业景点27个,其中4A级9个,占总体的34%,这表明成都市休闲农业资源已经走向高端。
表2 2014年成都市休闲农业景点及数量
级别个数名称国家级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区3郫县、温江县、浦江县国家级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点4花乡农居、双流兴隆镇、农科村休闲农业4A景区9花舞人间旅游景区、三圣花乡等休闲农业3A景区13中国挤植之乡凤景旅游区、战旗5季花田
2.3 休闲农业主要类型
成都市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和乡村风土民俗来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观光、住宿以及餐饮、科普、教育等综合服务,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农家乐为主,休闲农业示范区及乡村酒店等多层次的产品形态。成都市休闲农业主要有农家乐旅游模式、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观光采摘园、休闲度假模式、科普教育模式、民俗风情旅游等6种模式[5]。
2.3.1 农家乐旅游模式
“农家乐”模式主要是农户利用自己房屋、庭院,自己生产出来的特色农产品以及利用周边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以低廉的价格来吸引城市游客到这里吃、玩、住等休闲娱乐活动。主要类型为居民型农家乐、民俗型农家乐、食宿娱乐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型农家乐,比如成都郫县农村科,目前该村已有刘氏庄园、徐家大院、陈府家宴、竹里湾等40余户农家乐,其中刘氏庄园和徐家大院为五星级农家乐,游客在这里可以观赏海棠花,也可以玩滚铁环、跳绳等童年活动,也可以品尝当地的美食和欣赏马术表演等,年均接待游客量达到50万次以上,旅游经营收入达到2 000万元[6]。
2.3.2 现代农业科技园
充分利用科技园区的孵化器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村地区建立观光和休闲基地。成都市现有省级科技园区4个,市级20个,如温江区的现代农业科技园,与四川农业大学进行合作建设,已经形成了教育、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基地。友庆花舟基地以治理环境为重点,向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设施化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发挥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产业,打造花木生产、交易、文化中心。永宁示范基地利用区域优势,将观光、科普、休闲体验以及试验进行有机结合,走新型产业化道路。
2.3.3 农业观光采摘园
农业观光釆摘园主要包括观光花园、茶园以及果品采摘,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和观光,让游客充分体验农业氛围,满足客户的心理需求。比如成都双流县的万亩观光葡萄园,是集休闲、采摘、观光、住宿、餐饮于一体的休闲多功能产业园区。该园区以葡萄为特色资源,打造主体形象,走“借势发展,错位竞争”的道路;同时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构建精品葡萄展区,形成了葡萄主体公园、葡萄文化、乡村休闲、产品营销等一体化的观光园。目前成都市拥有各类采摘园158个,年收入4000万元,直接拉动就业3000余人。
2.3.4 休闲度假模式
休闲度假模式主要是依靠当地的田间风光、舒适气候及独特的环境资源,结合周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建立休闲、娱乐、游玩设施,为游客提供度假、餐饮、健身、娱乐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休闲度假、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等,如成都梅林山庄、桦林生态园、兴桂苑休闲庄、凉水井休闲山庄、四川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乡村酒店等。
2.3.5 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观光园区、农业博览园、农业产品博物馆为依托,为游客提供学习农业技术、农业历史、农耕文化的教育活动。农业园的主要类型有观光休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观光博览园区。如农业科技园区是链接高校科研单位和生产实际的纽带,是科技成果展示和孵化器的平台。目前我国一些大学或科研单位建立了农业高新科技园区,这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四川农业大学建立的农业科技园每年推广成果6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
2.3.6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即以民俗文化、农村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着重突出乡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特色,不断开发民间技艺、节庆活动、农耕展示、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以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其类型包括: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如四川阿坝民俗园、四川成都龙泉驿红砂村民俗村等。
3 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中突出问题
3.1 休闲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融资困难
成都市各辖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首先对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同时由于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欠账比较多,因此用于发展休闲农业设施建设的资金比较少,进而导致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配套服务中心、接待中心、道路建设等土地指标难为解决,基础设施薄弱,导致游玩项目和环境不高,吸引游客能力差。二是由于投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融资、担保风险较高,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多,难度大,导致一些休闲农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受到阻碍,资金链断裂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项目落地和项目建设水平。
3.2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层次不高
近年来,虽然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旅游类型单一化,低层次旅游产品多且重复,基本都是钓鱼、打牌、餐饮等普通旅游项目[7]。休闲活动也缺少跟老人、儿童相关的设计项目。完整的休闲农业应包括行、游、吃、住、购、娱等,但是目前成都大部分休闲农业旅游点只是提供了行、游、吃、住等,休闲农业及农耕文化内涵没有凸显出来,而在购物方面,可选的特色产品并不多,同时由于没有必要的检测和认证,人们对特产的安全性也有怀疑,导致购买力下降。
