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澳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对比及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

2017-06-05何依娜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工实务澳大利亚

何依娜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中澳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对比及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

何依娜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从学位设置、课程设计、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国大陆与澳大利亚高校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优点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提供借鉴。同时,面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在课程设计、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和实习制度等方面对社会工作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提出建议。

中国;澳大利亚;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中外合作办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加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的同时,对社会工作教育有了更高的需求与要求。目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走向了更为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通过研究社会工作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模式并汲取经验,其标准也逐渐向国际看齐;同时,自2003年国家鼓励高校开展对外合作办学起,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逐渐被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中,办学者们期望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方式和人才,将国内社会工作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社工人才。

澳大利亚社会工作的起步比中国早,通过数十年的建设,已成为目前社会工作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其社会工作教育功不可没。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在学习国外经验与探索本土模式中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国外社会工作教育的研究主要以英美等社会工作发展最早的国家的教育模式为主。作为一个文化多元、开放的新移民国家,澳大利亚在引入英美传统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本土情况灵活调整社会工作及教育模式,是中国社工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借鉴对象,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拟详细分析澳大利亚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并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模式进行对比,从中得到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启发。

二、中澳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对比

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模式是对学校教育的宏观行为系统的概括,是由教育目的、教育体制与教育课程组成的宏观控制的统一体。[1]但是,教育模式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主要从专业学制、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学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各种教育模式进行探讨。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一般是从社会工作的学科设置、资格审查、课程设计、理论与实务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出发,对国内外社会工作教育进行研究,讨论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应该以教育为本的理论取向为主、抑或以实践为本的应用取向为主。本文选取学位设置、课程设计、教材内容、理论与实务教学方法等较有代表性的内容,对中国与澳大利亚高校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进行阐述与比较,认为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应该兼顾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理论型+实务型”人才。

(一)学科学位设置对比

1. 中国的社会工作学位设置

中国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始于1988年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招生,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有321所高等院校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在社会工作本科层次上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培养规模。[2]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召开第26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把发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作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列入专业学位发展计划;[3]目前,中国共有104所高校招收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2]但尚无社会工作博士点。

中国社会工作本科教育时长4年,通过高考成绩申报学校与专业,或调剂入读。硕士教育分为专业型与学术型,专业型教育时长2年,学术型教育时长3年,均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招收学生。报考者必须是应届毕业生或已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无原专业要求。各院校的优秀本毕业生可通过推免或保送制度直接被相关学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2. 澳大利亚的社会工作学位设置

澳大利亚的社会工作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悉尼大学举办的社会工作培训,20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目前,澳大利亚共有25所高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9所高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4]高校开设社工专业需经过澳大利亚社会工作者协会(Austral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以下简称AASW)的许可认证才能开设,学校的课程也需要按照AASW的要求进行设置。学生学成毕业获得AASW的入会资格,即被批准在澳大利亚当正职社工。一些学校跟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TAFE)合作,学生在社工专业的基础上,选一个与社工有关的TAFE课程,学成之后,拿到TAFE文凭可以直接进入每个行业工作。

在澳大利亚,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有荣誉学位制度:一般情况下,学生在3年内学完本科规定的课程即可毕业,并拿到普通学士学位;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会选择申请再读一年,修一些更加深入的课程,或者做一些课程项目,满足条件后,根据具体成绩表现,学校会颁发一等、二等或三等荣誉学位。拿到社会工作荣誉学位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容易受到雇主青睐,而且在相同工作性质的情况下薪水也会略高。另外,获得荣誉学士学位者更容易申请硕士学位,很多学校只接受取得二等荣誉学位及以上者的申请。

除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与中国类似,来自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同样能申请成为社会工作研究生,而拥有在政府及社工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的非应届毕业生会受到特殊考虑。社会工作全日制本科教育的时长一般是3至4年。全日制硕士一般读两年,在职硕士一般读4年;硕士学位又分为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见表1。

