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南疆基层组织“去极端化”治理的调查与思考以乌什县依麻木镇拜什铁热克村为个案

2017-06-05曹李海

实事求是 2017年2期
关键词:极端化新疆群众

曹李海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实事求是》杂志社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新疆南疆基层组织“去极端化”治理的调查与思考以乌什县依麻木镇拜什铁热克村为个案

曹李海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实事求是》杂志社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在新疆,宗教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基础性问题。21世纪以来,新疆宗教极端化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总体上来看呈现出极端宗教势力恐怖主义化,非法宗教活动总体频发,宗教异化世俗生活问题严重等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新疆“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暴力恐怖事件时有发生。非法宗教活动量大面广,屡禁不止,宗教极端思想传播较快、较广,宗教极端势力快速发展,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的潜在危险,是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的现实治理难题。新疆乌什县依麻木镇拜什铁热克村是南疆典型的维吾尔族群众聚居的村落,宗教氛围浓厚。作为个案的微观视角,拜什铁热克村始终坚持党的基层组织阵地堡垒建设、坚决抵御宗教极端向未成年群体和教育领域渗透、重视大众媒体、互联网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对宗教人士和伊斯兰经学院的管理引导等“去极端化”治理的具体实践、特色做法,对分析南疆基层组织“去极端化”治理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南疆 基层组织“去极端化”治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两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国家治疆方略的丰富与发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是新疆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新疆,宗教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基础性问题,宗教事务管理是中央治疆工作的基础性内容。[1]21世纪以来,新疆宗教极端化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总体上来看呈现出极端宗教势力恐怖主义化,非法宗教活动总体频发,宗教异化世俗生活问题严重等基本特征。长期以来,宗教极端化是困扰新疆治理的现实难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新疆“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暴力恐怖事件时有发生。非法宗教活动量大面广,屡禁不止,宗教极端思想传播较快、较广,宗教极端势力快速发展,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的潜在危险。[2]这不仅说明宗教极端化已经在新疆生根,而且表明宗教极端化势力日益扩张,极大地增加了新疆治理的难度,宗教极端化已经是新疆治理面临的最主要的现实难题。[3]新疆乌什县依麻木镇拜什铁热克村(以下简称拜村)是南疆典型的维吾尔族群众聚居的村落,宗教氛围浓厚。作为个案的微观视角分析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乌什县拜什铁热克村基本情况

1.拜村基本情况。拜村是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郊区的农村,地理位置较好,毗邻省道S306线。拜村是典型的维吾尔族群众聚居的村落,民族结构单一,除4户土地承包户为汉族外,其余全部为维吾尔族。基本信仰伊斯兰教。

拜村辖5个村民小组,村民447户,1 820人。村民年龄结构情况是:60岁以上152人,45至60岁330人,20至45岁457人,15至20岁385人,15岁以下399人。其中15至45岁占总人数的48.87%。中青年是群体拜村去极端化工作的施策重心(见图1)。

图1 拜什铁热克村村民年龄分布图

从村民群众教育程度看:大专以上学历43人,中专、高中文化程度85人,初中文化程度785人,小学文化程度700人,文盲110人,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小学在中老年群体中占较大的比例,基本不能掌握双语。初中、高中主要是拜村在读的青年学生,基本掌握双语(见图2)。

图2 拜什铁热克村群众受教育程度

产业结构情况是: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林果业、畜牧业。其中:农业收入765.94万元,林果业收入1 085.86万元,畜牧业收入304.84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8.6万元,第三产业收入6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147元,同比增长4.2%。2014年拜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 236.4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2万元。“访惠聚”工作组住村以来,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着力推进庭院经济、蔬菜大棚、畜牧养殖等项目落地,建立集中养殖基地、核桃合作社、畜牧合作社、饲料加工厂等,在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为村民就近就业创造平台。2015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7万元,是2014年的3.29倍。

2.村“两委班子”建设情况。现有的村“两委班子”是2014年“访惠聚”活动开展以来组建的,除村团支部书记2007年任职以外。“两委班子”政治面貌均为党员,除一名分管农业的副大队长外。年龄结构合理,平均年龄38岁(见图3)。

