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介效应探索高职院校精准精神扶贫的家风矫治模式
2017-06-05方银萍郭凯迪梁海琴花罡辰
方银萍,郭凯迪,梁海琴,花罡辰
(1.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广东深圳 518172;2.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基于中介效应探索高职院校精准精神扶贫的家风矫治模式
方银萍1,郭凯迪2,梁海琴1,花罡辰1
(1.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广东深圳 518172;2.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广东某贫困地区家庭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精准精神扶贫模式。通过广泛的走访调查,解析了贫困地区“家风”的认识和形成的现实问题,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建模探索家风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家风成功通过家庭行为影响儿童行为并给出了一定的分析对策。对当前精准扶贫成为社会发展重任情况,多维度地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开展精神扶贫中的角色定位和可行举措,旨在为贫困地区精准精神扶贫提供若干可资借鉴与实际可操作性的建议。
精准精神扶贫;家风;家庭行为;儿童行为;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扶贫的问题已经不只是经济上的问题,还存在更多导致贫困的原因。越来越多学者认为“贫困地区脱贫离不开文化上、精神上的脱贫,在扶贫工作中必须要做到物质与精神并重。”[1]精神扶贫这个概念早在20个世纪80年代便便被学者明确提出,“我国心理研究还存在一个非常薄弱的领域,就是农民心理”[2]。到了21世纪,学者们将关注点集中于贫困人群的主观感受,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也转向了社会心理学方向。阔祥才认为贫困的关键因素在于人的素质,贫困人口由于其缺乏进取、冒险精神,市场及创新意识等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和观念,守旧和封闭的思想观念会使得贫困人群在生产经营上选择了保守,以至于越来越“落伍”[3]。
但是绝大多数学者对于精神扶贫都着眼于对于个人的精神帮扶上,对于从家庭入手进行精神扶贫的研究鲜有先例。白旭英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小家庭时代”。“小家庭时代”下,需要以家庭为单位的良好“家风”的规范和引导[4]。另外,康雁冰总结出家风具有四个特征:传承性、时代性、多样性、稳定性[5]。可见,“家风”在精神扶贫的长期影响中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强调家庭建设“三重”的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少年强则国强,而家风又能长期稳定地影响青少年。那么家风是通过什么机制作用于儿童行为的,我们可以如何借助家风开展贫困儿童群体的精准精神扶贫?本课题调查小组经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和专家意见咨询,设计了家风问卷,该调查问卷涉及了家长问卷包括家风和家庭行为两大维度;另外,儿童问卷则选取选取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Checklist,CBCL)中的攻击性、交往不良、社交退缩、违纪行为四大因子[6]。问卷的现场调查由本课题小组成员负责组织,依托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实际到贫困地区开展精准精神扶贫工作。
1 研究方法及样本
1.1 调查工具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寻找与家风和儿童问题行为相关的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通过了解与家风研究相关的整体情况,结合专家老师的指导建议,编制家长问卷。对初步编制的各子项目进行重复筛选、修正、剔除以及对初测结果因素分析,形成初步调查问卷。家长问卷为家风及家庭行为问卷。家风是家庭各成员在人际、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及品格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刘丽家风调查指出家风具有价值观念或思想意识的导向[7],本研究沿用其家风调查的维度,从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两个维度操作定义“家风”。万禹慧等的研究发现家庭行为文化总分与儿童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家庭行为影响着儿童行为[8]。家庭行为往往存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成员内部的行为反应与教育,另一方面则家庭成员对外的一个示范行为。家长问卷涉及家风(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两个角度)、家庭行为(对内行为与对外行为两个角度)。儿童问卷调查儿童行为问题四个维度(攻击性、交往不良、社交退缩、违纪)。两份问卷的第一部分均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人数等基本信息。
1.1.1 家长问卷本问卷通过检验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来判断问卷的效度高低。内容效度指的是指所使用的工具的具体条目是否具有代表性,条目所测的内容与要测量的心理特质是否一致,以及能否达到测量目的或行为”[6]。采用专家法检验内容效度,邀请华南师范大学4位教育学专业学者及2位心理学教师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的测评,对题项是否能真正测出题目所代表的相关内涵以及词句是否适切提供评测及修正意见(见表1)。
家庭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每个分量表存在两个因子,共有四个因子,分别是: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对内行为、对外行为。每个分量表解释总方差均大于50%,家风分量表、家庭行为分量表的总贡献率分别为58.6%和57.2%(见表2)。
表2 家长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Tab.2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parent questionnaire
1.1.2 儿童行为问卷本量表选取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的四个因子为攻击性、交往不良、社交退缩、违纪组成儿童行为问卷[6]。通过SPSS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儿童行为问题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1。吴明隆(1999)指出“信度系数好的问卷,其信度系数最好高于0.80”[9]。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达到了检验的标准。
1.2 样本情况及施测