表 1 中澳社会工作专业学位设置对比

(二)教学课程设计对比

1. 中国的社会工作课程设计

中国本科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教育部专门颁发的《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规定的11门主干课程为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心理学、社会福利思想、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政策分析、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保障学。[5]社工专业本科主体结构遵循“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习课程”的线性思路。[6]

大一学生主要学习社会工作概论和社会工作方法等基础理论课程,大二开始逐步接触社会工作各具体工作领域的课程,大致符合从基础入门到深入具体的理论学习模式。除了较为零散的实习外,学生们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年集中完成大部分实践课程,主要形式是在社会工作机构实习。比如中国的G大学,本科4年中,实习课时长约占全部课程时间的23%,前3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每门理论课程占2至4学分左右,大四的实习时间超过此前所有实习时间的总数。[7]

而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学校同样设置了理论课与实践课。从课程安排上看,理论课的科目与节数比起本科阶段要少得多,更注重学生对理论与现实的分析能力,如“社会政策分析”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在社会大框架下通过政治等多种视角分析某项政策的利弊等。另外,本科非社会工作专业的社工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社工本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以缩小他们与其他学生在专业基础上的差距。在实践课方面,硕士研究生课程比本科课程更为严格,如H大学的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需要完成至少800个小时的实习时数方能获得实践课学分,而该学分在必修学分中的所占比重达24%。[8]

2. 澳大利亚的社会工作课程设计

澳大利亚课程设计与国内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结构上相似,也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授课形式则分为在校学习模式与远程教育模式。在本科阶段,学生在读期间必须修满学分才能毕业,学分主要由课程学分和毕业论文学分构成。毕业论文占比很大,如在查尔斯特大学获得社会工作学士学位必须修56个课程学分,一篇毕业论文就达到16学分。[9]

澳大利亚高校精心安排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本科一年级的主要课程是各门社会科学,同时需要了解国内的社会福利情况以及社会问题;二年级时,学生要学习社会工作实务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为将来的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他们要探讨专业价值伦理的运用;在最后两学年,学生们的主要课程是在机构实习,通过督导的指导,发展自己的实务能力,并建立与理论框架的连接。

澳大利亚社会工作的课程设计跟中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政治和医疗等学科也被放入社工专业课表中。贯彻社工初级教育培养“通才”的目标,多学科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在不同领域开展工作,同时培养了他们结合宏观环境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实际上,澳大利亚社会工作专业也有硬性规定的课程:不同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11门理论课程,AASW要求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内容必须包括精神健康、儿童福利与保护、跨文化实务、土著实务等四方面与文化背景和社会问题紧密结合的实务内容。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澳大利亚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摩擦或矛盾。“关注多样性”被AASW视为重要内容写入社会工作教育规章中,学习“跨文化社会工作”课程有助于社工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减少障碍、开展工作。同时,“土著研究”也是常置课程。澳大利亚土著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和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澳大利亚社会工作教育关注土著群体,体现了国家对土著居民的重视和帮助。这两门课程都体现了澳大利亚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

澳大利亚社会工作本科教育比中国更重视实务课程。从表2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理论课程明显少于G大学,但这不代表校方不重视理论课程,每门理论课程学分高达10至12分,理论课不合格的学生哪怕实务表现再好同样不能毕业。[10]此外,涉及多领域的专业选修课也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拥有更多的实习时间,如詹姆斯库克大学要求本科生从大一开始就参加一些短期实习和见习,而大三和大四的每一次实习必须在社工督导的指导下完成至少500小时的工作时间,而所有实习时间总计达到1 000小时才能毕业。[11]

相较于本科教育,澳大利亚社工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培养学生研究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在学习传统社会工作知识的基础上,在实务大框架下发展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技巧。研究型硕士研究生被要求做出有成果的项目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些项目必须与社会工作相关联,并将项目成果写成学术论文发表。一些接受硕士研究生实习的单位会为有研究成果或有兴趣继续深造的硕士研究生提供成为博士研究生的途径。