图3 拜什铁热克村两委班子年龄、任职情况

拜村基层党组织注重阵地和堡垒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村级后备力量培养;积极推进“星级化”(领导核心、能力提升、民主管理、平安法治、宗教和谐、民族团结、科学发展、现代文明等8个“星”)管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村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目前,拜村有正式党员(含预备党员)31人,占村人口总数的1.7%,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底全国共有党员8 875.8万人,2014年底全国人口总数13.6782亿),又低于新疆平均水平(2015年底新疆共有党员148.41万名,2014年底新疆人口总数2 298.47万),党员数量较少。从现有党员的性别、民族、年龄、入党时间、职业情况看,女性党员6名,占党员总数的19.4%,数量偏少;党员族别均是维吾尔族,与村民结构一致。年龄结构30岁及以下党员1名,31~35岁党员3名,36~40岁党员3名,41~45岁党员7名,46~50岁党员2名,51~55岁党员4名,56~60岁党员2名,61~65岁党员4名,66~70岁党员5名,结构仍然需要完善;党员入党时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入党的1名,1979~200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党的十六大前入党的21名,2003~2012年党的十六大后至党的十八大前入党的6名,2013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入党的3名,绝对多数党龄不长(见图4)。

图4 拜村党员队伍年龄(岁)结构

4.村宗教人士基本情况。拜村清真寺2座,宗教人士11人。其中依麻木(清真寺主持人)3人,麦孜木(召集人)3人。基于宗教人士在基层信教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在村民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方面有深刻的影响,拜村注重宗教人士队伍建设,参与宗教事务管理,定期与宗教人士座谈走访、结对谈心,及时了解掌握宗教人士的工作生活及思想动态,推动“五好宗教人士”“五好宗教场所”创建。邀请宗教人士承担“去极端化”宣讲工作,引导信教群众正确理解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引导信教群众遵纪守法,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邀请他们参加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在日常生活上回归世俗化、现代化。

5.村重点人群基本情况。拜村重点人口共11人。其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50岁。20~30岁共6人。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年,青年是拜村去极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拜村主要通过建立党支部、住村工作组、村警务室优化工作协调机制、联动机制,定期听取重点人员家庭近况和近期表现,制定教育转化工作计划,保证工作步骤有的放矢,有力有效。

二、拜什铁热克村“去极端化”工作的具体实践

(一)拜什铁热克村治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组织公信力不强。基层组织公信力是群众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推动力,是党执政为民的根本。任何时候都要以绝大多数群众的满不满意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现阶段拜村化解各种矛盾,强化社会管理,保障群众利益诉求的能力还有待优化。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不强,往往难以有效化解存在的比较突出的矛盾、困难和问题。如在住村期间,经常有群众找工作组反映困难和问题,很多问题村干部就能解决,但群众宁愿问题不解决也不找村干部。再如乡镇农业工作抓得过死,义务工多。农业生产中基层政府干预多,农民没有自主权经营权,在农作物种植、种子购买、播种面积等各环节基层政府都要插手,导致拜村村民抵触情绪大,出工不出力。矛盾的存在与集聚,为宗教极端势力渗透提供了土壤和空间。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素质低,宗教氛围浓厚,容易寻求宗教的慰藉,而自身正常宗教教义的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三股势力”拉拢利用(见表1)。

表1 拜什铁热克村党组织建设绩效考核表(群众测评)

2.正信空间受宗教极端思想滋扰。现阶段,宗教极端思想和极端势力依然存在可乘之机。一是利用信教群众朴素的宗教情感,借宗教庇护群众利益之名,行蛊惑煽动弱势群众之实,尤其是利用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抵触或者仇视心理。二是敌社情信息渠道不畅通。从以往发生的一些暴恐案件看,都经过了一段时期的组织、策划,人员活动频繁、密切,但是乡村基层组织都没有察觉,说明情报信息系统没有发生作用,信息滞后,特别是村级没有建立情报信息系统。三是区域协同作战、信息共享、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对重点人员的行踪和失联人员的协查,区域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将人员遣返后不在本辖区出事就万事大吉,缺乏对可疑线索信息及时进行互通、深挖,常常导致失联人员的信息和行踪长期难以掌握,处于漏管、失控状态。