本研究选取茂名三角村200户家庭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为保证本次调查分析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次儿童问卷的测量均在课堂上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标准化测量。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家长问卷采用入户式的方法开展一对一调查。按照无效问卷提出原则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和筛选后,有效问卷为188套,有效回收率94.0%。问卷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均达到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
本研究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和描述统计分析。使用Lisrel8.80拟合结构方程模型。根据研究的理论假设,用调查研究的数据拟合中介模型。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中,被试的情况分布包括被调查儿童的男女比例、年龄情况等以及其家长的学历情况和工作情况的统计(见图1)
表1 问卷内容效度检验表Tab.1 Content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图1 被调查者情况分布图Fig.1 Background of the subjects
2.2 调查结果分析
图2 调查结果分析图Fig.2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就基本情况看,在家庭结构方面,三代同堂高达(59.3%)、其次是子女二代同住(27.0%)、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如父母二代、四代同堂。绝大部分的贫困儿童家庭不了解“家风家训”这一说法(67.8%),而了解“家风家训”说法的仅占16.2%。这说明,超过一半的贫困家庭对“家风”的认知存在空缺,甚至是空白。关于家庭是否存在独具特色的家风,有62.5%的家庭不认为自己家庭具有独具特色,代代相传的家风,而认为自己有明确家风的只占了15.5%。该结果跟是否了解“家风”的结果是一致的。这就说明,他们对“家风”的认识是非常薄弱的,更别说如何来形成良好“家风”以影响后代。另外,在贫困儿童家庭中,家庭强调德比例最高为教育学习(28.3%),这可能是因为打工的父母在比较中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更多是希望孩子能够成才改变生活状态。另外,强调得比较多的还有尊老爱幼(22.0%),而相比之下,儿童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精神世界以及爱国护家观念是被强调得比较弱的。被问及 “如何形成家风”的开放性问题,受访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孩子会关心父母。
(2)让父母外出早点回家,父母规定孩子早睡早起,孩子做错事和他讲道理。
(3)宣传中华精神文明,弘扬“尊老爱幼”光荣传统
2.3 家风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
对家风与家庭行为、儿童行为各变量间进行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儿童问题行为各个因子与家风各个因子、家庭行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s<0.05),家风与家庭行为各因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见表3.
表3 家风与家庭行为、儿童行为各维度得分相关系数(r)Tab.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mong family rules, family behavior and child behavior(r)
图3为家风作用于儿童行为的中介模型。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探讨家庭行为是否为家风与儿童行为的中介变量。儿童行为为因变量,家庭行为为中介变量,家风为自变量。模型拟合结果为:χ2= 112.09、df = 42、χ2/ df= 2.67<3、RMSEA = 0.098<.0.1、CFI = 0.89、GFI = 0.90。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结果在可接受范围,这说明整个模型的构建合理[10,11]。
图3 家风、家庭行为及儿童行为的关系模型Fig.3 Model of effects among family rules, family behavior and child behavior
由于家风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可以预见,矫正家风作为精准长效扶贫的新措施具有事半功倍的显著特征。而由上面的结果图我们可以发现,家风成功通过家庭行为影响儿童行为。据此逻辑,现在家风不明晰的家庭可以采取更加积极的家庭行为,即家庭良好行为示范。也就是说,家庭行为在家风与儿童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这在本研究中确实得到了的验证。WHO统计显示,20%的儿童成年前会出现问题行为,如干预不及时则可能发展为心理障碍或疾病[17]。本研究发现,儿童的行为受到家风和家庭行为两个因素影响,其中家风通过家庭行为对儿童行为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不能片面地强调家风的作用,有的家长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即家风好的家庭必须要有与之向一致的家庭行为(知行合一)才能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
家庭作为群体生活的基本单元,个体人格发展的巢穴,往往也是心理问题的发源地。个体行为是长期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如果一个家庭已经形成家风,在某些不良的行为的发现后采取得当的措施以及应对效率会更高。由研究可知,要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育,不仅要宣传培育良好家风还应培养与之相一致的家庭行为以降低儿童行为问题出现的概率,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学习理论的假设中找到上述相关的作用机制:儿童生命的早期接受并内化父母的思想意识及价值取向,而且父母行为本身为儿童提供了行为模仿的榜样。
2.4 存在的问题
通过针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以及调查小组成员与受访家庭的访谈结果发现,虽然家风是很重要的,但在贫困地区的家庭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还是非常的有限。我们通过与相关专家的共同研究分析,得到的如下的分析结论:
(1)对家风的认识不够。贫困地区对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等范畴的认知非常有限,可能是因为贫困地区信息的传递不畅;大家可能都觉得自己处于谋生存的阶段,对其他的重要信息并不会太关注。
(2)没有家风的传承。从调查数据结果可以看到,贫困地区家庭对家风的认识尚且非常浅,更不用奢望这些地区能有良好又能代代相传的家风。
(3)单方面强调学习。可能是因为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比较中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更多是希望孩子能够成才改变生活状态。
