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发展之辩
2017-06-05丁传伟薛立强王岗
丁传伟+薛立强+王岗
摘 要:近代由于东西方发展的不均衡性,落后的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文化、西方强国之术,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与本土传统文化“相背离”的趋向,向西方先进文明学习的现象。中国武术在近代的发展中也开始借鉴、模仿西方,背离了中国“坐标”。中国武术在近代发展中经历了背离的萌芽、背离巅峰、被禁锢等几个阶段。研究发现:走入西方体育框架下的中国武术发展模式行不通,中国武术强行与西方融合的发展模式只会让中国武术既不像东方也不像西方,没有了“根”。随着当下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位置的根本性变化,以及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文化的流失等,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对隶属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来说,同样也要回归。然而,在其回归过程中必须注意:既要回归“中國本土性”,回归本体意识,摆脱西方束缚,又要回归“传统”,注重文化武术,展现文化自信;同时要表达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还要推进顶层设计,践行中国道路等。
关键词:中国武术;中国武术发展;本体意识;本土性;背离;西方文化;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 8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3-0231-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Due to the imbal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ast and West in modern times, backward China began to learn the culture and art of western power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ere is a tendency to deviat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o learn from advanced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Wushu, it also began to draw lessons from and imitate the West, and deviated from China “coordinat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modern times has experienced a departure from the bud, deviate from the peak and imprison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western sports is not feasible;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orced to merge with the west will only makes Chinese martial arts unlike the West and East, and there is no root. With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China's position in the world, and the loss of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eturning. For Chinese martial arts unde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also needs to retur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eturning,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return to the native and the noumenon consciousness,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the West, but also return to traditional, cultural martial arts, show cultural confidence, expres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peak good Chinese story, promote top-level design, and take the Chinese road.
Keywords: Chinese martial arts; Chinese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noumenon consciousness; nativeness; deviation; western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近代中国以鸦片战争作为起点,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社会思想也开始出现跌宕起伏、交融分化的复杂景象。落后的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模仿,这种思潮从器物、制度、文化依次演进。“西力东渐”“中体西用”,在西方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慢慢被边缘化或被赋予新的内涵,甚至被改造。