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共享经济翻篇比翻书还快
2017-06-06孙金云
泛共享经济翻篇比翻书还快
孙金云
复旦大学青年创业家教育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在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新兴行业的生命周期会越来越短。然而,这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如今在财经领域,谁都能信手拈来说上几句的,非“共享经济”莫属。
但我们也会发现,无论是滴滴打车,还是摩拜单车、途家,这三家当下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共享经济”,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
中国第一个复制Uber模式的是易到,但我们知道它现在已经不行了。而做得最好的滴滴和快的,其业务主体早已不是这种模式。我说的“水土不服”是指,很多最早原创的这批共享经济被搬到中国以后,都出现了模式不做调整就走不下去的现象。
就拿打车软件来说,它在美国的业务基本模式,就是我有一辆家用轿车,路上正好可以顺便带人。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如今可以聊天,还能赚点钱,不亦乐乎。它可以替代的是出租车司机。
在美国,出租车叫车不好叫、打车非常贵。这就让这项交易在美国可以达成的概率变得非常高。加上出租车司机是有高额成本的,它无论如何都是有底价的。相较之下,原本对于盈利的心理期待几乎为零的私家车主,就有了极大的价格优势。
如果你面对一个替代品或者竞争对手,他的额外成本可以是零,而你是有固定成本的,你就无法跟他竞争。这个我们称之为新的商业模式的先进性。
可是这样一个模式到了中国,中国出租车行业本身有它的特点:第一,中国打车不像美国那么难;第二,不像美国那么贵。于是,司机车主可以通过竞争优势获得的盈利空间,就变得非常小。于是,在中国真正做下来的打车软件,其实做的已经不是共享经济的事了。可他们仍然因为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就获得了某种模式上的机会;也出现了很多人自己买个车,就当起专车司机的现象。
但事实上,当他专门买一个车、去做专车司机这件事发生时,他其实已经不是单纯的使用者了。这与共享经济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一方面是因为有大量的补贴。但这个补贴实际上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像出租车司机那样接受严格的监管。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成本,就具有了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不是这个模式带来的,是它打着共享经济这个旗号、在没有政策监管的情况下去进行税收套利带来的。这本质上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
打着这个幌子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容易获得融资。第二,容易博眼球。当然,风投圈也不傻。但他们投的主要是这个公司能不能赚钱,投的是你的盈利能力;还有就是他们会去赌下一段。
就是赌下一步有没有人接盘,有人接盘就可以了。这是很多中国投资者秉持的一个原则。他们赌的是跑道,抢的也是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