基于拜村情况,主要是受教育程度低或辍学无业的青年人,社会闲散人员、流动群体,受到打击处理的暴恐分子、宗教极端分子的后代,少数民族妇女儿童,容易成为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渗透的对象。静态地看,农村大量的贫困人口和教育背景贫乏、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是助长宗教极端思想和暴力恐怖活动猖獗的元凶。这与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有的村干部对宗教管理认识不足,对政策界限把握不准,说不过、说不服,教育引导不到位密切相关。

3.文化对冲强度尚存在一定差距。从近几年打击的情况来看,“三股势力”实施恐怖袭击的新途径和新方式,主要是境外网上指挥,境内组织实施破坏活动,因此,互联网便成了境内外暴力恐怖组织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必须加大对互联网的管理和监控力度,截断“三股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反动宣传、技术指导、煽动、组织和策划分裂破坏活动的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去极端化”工作文化对冲的强度和难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互联网和现代传播手段对宗教极端势力的扩张起到的作用。

拜村人文关怀和心理慰藉工作尚有不足。近期南疆暴力恐怖事件频发和维稳工作持续加码,给村民和村干部的心理带来较大的影响。既给村民的正常工作生活带来了不便,又容易使村民和村干部的抱怨和焦虑加重。同时,少数民族信教群众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冲突与适应的问题。随着市场化、城镇化的影响生产生活特征的日渐显现,即使是农村的传统信教群众也感受到了这种气息和压力,部分群众不得不把工作和劳动放在宗教义务之前。然而,宗教仍会是普通群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加之传统的农业社会仍处于转型期,宗教生活对普通群众依然十分重要。

4.年轻党员和爱国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力度不够。从拜什铁热克村实际来看,年轻党员占比非常低,党员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吸收和培养一批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成熟的“80、90”后青年党员成为迫切任务。宗教人士年龄倾向老化,50岁以上的占比较高,且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地主持、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要有计划地解决年轻宗教教职人员匮乏的问题。

(二)拜什铁热克村“去极端化”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阵地堡垒。

拜村工作组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首先是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带好队伍,解决好基层党组织核心队伍的“领头羊”问题。坚持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注重培养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培养,优化党员结构,提升党员素质,坚持“双培双带”,建立后备干部队伍。根据无职党员个人特长和能力,为其设岗定责,激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抓好基层阵地建设的管理和使用,定期开展村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党性意识。

其次是完善制度,健全机制,着力解决落实不力的问题。完善党建工作常态化机制,以基层党建工作联述联评联考为抓手,深入查找本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协助村“两委”班子健全“五会一分工”、民主集中制、“三会一课”等制度,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扎实推进“星级化”管理,成立“星级化”创建领导小组,按照工作分工“认星”定责,工作组、“十支队伍”协助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注重加强对村干部的传帮带,教思路、教方法、教经验,切实规范村级事务程序,提高执行力。成立平安议事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及议事规则,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稳定、宗教管理、安全生产等工作的组织领导。

2.大力宣传先进文化,积极引导世俗化、现代化生活方式。拜村工作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教育,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群众思想。通过舆论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认清了宗教极端主义的反动本质和现实危害,自觉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以重大节日庆典为契机和平台,联合村“两委”班子组织开展民族宗教和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升国旗、建党节、文艺汇演、村民运动会等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表彰“五好文明家庭”“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倡导社会新风尚。采取身边典型带动的办法,选树户庭院经济发展较好、庭院卫生环境较优的家庭作为示范户,深入宣传“一勤天下无难事”的道理,激发广大群众勤劳致富、奋发向上的创业热情,破除陈规陋习,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组织开展“十个一”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和村民互学语言、交朋友结对子,组织村小学和麦盖提民汉学校开展联谊交流等活动,推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抓好“80、90”后青年群体的教育引导,经常性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为年青新人举办婚礼,潜移默化地让村民沐浴先进文化的洗礼和熏陶。组织“十支队伍”外出学习考察,引导群众坚持和追求世俗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引导群众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提高物质文化水平。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认识到幸福生活需要靠自己的双手来成就。摒弃在现实社会中宗教极端思想所鼓吹的歪门邪道。拜什铁热克村工作组努力协调改善村生产生活的公共设施,协调专家学者来村,亲临一线指导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访惠聚”和“两学一做”实践活动,真正达到干部受教育,少数民族群众得实惠的目的,拜村社会稳定、群众生产生活有着显著的改善。