这种境况到中日甲午战争时达到了巅峰,“我们原有的一点优越感也开始了动摇,彻底开始全面地学习西方文化、西方治国之本原,也就是全面与传统文化相背离[1]。中国武术为了服务“自强”的国家战略,为了拯救落后的旧社会及冲破传统的束缚,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见解,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服务本土社会需求。从学习走向模仿,结果是迷失了自我,走向了西方的框架,中国武术出现了向西方近代文化“无边靠拢”的背离现象。endprint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在世界结构中的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对西方‘仰视的时代已结束,现在正进入一个中西‘平视,即平等对话的阶段”[2],现阶段我们需确立以“自我”为中心、为主体。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来说,同样也需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审视自身的发展,以客观的方式来回顾中国武术的背离之路,凝聚中国武术发展的各方力量。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才能让中国武术文化得以更好地回归。
1 历经沉沦与抗争—中国武术的近代背离
回顾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过程,就会发现由于东西方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了东方国家出现了与传统文化的背离现象,并在文化上趋向西方的近代文明潮流。对于隶属于中国经典文化的中国武术发展来说,其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同样趋向了西方、背离了中国“坐标”。当下回顾其发展历程,从而找到其在近代社会发展中背离的“原点”,为今后中国武术的发展设计找到“依据”。
1.1 中国武术背离的萌芽
近代中国由于战争的失利,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及社会性质的变化,一直处于优越地位的东方大国开始了“挨打”的局面,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在西方观念的冲击下,中国武术的发展“根基”开始逐渐弱化,自身也试图去创新、去摆脱西方,但是徒劳无功,中国武术的发展慢慢走向了“西方”。
在东西方战争对抗的初级阶段,武术在军事训练中的地位还没有彻底被洋枪洋炮所替代,这时中国武术仍作为“练兵与抗争”的手段。例如用西方枪炮武装起来的“湘军”“淮军”等清朝部分军队,仍“练阵法,练技艺”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湘军的操练日程中,每天都有拳、棒、叉、矛等习练内容[3]。例如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大刀队”不仅在抗击北洋军阀的战斗中节节取胜,而且讓日本侵略者也闻风丧胆[4]。然而,随着清朝逐渐走向衰落及新生社会力量的增长,西方的体育思想逐渐深入到中国的知识分子脑海中。例如改良派汲取西方思想从“尚武”等角度提倡军国民体育思想,孙中山从立志振兴中华角度提出了“强种保国”的体育思想,蔡元培提倡“尚武精神,推行军国民主义”等都标志着近代体育思想的大变革,西方体育思想普遍进入了中国。中国开始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等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西方体育开始以一种带有军事色彩的身份进入中国, 开始探索与改革本土体育,倡导在中国城市的学校和军队中开展“洋操”等西方体育项目;开始在学堂设置“刺棍、击剑”等武术课程,目的是振兴中华,富国强兵。在这样的背景与思潮下,中国武术被推上了学习之旅,开始了背离的尝试。
在“强国强种”“救亡图存”的号召下,武术社团、武术组织纷纷成立,这些社团、组织已经不同于原始的秘密结社,开始了社会招生,教师“采用聘任制”。由此,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知识分子、掌权者及武术家开始以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武术,中国武术开始了变革尝试,中国武术的发展开始出现了“脱离”其意志的背离,其背离现象的发生是因西方先进思想与落后旧思想的碰撞使得中国武术“旧思想”脱离了“亲体”导致。这种背离的驱动力来自中国社会的内外环境,来自对先进文明的强大吸引力。 由此,中国武术开始快速地学习西方。
1.2 中国武术的背离巅峰——土洋体育之争
东西方由于强弱、贫富差距悬殊,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开始缺失自信、走向自卑;面对西方的科学理性,中国与世界文明的隔绝状态被打破,开始“向西方学习”,西方成了中国看得见、摸得着的明确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体育思想影响,体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即“土洋体育之争”。争论的焦点在于提倡西方的“洋体育”还是提倡以武术为主的“土体育”,“洋体育”与“土体育”谁应当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流,这场论争称为“土洋体育之争”。这场论争深刻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论争的前一阶段主要是“中西体育”或“新旧体育”之争,提升了人们从科学视角对中国武术的认识,从“军事、实用的层面递进到健身、教育、娱乐,乃至审美层面上”[5 ],标志着中国武术地位的提高,中国武术继而转型、更新。论争的后一阶段,讨论了“土洋体育”的功能与中国体育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等问题。论争中学者各抒已见,由于种种的社会与国内外形势,主张“体育救国”“武术救国”等呼声高涨,拔高了体育、武术的“位置”,为最后的背离埋下了“伏笔”。最终,更多人接受了武术是体育一部分的看法,把武术归为体育的范畴,致使其一直以“科学化”被改造。