3.3 行政管理部门和职能缺失,行政规范度欠缺
目前,成都市各区及所属县农业部门均没有设立休闲农业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休闲农业行业协会也没有建立,缺少休闲农业规划、产业咨询、服务等人才。二是乡村旅游节的举办、评比等工作,通常需要当地的旅游部门进行承办及管理,但旅游部门还不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产业职能,统筹协调推进力度小,工作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三是行政规范力度不够,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成都市虽然对乡村旅游出台一些必要的政策规定,但真正从立法角度涉及休闲农业相关法律还是空白,因此导致一些旅游开发、经营企业不重视环境卫生、不重视环保问题,游客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屡见不见。
3.4 资源依赖性较强,宣传力度不够
成都平原自然环境条件十分相似,农作物熟期大概相同,导致各地区休闲农业采摘、观光时间相同,产品雷同重复,对于采摘,目前基本围绕草莓、枇杷、蜜桃以及樱桃等,存在淡旺季差异,在资源缺乏的淡季,观光休闲游客减少,经济效益低,而在旺季,游客群体较大。此外,休闲农业属于专项旅游产品,应该进行统一开发和宣传,而目前成都市休闲农业基本都是各自为阵,缺乏整体的包装宣传,旅行社推广产品的力度不够。加上环境条件、客源的季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休闲农业产品的均衡发展。
3.5 管理及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户,在经营过程中比较随意,自由性较高,档次不高,经营规模较小,对服务人员要求也不高。但目前,成都市大多休闲农庄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绝大部分由返乡务工人员和当地农民担任,缺乏相应的旅游、管理、农业等专业知识和经验,缺乏必要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同时,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追求利益心较重,存在“脏、乱、差”以及“宰客”现象,游客对服务质量不满,二次游玩意愿较低,这成为了成都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一个制约因素。此外,成都休闲农业提供度假的基础设施薄弱,活动设施缺乏,而对资源的开发方面趋于粗放型,没有形成地方特色。
4 成都休闲农业开发策略
4.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经营者提供便利条件
成都休闲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为季节性,夏季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很多游客到这里进行观光,服务休闲农业的劳动力较为紧缺,而到了冬季,随着经营活动的停止,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处于闲置,影响休闲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经营的连续性、可持续性受到阻碍[7]。因为政府在解决乡村旅游季节性问题中起到关键作用,可以通过资金投入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品档次升级优化。(1)成都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尽快将两级农业部门休闲农业职能划清,设立相关机构,完善职能。加快休闲农业专家数据库,加大对休闲农业人才的培训。同时,结合11条“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灾后重建改造成果,促进休闲特色和创新,完善休闲农业产品体系,突出个性特色。(2)鼓励休闲农业向网络化经营道路发展,通过技术、信息、培训、合作来缓解季节性的问题,以推动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3)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进行重组和合作,以扩大商业化规模。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为经营者之间搭建良好的平台,在资源、资金、技术、培训方面进行信息共享,提高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竞争能力。(4)支持和鼓励建设行业协会,专业服务组织及服务机构,走村集体经济组织,旅游企业共赢的发展道路。
4.2 科学规划休闲农业用地,丰富休闲产品类型
(1)政府部门要从全局高度,立足各区(市)县不同的地理、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做好休闲农业发展土地规划,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用好本地建设的土地资源指标,进一步激活农村生产资源要素价值。(2)积极引进有条件的企业来建立休闲农业发展园区,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严格保护林盘等生态资源,推进休闲农业重点项目建设。(3)按照“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及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总体规划,推进“两区”示范点建设,形成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带。
应充分将休闲观光、文化活动、科普教育等不同类型产品相融合,在果园观光、花舟观光的基础上,丰富产品中的教育、文化内容,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学习现代农业知识,了解农耕文化,增加休闲农业产品的品位和内涵[8-9]。(1)举办民俗节庆体验活动。以当地美食节、“枇杷节”为平台,开展摘枇杷、吃剥枇杷比赛。在农作物丰收季节,举办“狂欢节”活动,游客可以参加拔萝卜、挖地瓜比赛。此外,成都市还可以根据当地休闲农业资源来设计特色活动,延长节庆活动时间,以扩大休闲农业知名度。(2)打造专项旅游产品。一是挖掘特色婚俗产品。以花卉生态园基地为平台,通过乡村文化来打造具有草坪婚礼、农家婚宴、乡村教堂婚礼等多种形式的婚庆形式,以满足年轻人的浪漫需求。(3)亲子与休闲产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渐提高,生存在城市的孩子对乡村充满好奇和想象,乡村旅游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科普的知识,搭建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桥梁。
4.3 增加宣传,提高休闲农业品牌知名度