3.坚持疏堵结合,源头治理,依法打击宗教犯罪活动。借助“严打揭盖子”有利时机,对重点人员及其家属进行经常性“去极端化”宣传教育,通过观看远程教育影片、揭批宗教极端违法犯罪活动反动本质、撰写学习心得和保证书等方式,耐心疏导教育,起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开展矛盾纠纷和稳定隐患排查,依托“十支队伍”组成的信息员队伍,广泛发动各族群众,多层次收集涉稳信息,完善信息报送、奖励制度,及时搜集研判不稳定因素,果断消除不良影响。建立村干部、村警、住村工作组“三位一体”教育转化帮扶被打击处理人员亲属工作机制,减少社会对立面,在切实做到重点人员“动态管控”的同时,力所能及地解决重点人员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增强教育转化效果,不断对重点人员提供帮扶资金。联合村“两委”班子召开“去极端化”揭批大会,组织“十支队伍”及收押人员家属代表发言揭批宗教极端违法犯罪活动的反动本质和危害,动员群众要积极参与检举揭发宗教极端违法犯罪活动,教育子女远离极端思想的侵蚀,形成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去极端化”的强大声势。密切关注卖房、卖地、举家异地搬迁等异常情况,掌握活动轨迹,防止失控漏管。

拜村注重坚持要求从事合法的宗教活动,宗教不得干涉群众婚姻、生育、遗产分配、葬礼等正常的生活、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严禁强迫未成年人、妇女参加礼拜、学经、封斋等宗教活动,不得威胁、歧视、排挤、孤立、压制不信教的群众;严禁利用参加婚礼、“乃孜尔”、吃斋饭以及“麦西来甫”等机会进行非法“太比力克”讲经活动,以“阿拉力”和“哈拉木”为名宣扬、传播宗教极端思想;进一步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人士、宗教活动的管理。每月至少组织宗教人士开展2次以上的集中学习,加强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惠民利民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加强辖区清真寺的管控,联合村党支部、村警务室定期到清真寺进行巡查,确保居玛日聚礼活动合法有序。充分发挥爱国宗教人士在“去极端化”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宗教人士“去极端化”专题教育宣讲,进一步加深信教群众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理解。为“爱国宗教人士之家”配置办公设施,在清真寺设立农家书屋,并配备报刊架及各种政策法规类、农业生产技术类等报刊读物。要求村宗教人士遵守宗教活动的相关规定,正确引导信教村民,严禁非法宗教宣传、从外地搬请宗教教职人员、搞有组织的跨村宗教活动、接受国外宗教组织或个人用于宗教事务的捐赠进行宗教活动和交往等。

(三)拜什铁热克村“去极端化”工作成效。

1.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得到有力加强。拜村工作组牢记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以干部作风的转变、能力的提升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党员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水平,深入基层乡村搞好充分的调查研究,从思想认识上根本解决对宗教事务管理方面存在的懈怠或敷衍态度,努力做到政治上坚定、理论上成熟、作风上过硬、业务上精通、工作上勤奋、纪律上严明的基本要求,不断推动基层党组织的阵地建设。通过完善党建工作常态化机制;扎实推进“星级化”管理创建;加强村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加强村级阵地建设,推进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抓好党建带团建、妇建工作等基层党建的主要抓手,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显著加强。拜村工作组继续推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群众能力;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淡化宗教氛围,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关心关注“四老人员”,力促发挥“余热”;落实责任,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等主要方式方法,进一步巩固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