“‘土洋体育之争讨论的是体育问题,但其实是‘土洋学术之争、‘土洋教育之争等在体育领域的投射。武术在近代被凸显又被掩盖的历史,显示出社会文化与国家大势对于体育事业的制约作用”[6]。中国武术的西化学习之路本是以西方之长补中国之短,背离本土的目的在于振兴自己,然而,后来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1.3 中国武术划向了西方体育——始终被禁锢在西方体育的框架下
中国武术归入体育,西方体育对其影响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例如马良的“新武术”便是最有力的证明,“新武术”的推出让中国武术彻底走上了西方模式的体育发展之路。中国武术的发展开始出现了裂变,这种裂变是因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撞击和融合、生长所致[7],是因其发展在向西方趋近、向西方模仿。北洋政府的破产,让原本具有优越感的文化从根上开始了动摇,更奠定了自己的落后,开始了 从“中体西用”到“以西变中”“以西化中”。为此,中国武术为了吻合西方思想与技术,开始向西方的体育转化,按照西方的规则方式改良,“新武术”就是改良的“杰出”产物,“这种新武术方式的出现和逐步地被推广和认可,其本身就是‘以西变中‘以体变武的结果表现,包括后来的‘中央国术馆的课程设置,甚至是霍元甲所创建的‘精武体育会所传授的内容,无不折射着‘以西变中‘以体变武的传统中国武术改良的印记”[8]。此后,中国武术开始了与西方体育的求融之路。为了迎合西方体育发展,中国武术开始对自身不断改造。为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与奥林匹克接轨,中国武术进行了体育化改革、创新,使其朝着“高、难、新、美”方向发展,使中国武术更加体操化、舞蹈化、杂耍化,这远离了武术的固有本质特点,从而出现了“竞技体育”“竞技武术”的概念。endprint
竞技武术脱胎于传统武术的“母体”,虽保存着传统武术的基因,但为了达到竞赛规则标准不断异化,这种“异化导致武术面目全非,令武术人难以接受”[9]。武术划入体育后的背离让国人连自己都不认识,这种可悲与无奈,真成了落寞的“后庭花”。
1.4 中国武术“拉郎配”式的发展模式注定走不远
入奥的失败让东方武术彻底醒悟了,不同的文化兼容是很艰难的。西方文化迥然有别于儒家文化,盲目地对西方文化痴迷甚至膜拜,其结果就是忘记了自我,这种自我迷失、沉溺的痼疾,是我们入奥失败的原因所在,总是想让武术在西方体育中找到依附點,这是很难成功的,因为我们没有细致剖析中西文化间的差异,中西文化很多地方是不相通的。这种非相通的“拉郎配”,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武术入奥的失败。这种强加的融合是很难走远的,因为中国武术是对身体文化与身体活动规律的探求,其潜藏的“秘密身体文化”,是对本土传统的“真意”诠释与解读。而西方体育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两者文化烙印是不同的,存在泾渭分明的“源头”与“流向”。“中国武术内敛,西方体育追求张扬;中国武术强调有机整体,西方体育训练注重细化整合;中国武术表现写意性,西方体育展现写实性;中国武术突出“为己性”,西方体育突出‘为他性”[10]。为此,一味地从西方体育来看武术是不理智的,一味地依附西方体育反倒是既无西方也无东方。
中国武术的发展一直定位在西方体育价值的坐标体系中。习惯了西方的“真理”,殊不知冰火是不能容的,机械地照搬西方体育,甚至完全模仿都不是正确的做法,被西化的武术是“东西合二为一”的结合体,这种身份交叉成了漂浮在东西文化间的背离文化——失去了传统的支撑又不像西方体育。入奥的失败,无一不是东方武技与西方武技不容与冲突的例证。更令人忧虑的是,不少人对中国武术的“发展”缺乏基本的自信,总是期望从西方体育中找到答案与解释,这种“拉郎配式”的欢呼雀跃,始终是“生硬”的、背离的。西方不是“至尊”的真理,我们应该在借鉴、吸收时质疑其合理性、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其先进文化因子进行吸收,而不能盲目跟进,盲目跟进只会丢失自我。
2 历经奋斗与崛起——中国武术的当代回归
“不论对一个民族、国家还是人类社会而言,其连续性之所以得以维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历史记忆。如果丧失了对往事的共同记忆,一个民族、国家或人类社会将陷入无边的虚无之中,以往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将付诸东流。一些古老文明正是因为没有留下足够的历史记载,而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11]。中国武术发展的现实与走入西方体育的历史无法割断,中国武术要维持存在并发展,离不开对其发展的往事记忆,离不开走入西方体育框架下背离后的反思。这段历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轨迹,但是我们必须脱离其束缚,重新回归,因为作为身体文化的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记忆,是中华精神基因的维系者与承载者。我们必须坚守本土传统、回归传统,不能丢弃自身文化的“根”而去一味地全盘西化,一味地模仿、追寻西方体育的脚步。西方文化下的体育抛开了西方“根”的文化内涵和本质,照搬西方文明的末节和表象,只能是搬别人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丢失了自己,为此,我们必须回归自我,只有回归才能让中国武术从“边缘”走向“主流”。
2.1 中国武术的回归必须强化“本体意识”,重回“中国本土性”
鸦片战争后,西方体育思想在东方传播的过程,就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交锋、冲突、融合的过程。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制度、时代条件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在传播过程中西方体育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和改变着中国武术的“原生态”状态。随后被强行裹挟在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下,殊不知西方体育与中国武术是不兼容的,他们各有理念,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然而,随着西方体育思想传入中国后,引以为傲的传统中国经典文化开始走向失落,儒家文化开始受到质疑。这时西方体育开始被“强行嫁接”在中国本土主流文化上,西方体育思想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之相应的中国武术内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武术发展的理念开始被置换,逐渐置换成了西方体育发展的理念。中国武术的近代之路指导理念的异化,让其逐渐偏离了最初的航标,走向了另外的不符实际的西方学习之路;因而,当下的回归,必须回归中国理念,回归中国思想,回归中国本土性。