成都市发展休闲农业首先应对客源市场和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1)举办各类民俗文化和旅游节活动,促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组团营销,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进行推销和宣传,实现线上、线下双重互动,以扩大营销范围。积极培养中介机构和营销人才,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促销,引导市民在小长假来到休闲农庄进行度假休闲。打造一批如成都国际油菜花节、中国采茶节等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节会。(2)成都市休闲农业应该以乡村音乐节为平台,整合内外部资源,开展不同元素的主体活动,如龙泉驿的“花”、西岭雪山的“雪”元素。此外,旅游景点应充分与旅行社、航空、交通等部门紧密联系,在地铁、飞机场、火车站设立宣传标语,开发不同的旅游线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3)精细设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路线图,做到点、线、面结合,提高品牌知名度。
4.4 加强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休闲农业服务水平
(1)建立休闲农业发展中介组织,对服务价格、项目设置、对外营销、品牌塑造、信息共享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和服务。(2)通过网络、知识更新、授课等多种途径对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及经营者培训,使其能掌握金融、旅游、农业、经营等多种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3)鼓励社区参与,农村居民是乡村文化的主体,也是休闲产品的生产者,因此在旅游淡季应该对休闲农业人员进行技能和素质的锻炼,如厨艺技能、手工产品制作技艺、旅游服务技能。(4)加强引进人才力度,与高校合作建立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福利待遇,为休闲农业群体注入新动力。
[1] 袁定明. 我国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农村经济, 2006, 4(9): 53~56
[2] 周义龙. 海南休闲农业岛外客源市场开拓的现实障碍与破解策略.江苏农业科学, 2015, 11(4): 23~26
[3] 亢妮. 全域旅游视域下特色餐饮发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商场现代化, 2016, 7(4): 34~38
[4] Abby Liu.Tourism in rural areas:Kedah,Malaysia.Tourism Management, 2006, 7(27): 878~889
[5] 陈念东, 陈励颖,谢志忠.观光休闲农业发规划与模式选择探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 9(36): 49~53
[6] 张蓓, 刘人怀,基于WSR方法论的都市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 30(6): 42~46
[7] 王圣军, 刘继平.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农村经济, 2007, 7(12): 110~113
[8] 杨渺, 方自力,谢强.城镇化过程中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生态服务效益快速评价——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4(5): 56~58
[9] 郭焕成.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1): 39~42
[10]骆婷, 石佳,樊春红绵阳市湿地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建议.安徽农业科学, 2015, 5(3): 45~48
[11]冯娴慧, 戴光全.乡村旅游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旅游学刊, 2012, 6(8): 78~80
STUDY OF THE LEISURE AGRICULCURE DEVELOPMENT*——TAKE CHENGDU CITY FOR EXAMPLE
Tan Zhirong
(Aba Teachers College,Aba,Sichuan 610039,China)
Developing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transform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and promote local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Chengdu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Chengdu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cluding rich natural resources, strong agriculture foundation, and good tourism conditions. Meanwhile, it pointed some problems which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for example the tourism product structure was single and the level was not high,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depth was not enough, resource dependence was not strong as well as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and service personnel was not high. Finally, it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cluding playing the government leading role to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operator conditions, enriching leisure product type, increasing the propaganda to improve the visi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related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the quality of service.
leisure agriculture; Chengdu city;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y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234
2016-03-10 作者简介:谭志蓉(1981—),女,四川凉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及旅游影响研究。Email:237225734@qq.com *资助项目:川菜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四川省餐饮企业环境责任问题研究”(CC13SJ17); 阿坝师范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阿坝州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研究”(ASA15-07)
F323.4
A
1005-9121[2017]022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