(4)儿童问题。贫困家庭面对儿童问题只能束手无策,可能是因为不了解儿童问题是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去干预。
3 高职院校在精神扶贫之家风矫治模式的探索
家风家训是社会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化方式,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家风矫治也将是实现精神扶贫的重要手段,故而家风的传承不可忽视。而高职院校在宣扬传播好家风家训矫治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的实现精神扶贫。高职院校通过搭建学习平台,形成家庭“家风”+学校“校风”联动机制,根据对农村的学生家长进行走访问卷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深入理解了当地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及家风家训,更深入的了解当地对家风家训的了解程度,同时宣传“良好家风”,引导当地居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家风家训,从而达到家风矫治的目的,实现精神扶贫。
3.1 形成家庭“家风”+学校“校风”联动机制
常言道:“ 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由此可见,教育之根本即立德树人,家风正是立德之基础,伴随着每个个体的成长。提倡家风喊口号口号,而是应是个体对经验的总结,故而家风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环境。而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了家庭行为在家风与儿童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家风是通过家庭行为对儿童行为进行影响的。每个人所处的家的家庭行为就是样板,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和行为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儿童的性格、举止、道德情操、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可能会受到家风和家庭行为的影响,而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而,一个家庭不仅要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也要在行为上做出表率,坚决杜绝知性不一的情况。否则,良好家风喊得再响亮,只怕也收效甚微。
学校是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要实现学生家风的传承,应该强化学校的引导能力。学校首先要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如礼仪教育,那么同理可推学校良好的教育风气、教育者的行为也可能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习惯和行为问题。这就提示我们学校要培养老师树立立德树人之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切实打造一流德育教育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优秀家风的传承。
3.2 高职学生推动“良好家风”宣传
良好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高职学生推动建设“良好家风”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高职院校服务精神扶贫的目的。
(1)高职学生推动“良好家风”宣传要与专业相结合,通过学生的专业优势利用现代便利的网络科技对建设“良好家风”进行宣传推广,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实现宣传目的。
(2)高职院校应当给学社适当划拨“良好家风”宣传活动经费,保证其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其更有效的推动“良好家风”的宣传。
作为高职学生,是学校培养的生产、管理、服务于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具有着先天的专业优势,在推动建设“良好家风”的宣传过程中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的专业性。
3.3 开展“家庭行为矫正”常态化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化,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和多样化,而家庭的变化会带来一系列家庭问题,相反,家庭问题也会反作用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也会带来家庭成员关系失调、亲子冲突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一旦问题频发则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家庭问题的增多使得家庭问题已不再是局部问题,因其潜在的危险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在这样的现实背景,开展“家庭行为矫正”常态化服务调节家庭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家庭行为矫治的方法以一个家庭为单元,以其内部成员的心理功能表现为出发点,当家庭心理功能(如成员关系)出现问题。如家庭中孩子出现问题,则是与父母甚至祖父母密切相关。在家庭治疗的过程中,整个家庭成员要参与其中,通过了解其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各亚系统的关系状态,上下辈的教养方式,解释家庭中内在的冲突和矛盾。通过这种严谨的分析方法可以塑造一个家庭新的行为习惯,进而家风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治。同时,我们的队伍有专业的“家庭行为矫治”辅导人员,通过培训队员以及集体家庭疗法等方法切实实施。
[1] 王剑, 路远. 既要抓物质扶贫更要抓精神扶贫——由扶贫调查引起的思考[J]. 青海社会科学,1988,04:30-34. WANG Jian, LU Yuan. P overty alleviating should focus on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caused by Poverty alleviating investigation thinking[J].Social sciences in qinghai, 1988,04:30-34.(in Chinese)
[2] 喻贵林, 柯贤琦. 陕南山区贫困农民心理及诱导——镇安县贫困、特困农民调查报告[J]. 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1:35-41. YU Guilin, KE Xianqi. ON the psychology and induction of the poor peasants in mount ain area of south part of Shanxi Province-- A survey on the peas ants under poverty in Zhengan Count[J]. Journal of Hanzho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987,01:35-41.(in Chinese)