2.国家认同明显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得以净化。在现代社会,公民政治认同的核心问题就是对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承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执政党,其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于中国人民在历史和实践中的选择。拜村采取“漫灌”和“滴灌”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草根化”的语言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借各种活动平台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形势教育、“去极端化”等内容的宣讲。通过立体式宣传教育,确保相关知识宣传入脑、入心。充分发挥农村“大喇叭”宣传平台,最大限度扩大群众接受宣传教育的覆盖面。通过“去极端化”专题宣讲,以“现场问答”“现身说法”等形式,让群众认清宗教极端分子和暴恐分子的本质,自觉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加强“草根宣传员”队伍建设,宣传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性。与学校建立互助式教学工作机制,开设“第二课堂”开展以新疆“三史”为主的民族团结教育,夯实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的基础。总体来看,拜村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明显增强,宗教极端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得以净化。

3.宗教活动依规有序开展,宗教氛围得以淡化。拜村站在“去极端化”斗争的战略高度,认真思考如何对当前宗教“降温”的问题,宗教发展到如此“高温”,形成了一个笼罩一方的大“气候”,直接威胁着我们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对宗教再不“降温”,对宗教狂热再不有效遏制,对非法宗教活动再不沉重打击,置于其死地,就会严重威胁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

拜村严格落实工作组组长、村党支部书记联系清真寺制度。严格要求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必须按照“定讲经场所、定讲经人员、定讲经内容、定讲经时间”的要求开展宗教活动。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做好清真寺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寺管会人员学习自治区相关的文件与条例,要求宗教人士要用实际行动落实好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时刻警惕非法宗教活动渗透。

4.宗教极端主义得到有效遏制,正能量不断汇聚。联合村“两委”班子召开“去极端化”揭批大会,组织“十支队伍”及收押人员家属代表发言揭批宗教极端违法犯罪活动的反动本质和危害,动员群众要积极参与检举揭发宗教极端违法犯罪活动,教育子女远离极端思想的侵蚀,形成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去极端化”的强大声势。拜村工作组根据本村在押、失联、重点人员、“三类人员”及其家属涉及人数多的实际,制定了宣讲计划,采取滴灌式、融情式教育,加强被打击处理人员亲属的教育转化,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身边的故事、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现在村民对非法宗教的本质和危害的认识不断加深,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主动和工作组沟通交流、提供信息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家长亲自带着孩子去自首,“三类人员”、被打击人员家属主动出来以身说法,揭批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告诫大家远离非法宗教。目前,拜村已形成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基层组织“去极端化”治理的基本经验

1.始终坚持党的基层组织阵地堡垒建设。事实和经验充分表明,基层组织和宗教极端势力在乡村社会地位博弈中呈此消彼长的趋势,如果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盘散沙,在群众中没有威信,失去公信力,凝聚力、向心力不强,群众必然受到宗教的影响和束缚越深。树欲静而风不止。基层乡村社会组织要始终树立与民族分裂分子和非法宗教活动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立足实际,从自身查找问题、找寻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杜绝丝毫的动摇和侥幸懈怠心理,坚定克服平静一阵就松懈、收兵的短期行为。

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直接维系党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紧密联系实际,在村委会持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作为解决基层党组织党员思想认识问题加以对待。在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中提高党性认识与觉悟,统一思想与行动,这是高度自觉抵制和去极端化斗争极为重要的问题。坚决消除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斗争实践中,思想不统一、行为不坚决的现象。坚决防止部分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在反分裂的斗争中,开会讲官话、套话,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鲜明的立场和观点,流于形式、应付差事,严重影响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宣传效果。努力探索广泛调动少数民族党员团员的积极性,鲜活地将党的各项惠民路线、方针、政策落地,探索依法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条例和维稳举措落到实处,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从而更好地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