从“背离”到“禁锢”,从“拉郎配”到“理念置换”,西方体育思想在不断影响与改变着中国武术。这里并不是说西方体育思想没有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思路与新的视野,而是说西方体育思想对中国武术的冲击很大,这种冲击源自对中国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挤压甚至替代主导地位。在西方体育思潮的冲击下,中国武术的发展日益远离了“本体”,走向了西方设定好的“模板”路径;然而,当今在文化复兴、回归的大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发展不能再在外来冲击的转向中丧失自我主体性,应该强化自我“本体意识”,重回“中国坐标”。强化中国武术发展的中国元素,借鉴或是吸收西方体育先进思想,而不能让西方思想、理念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武术的母体在中国,不在西方,其成长的营养基、原生态滋养盆是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不能再去追寻西方脚步,因为武术回家的路在东方,不在西方,方向错了只能越走越远。同时,我们应该按照中国坐标来设计武术的发展路径,以中国文化为坐标来评判和欣赏我们的经典技艺,不能再借用别人的“方式”来看待我们的经典,因为文化烙印不同,源头与流向也不同。中国武术发展必须有自身的本体意识,重回中国坐标;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主体意识是不能没有的,否则就会出主而入奴,就会沦为其他文化的一个附庸”[12]21-23,因为“中国坐标”才能让中国武术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回归方向,才能让背离后的中国武术找到原来的“身份”。
2.2 中国武术的回归必须注重“文化武术”,展现“文化自信”
中国武术通过技艺得以物化,技艺不存,依附其上的文化形态就会丢失;技艺不存,人们就会慢慢丢失与传统文化交流与共语的语境和媒介。为此,中国武术的回归必须重点保护好中国武术能够存在的“技艺”,同时,又必须注重技艺与文化的融合;因为中国武术通过文化这种“符号”来表达自我、彰显自我,丢失文化的武术必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无闻。失去文化或者缺少文化的身体符号,必定会走向衰亡、走上自我消失之路;因为文化是中国武术的“魂”,文化武术体现的是农耕文明中人们对身体技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表达了中国人对身体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人生境界。最为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可以标识武术属于中国,因为文化烙印可以限定其中国身份,含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武术才更能代表中国符号。为此,在传承与发展武术时必须强化其“传统文化特性”,因为“文化”才是其底色,“文化”才是其最为有力的营养。强化文化武术就是让背离后的中国武术能够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文化熏陶。这里并不是说否定西方,而是能以自我为主,不断借鉴、吸收异域文化之精华,实现武术的真正繁荣。endprint
当下中国武术的回归必将是在文化自信中得到强化与重视;因为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精华。中国武术背离后的回归之路必须注重“文化武术”,更要对武术充满自信,因为“无论对于一个人而言,还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唯有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才有可能撑得起整个民族的自信”[12]21-23,因为“优秀的文化传统唯有被自信地保持,才有可能以自己独特的面貌独立于世,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要”[13] 。只有对中国武术自我发展过程中充满自信,才能唤起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2.3 中国武術的回归必须表达“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中国武术同样需要像物化产品一样,需要“走出去”展示、去讲述自己的“特色”,去传播中国的声音。通过向世界展现精彩绝伦的传统技艺,独特的身体符号,特色历史文化传统,以此来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武术的全方位、准确的认识,让国际社会更深层、更系统地了解中国武术的文化精神, 以此来强化武术作为中国技艺的唯一性、层次性,剥离西方文化与思想,还武术原本特色,实现中国武术发展由表到内的回归。背离是因为忘记了自己,迷失了方向,没有了自己的特色。为此,当下的回归必须强化中国武术的真实性、原汁原味性、不夸张、不拔高,实事求是地讲述传统拳种的由来、流派区别;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吸纳优秀异域文化的长处,形成自己独特的“身体艺术”与“身体品牌”,让中国武术走向生活、走进生活。