[3] 阙祥才, 唐永木. 贫困——一个人力资本视角的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 2011,01:44-46. QUE Xiangcai, TANG Yongmu. Poverty ——Explanation of Human resource perspective[J]. Social sciences in-Hubei, 2011, 01:44-46. (in Chinese)
[4] 白旭英. 树“家风”与思想品德教育一样重要[J]. 学周刊a版, 2014(22):201-201. BAI Xuying. Establishing “family rule”is as important as moral education[J]. Study weekly A edition, 2014(22):201-201.(in Chinese)
[5] 康雁冰. 论家风的实质及发展价值[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2:58-61. KANG Yanbing. Essence and development value of “family rule”[J].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2015,12:58-61. (in Chinese)
[6] 苏林雁, 李雪荣, 罗学荣,等.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再标准化及效度检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2):67-69. SU Linyan, LI Xuerong, L UO Xuerong, et al. Restandardization and validity of Achenbach Child Behavior-Checklist[J].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1998(2):67-69.(in Chinese)
[7] 刘丽, 齐征. 微调研:初中生家风家规教育现状[J]. 中国德育, 2014(10):31-34 LIU Li, QI Zheng. Micro research: The educational situation of “family rule”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J].Chinese moral education.2014(10):31-34(in Chinese)
[8] 万禹慧, 邹晓燕. 家庭行为文化与4岁儿童自主性的关系[J]. 学前教育研究, 2010(10):32-38. WAN Yuhui, ZOU Xiaoyan. The Correlative Study between Family Behavior Culture and4-Year-Old Children's Autonomy[J]. preschool education research, 2010(10):32-38.(in Chinese)
[9] 吴明隆.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WU Minglong.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questionnaires: SPSS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M]. Chongqing Univers ity Press, 2010. (in Chinese)
[10] Association A E.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M].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85.
[11] 邱浩政, 林碧芳.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QIU Haozheng, LIN Bifang.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M]. Beijing: China L ight Industry Press, 2009.(in Chinese)
[12] Hoyle R 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 concepts, issues, and applications[M]. Sage Publications, 1995.
[13] 陈晋. 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 (4) :183 CHEN Jin. Realization of fostering and practic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rule”[J].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2014, (4): 183(in Chinese)
Accurate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under the pattern of family rules treatments based on intermediation effects
FANG Yinping1, GUO Kaidi2, LIANG Haiqin1, HUA Gangchen1
(1.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518127, P.R.China; 2.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518127, P.R.China)
Based on the em pirical research method,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pattern of ac-curate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reveals how people in rural poverty areas perceived the “family rules” and its realistic question. We establishe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uncover the mechanism of how “family rules” impact on child behavior. The result shows that family behavior is a mediator between family rules and child behavior. Our res earch employs multiple dimensions analysis to reveal the r ole and meas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in carrying on accurate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plans to rural poverty areas.
accurate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family rules; family behavior; child behavior
D64
:A
1672-6332(2017)01-0069-06
【责任编辑:杨立衡】
2016-12-21
方银萍(1991-),女(汉),广东潮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心理测量与统计、社会认知心理学。E-mail:fyinp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