(三)教材内容对比

1. 中国的社会工作教材内容

在中国社工本科教育中,教学内容缺少弹性:学生使用固定教材上课,教学内容基本与教科书一致。教师在教学中会使用辅助材料,但在数量与频度上较为有限。而在研究生教育中,教师则不再局限于固定教材,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虽然教师通常会推荐使用参考教材,但非强制性,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社会工作相关的文献。

另一个显著的问题是教材学内容缺少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教材大多是使用西方国家的翻译版本或是参照编写的,本土的理论与经验涉及较少。[12]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技巧不一定适应中国国情。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教学为例,教材基本是介绍西方崇尚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价值观,这与我国文化重视集体主义和贡献精神有一定程度的冲突,因此绝不能生搬硬套。

此外,教材内容与职业化结合不足。调查显示,社工学生对本科教学内容的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13]这正是由于课程基本都是以理论讲述的方式授课且学习的理论内容与本土情况不适应,当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后发现在校学到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开展社工服务的需要,容易激发其对社工职业能力的焦虑和失败感,这是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愿选择社工行业的原因之一。

表 2 中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必修课程对比

2. 澳大利亚的社会工作教材内容

在澳大利亚社会工作的课堂上,教学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教材。基于学以致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发展的要求随时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教师经常为学生增加许多课本之外的补充材料,补充材料主要来源于英文报纸、杂志、图书、视听资料,还有从网上下载的各种资料以及现实中的各种案例,这些材料通常占全部教材的50%以上。[14]这样的教材既能保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新鲜感,又能使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信息,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融会贯通。

澳大利亚社会工作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根据本国情况所编写的。例如在跨文化和土著社会工作等科目的学习中,学生们会跟着老师一同实地调研土著生活等情况,具有建设性的研究成果会被收录进新版本的教材中供后来者学习,使教材内容保持适用性。

(四)教学方式对比

1. 中国的社会工作教学方式

在社会工作本科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总体以教师讲解为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处于机械接受知识的境地,而难以对知识进行批判、质疑和创新。在专业实习中,学生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到由本校教师成立或由本校教师担任督导的各个机构中进行实习;但学生在校外实习中往往无法真正得到校内教师的督导,而部分实习点在实习生管理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也不能为实习生提供适合的工作与适时的专业督导。在实习前与实习过程中没受到足够指导与培训的学生对实习缺乏问题意识与反思的技巧,严重影响实习的效果。在学术研究方面,缺乏鼓励学生研究学术的机制。同时由于社会工作的实践应用性,很多学生认为社工的理论研究不如实务技能重要,本科四年查阅的国内外文献屈指可数。对大多数社工本科生而言,毕业论文是他们在校期间唯一称得上学术研究的成果。

而在研究生教育中,教学方法有所深化。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育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者与实务管理者,因此学术与实习两方面受到同等重视。每位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学术导师,导师会让自己的研究生参与自己的课题或项目,以此锻炼学生的调查、研究与写作等学术能力。在课堂上,虽然老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者,但会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几乎是每门课程的常规事项,学生为了准备堂上展示而在课下准备的过程中积累了知识,学会了分工合作,并通过组内的交流和探讨深化了学术思想。在实习中,学校比起本科阶段更严格地跟进学生的实习情况,对实习效果与成果也更为重视。以H大学为例,学校在校内与实习机构均设置实习督导老师,学生在实习初期阶段需要以实习小组为单位上交实习机构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与学生本人的实习计划书,每周必须完成实习周记交予校内实习督导查阅,以保证督导无间断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学生以不同形式展示小组与个人的实习成果,并接受校方的评估审查。