讲好中国武术的“中国故事”不能任意放大拳种文化与拳种技术的差异,必须改变中国武术保护实践的策略;因为保持拳种的多样性是讲述“中国故事”的基础,是将“中国声音”传播出去的前提,也可防止中国武术再次背离。拳种作为中国武术构成的基本单位显现着中国武术的存在模式,是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武术技术与文化的多元集合体;然而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拳种呈现出了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拳种意识”的缺失与淡化。为此,讲好中国武术的“中国故事”,必须强化“拳种意识”,以体现各拳种“特色”,促进拳种的继承和发扬。这不仅是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诉求,也是彰显中国武术多样性的现实需要。与此同时,讲述中国武术故事还需要保持中西张力,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结合现代与传统去传播自己、展现自己。也许只有这样才更能完善中国武术的发展之路,更能显现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战略需求。
2.4 中国武术的回归必须推进 “顶层设计”,践行“中国道路”
所谓“顶层设计”,是指最高决策层对国家发展层面的战略规划、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等领域,进行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整体设计[13]。中国武术的发展也应该全方位、深层次和战略性设计,生硬地模仿与移植西方只会“南橘北枳”“削足适履”。为此,应从我国实际出发设计适合中国武术发展的道路。中国武术发展必须从根源上回归中国道路,推行“顶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背离后的中国武术有理论上的指南,发展上的“妙计”。中国武术的顶层设计需要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国家战略、社会层面上来探寻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背离”的原因与“无身份”的局面,从而找到中国武术发展的“症结”所在。中国武术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符合整个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现实诉求,以服务大众需求为首位。中国武术发展的设计也不能再是“修补”“顺从”,应该在国家未来文化发展中有一个准确认识与具体定位,转变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式,以“文化主体”“文化符号”“国家形象”的身份,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逐步建立中国武术发展的新道路。脱离以“体育”“西方体育”“奥林匹克”为导向的中国武术发展道路,践行中国道路下的武术发展立场,坚守本土文化主体的意识;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标榜西方的“模板”,需设计出“接地气”的发展模式,对中国武术的规划实现真正意义的“系统谋划”;剥离西方糟粕成分,重新确立中国武术回归“生活化”“社会化”等本质属性的目标。不断调整适应国家战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服务国家与社会需求。
3 结束语
回顾中国武术的发展之路,不是为了批判西方化,而是以更加客观事实的态度重新认识这段历史。随着当下中国的“崛起”与民族自信的回归,中国武术的回归理应选择东方道路,因为西方化并未使中国武术真正强大起来,中国武术隶属于中华“根文化” ,蕴藏着深厚文化精髓和气质。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觅本民族的主体意识;从中国本土文化中找到中国武术发展的“原点”,重新审视与系统设计中国武术的未来规划。
参考文献:
[1]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关系试析[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5,108.
[2] 曹锦清,李建斌.从“以西方为中心”“以中国为中心”[J].社会观察,2008(10):56.
[3]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北京:岳麓书社,1985:20.
[4] 马明达.说剑丛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3.
[5] 蔡宝忠,马健.近代“土洋体育”之争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1.
[6] 刘红,栗丽.“土洋体育”之争再讨论[J].体育与科学,2013(34):45.
[7] 冉学东.中国中国武术体系裂变的文化价值因素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7.
[8] 王岗,张大志.从体育走向文化: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必然选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6):3.
[9] 王国志,邱丕相.中国武术“越武越寂寞”的症结及发展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92.
[10] 唐美彦,王岗.身体视角下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性比较[J].体育科学,2014(34):82.
[11]高希中.“书名竹帛”:历史承载民族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1-21(A07).
[12] 楼宇烈.中国的品格[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13] 刘恒涛.传统文化正在回归[EB/OL]. [2016-02-26].http://www.sina.com.cn.
[14] 王一木.中国文化顶层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0(2):186.
[15] 薛原.关于体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思考之五:建构体育发展大局观[N].人民日报,2014-01-1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