2.坚决抵御宗教极端向未成年人群体和教育领域渗透。新疆各族青少年是建设美好新疆,共圆社会主义梦想的后备力量和接班人。宗教极端势力正与我们争夺涉世未深、渴望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大量的事实警示我们,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格外重要。培养和教育广大少年儿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团结和引导广大青少年进步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国学进课堂”等活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防范和杜绝在校青少年受到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滋扰。

3.重视大众媒体、互联网的舆论引导作用,提高宣传教育实效。一是深入开展网络空间“去极端化”。针对目前宗教极端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的破坏活动,应把网络“去极端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5]各主流网络媒体要积极揭露宗教极端势力的真相,帮助和引导各少数民族民众拨开思想迷雾。重视发挥爱国宗教人士宣讲作用,通过宣讲和辩论,让真理越来越明,让少数民族群众增强辨别能力,分清是非,提高极端思想的免疫力。

二是充分利用好政务微信、微博平台传播正能量。微博、微信在少数民族青少年群体中使用面广,影响力大,因此应该重视微博微信平台引导网络舆论,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所发挥的作用。开展微信平台,开启舆论引导的新模式,摒弃传统的灌输式传播方式,通过质朴的语言、鲜活的故事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5]

4.加强对宗教人士和伊斯兰经学院的管理与引导。宗教人士是我们党争取、团结、教育的统战对象。宗教人士是信奉宗教的公民,不能只看到其宗教身份,而忽视其公民身份,使其成为特殊公民,在履行宗教义务的同时,必须履行公民的义务责任,要引导宗教人士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在我国没有法外之人、法外之地、法外之教,不能将教法、教权置于国法、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之上,这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宗教领域统战工作的原则和底线,要正确把握,妥善处理。伊斯兰教经学院是培养宗教人士的学校,其教育资料和水平直接关系宗教人士队伍的宗教素质和政治素质,影响新疆宗教未来的发展走向。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使其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充分发展正能量,成为和谐因素。

结合拜村实践,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宗教氛围浓厚是“表象”,是宗教极端势力通过鼓吹宗教狂热力图制造的“假象”,其目的是要把伊斯兰教政治化,强化伊斯兰教外衣作用,把其社会影响变为政治力量,企图通过在存在差别性的信教群众中制造一种“真正穆斯林”的身份认同,通过外在“伊斯兰符号”——仪表、着装,强化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差异,强化一种社会心理隔阂,制造一种社会文化氛围,把伊斯兰教信仰转化为政治资本,为其分裂目标服务,这是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的实质问题。现阶段新疆社会群众性“去极端化”声势已形成,严厉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暴恐活动斗争成效明显。意识形态“文”的战线和依法打击“武”的战线,相辅相成,共同筑就“去极端化”斗争的堡垒。

近年来,新疆“访惠聚”工作、南疆工作会议、宗教工作会议、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会等系列决策部署,对深入推动“去极端化”,提高各少数民族群众“去极端化”免疫力,夯实党的基层组织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由于新疆本身的特殊区情限定和现代社会技术发展进步以及全球化时代各政治体“相互性”的增强,新疆“去极端化”治理依然面临宗教极端化“寓极端于平常”、宗教极端化具备更多元的技术形式、宗教极端化的诱发因素日益增多的困境。正视新疆去极端治理面临的困境,[3]有利于我们体认中国国家治理的整体性难度。总之,我们要始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疆方略为指导,“时刻把新疆工作置于国际国内大背景下,紧扣新疆工作的总体战略,紧扣衡量新疆工作成效的标准来考虑研究问题”,[6]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1]郝富军.依法治理宗教与去宗教极端化问题刍议——基于新疆地区的考察[J].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6(04).

[2]吴福环.论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3]梅立润,曹李海.去极端化:善治情景下新疆治理困境多维度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4]胡鞍钢,马伟.中国共产党的治疆方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5]王秀丽.“伊吉拉特”暴力恐怖组织的网络活动及其危害[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5).

[6]王伟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03).

责任编辑:洪美云

D63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2.18

猜你喜欢

极端化新疆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新疆多怪
极端化事件难题破解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