2. 澳大利亚的社会工作教学方式

相较之下,澳洲的教育更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鼓励自主学习与创新。学生每学期开学即收到一份学期课程计划,该计划不仅明确列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分类、每门课的学分,还列出每个课程的具体要求,包括必须完成的作业和论文。课程计划使学生在开课前就明确了本学期的学习目标,有助于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15]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教学提纲之时,通常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主角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并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课程开展之前查阅相关资料、填充教学框架与课程内容。教师往往把教学过程延伸到社会实践当中,使学生从课堂上透彻地理解社会,增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感性认知。[16]在与实务相关的课程中,老师会设计一些特定的情节,让学生在模拟背景下进行实务演练,老师会指出学生表演中不恰当或需要完善的言行,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这种方式既起到为实务热身和预防实际问题出现的作用,又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班级会定期举行研讨会,学生在会上讨论社会工作与社会相关课题,老师也会列席与学生共同讨论,鼓励大家提出创新性观点。

从表3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社工课堂教学情况与中国内地差异颇大。

澳大利亚的社会工作实践教育非常依赖校外的资源,学生在实习期到与学校合作的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实习,指导老师来自于与学校签订合同的社会工作从业者或社会机构运营者,按合同要求对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进行督导。在一线工作者或运营者的指导下,学生强化了研究能力并将课堂上的知识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4]

表 3 中澳社工课堂教学情况对比

学生在实习中可选择的领域分为实务与管理两种:实务领域包括儿童保护、心理健康、监禁矫正、社区矫正、老年护理、学校服务、家庭关系、伤残复健等;管理领域包括项目管理、政策分析、社区发展等。不同的学校对学生的实习有不同的要求,不同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会侧重不同的实务领域。一些学校为了拓展学生的实务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在实习中必须涉及不同的领域。而一些学校明确要求学生在条件相对较差的社区实习,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此外,许多学校与其他国家的社会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的机会。

三、对社会工作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启示与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与国家政策的引导,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国内兴起。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将国内外优秀教育经验等资源相结合,成为当前国内高校改良教育模式、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一条道路,越来越受到国内高校与学生的青睐。

通过上述中澳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对比发现,中国与澳大利亚高校的社会工作教育各有特色,澳大利亚社会工作教育在教学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呈现等方面比中国更具实用性与人文性。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中国应该吸取外国教育的先进部分,同时融入本土化的优秀教育经验,逐渐探索出社会工作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路径。笔者在课程设置、教材设计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对社会工作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提出建议。

(一)制定科学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土文化创新课程

制定科学的课程结构,中国首先要加大对实务的重视程度,增加实务课程的课时;其次要学习国外多领域的课程设置,增设医疗健康等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课程,在课程排序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某领域课程的初级内容,从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个人的志向和兴趣选择相应社会工作领域的高级课程;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土文化的特点,对课程进行创新。澳大利亚根据本国国情专门开设了跨文化与土著社会工作等课程,而幅员辽阔的中国同样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高校也应因地制宜、结合地域或民族文化开设课程,例如在本地人口居多、方言使用率高的地区,安排方言文化课程;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安排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与宗教学等相关课程。[6]

(二)加强教材内容的本土化,增强职业化取向

在社会工作的中外合作办学中,不能单纯使用外国教材,需要加强教材内容的本土化。使用的教材既要包括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中科学、通用的内容,又必须结合国内这些年探索出的理论与实务经验。社会工作案例作为很好的教材应该被更多地运用到教学中,尤其是要选择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本土案例放入教材中,增大本土案例的比重。例如,在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伦理课程的教材中,将传统文化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相比对,分析道德伦理间的共通点与对立面,结合中国社会工作者在现实中遇到的价值观与伦理困境的案例。这不但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伦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运用,而且本土价值观的带入更有助于学生树立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另一方面,加强教材的职业化取向,需要加强内容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在众多的实习例子中,由于在校所学的理论内容与实务工作无法进行良好整合,会造成学生在职业体会中受挫。教材内容应该与职业操作挂钩,结合理论与技巧的适用情境对知识进行系统的阐述。对于实务课程,学校可以专门设计出一种包括多种典型实务案例的案例教材,在每个案例中分析可能使用的理论分析框架、介入方式和实务技巧,培养学生对具体社会工作服务的思维框架与服务的专业性,这样有助于学生更顺利地投入到职业社会工作中。

(三)树立人文主义的教学理念,坚持平等开放的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式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学理念。在合作办学中,中外教师的课堂上都应该贯彻人文主义的理念,社会工作作为人文社会学科,更应该摒弃照本宣科、以考试为重的教学方式,回归对学生真实教育需求的关注。参考澳大利亚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优点,学校对合作办学的课堂可以做出如下设置:第一,班级人数必须减少,上限以20人为佳;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座位设置为环状,营造出更方便进行讨论与发言的环境,也便于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第二,任课教师要放弃以教材为本的授课模式,在课堂上担任知识分享者的角色,创造更多让学生们平等讨论、各抒己见的机会,营造一种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第三,教师需要有效结合国内外的社会工作案例进行讲授,将自身的社会工作经历融入讲解中。

(四)改进实习方式,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

实务教学的好坏是能否培养出具有优秀专业能力学生的关键。在社会工作中外合作办学中,除了增加实务课程的比重外,学校还应该完善实务教学方式:第一,不要以管理困难为由将实习统一安排在固定的实习点,而是多渠道开拓实习点,与新兴、有实力和有潜力的机构合作。第二,要建立完善的实习生教育管理制度,确保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得到我方教师和外方教师的共同督导。在实习开始前召开指导会议,指导学生在实习中使用反思性的思考与学习方式;实习过程中定期召开分享会,学生们分享自己的阶段性反思成果,并将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共同讨论,双方教师给出指导性意见;每段实习结束后,召开总结会,总结与分享本次实习的经验与成果,双方教师为每位实习生的表现做出评价。第三,可以安排有意愿的学生去国外参加实习,使学生体会社会工作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并保证学生在督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国外的社会工作实务。

综上所述,中国可以通过设置科学化与创新性的课程、加强教材内容的本土化与职业化、采用人文导向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等措施,完善社会工作中外合作教育模式,探索社会工作中外合作办学道路,培养更多理论与实践能力俱佳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董操. 新编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2]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5)节选[N]. 公益时报, 2016-03-08(10).

[3]吕红平. 推进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必要性[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 59-62.

[4]RAJENDRA BAIKADY, VENKAT PULLA, CHANNAVEER R M.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india and austral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human services practice horizon research publishing, 2014, 2(6): 311-318.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蔡政忠, 李嘉仪. 中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分裂发展与课程特色[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6): 88-93.

[7]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业介绍 [EB/OL]. [2016-07-30]. http://portal.gzhu.edu.cn/web/ggxy/subject.

[8]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专业设置 [EB/OL]. [2016-07-30]. http://shxy.ccnu.edu.cn/info/1026/1224.htm.

[9]Charles Sturt University[EB/OL]. [2016-07-30]. http://www.csu. edu.au/.

[10]University of Victoria[EB/OL]. [2016-07-30]. https://www.uvic.ca/. [11]JCU Australia[EB/OL]. [2016-07-30]. https://www.jcu.edu.au/.

[12]廖宏冰. 论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职业化取向[J]. 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 16(2): 78-83.

[13]张乐. 基于学生主体视角的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来自十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 15(1): 45-54. [14]叶光煌.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特点的比较与借鉴[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3): 79-83.

[15]王世英. 澳大利亚高等院校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3): 52-54.

[16]张禧, 邓良基.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与启示——以四川农业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办学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2): 12-15.

(文字编辑:邹红 责任校对:王香丽)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Models in Chinese and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HE Yina
(School of Soci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ocial work education model of China and Australia in terms of the degree setting,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It is hoped that by analyzing the strength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mode in Australia, reference can be made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 Meanwhile, facing the rise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education mod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system for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education mode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

China; Australia; university; social work education model;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C916

A

1671–623X(2017)03-0033-06

2016-11-07

何依娜(1993—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 引文格式:何依娜. 中澳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对比及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7(3):33-38.

猜你喜欢

社工实务澳大利亚
青春社工
澳大利亚RaeRae五口之家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澳大利亚将严格限制2,4-滴的使用
社工
在澳大利亚骑行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ODI实务
FDI实务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