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和谐思想政治课课堂之我见
2017-06-05余平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
【摘 要】建构主义是以人为本不完全同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它契合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建构和谐课堂,激活学教互动,实现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从教学目的来说,和谐课堂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学会学习,学会自励,感到学习是快乐的。其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先决条件。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生个体差异;个性发展;和谐课堂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作为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它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从思想政治课程设计到实施均应体现人文关怀,为每一位学生成长提供服务。因此契合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本质定位是交往,这就需要建構和谐课堂,激活学教互动,师生在动态,开放,和谐的课堂中,如行云“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流水“随势赋形”不断撞击出美丽的浪花,呈现流动美,生命美和创造美,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实现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从最终目的上来说,和谐课堂是让学生能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学会学习,学会自励,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因此,对于学生认为较单调和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如何创建有效和谐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建构和谐思想政治课课堂的先决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本书,无论里面的内容多精彩,如果不能被读者接受,终究没有多大的用处。要让学生接受,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教材,课堂产生兴趣。如何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认为开始上课时的激励非常重要。激励教育调动人的积极性,诱导人的行为,发挥人的潜能,促使人们朝着理想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其核心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持续不断地围绕目标而奋斗。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流于说教,照本宣科,学生在课堂上只被动接受,很难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建构主义的课堂恰恰相反,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按照建构主义的要求,和谐思想政治课课堂首先是激励的课堂,学生把外部的刺激内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变消极,被动,盲目的行为为积极主动,自觉的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上进的欲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进取。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的积极性和能力只发挥了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情况下,人的能力可发挥80%~90%,其中50%~60%的差距系激励所致,即同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的积极性和能力可望提高到原来的3~4倍。因此,通过各种激励方法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形成力争上游,你追我赶的良好的课堂学习风貌是实现和谐课堂的前提。
就拿高职一年级上学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来说,上课一开始,可以先举近期发生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辨别是非,找出相应的依据。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急于想翻课本寻求答案的心理,使学生明白政治课原来是一门如此有用的法宝,这时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从而产生了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变好奇心为求知欲,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讲授后面的内容时,从一些生活中常会遇到的问题出发,询问学生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这种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到课程结束。
形成学教互动的课堂是构建和谐思想政治课课堂的重要因素。和谐的课堂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解放他们的手去做,解放他们的眼去看,解放他们的身体去实践,知识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变得丰富深刻。和谐的课堂搭建了师生合作意识,学生在学教互动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整个课堂在开放,和谐,互动中进行,课堂整体效益才优质高效。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使其内部构成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在和谐互动中以学生的内在需求组织教学,以互动性为突破口,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宽厚的科学素养。
如何才能形成学教互动的课堂呢?苏霍母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变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寻求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及学生经验的结合点。调控好对话主题,把说教变成思悟,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和谐课堂是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和学生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的结合,有利于实践思想政治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例如在讲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道理时,用“量体裁衣”打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并说人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不断地增高,所穿衣服也要随身高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体。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巧妙重组教学资源,相机而动,以期结果的和而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对话不是优等生的专利,不能让后进生“失语”。例如,在开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之前,适逢部分学生在“春运”中抗冻救灾归来,结合学校开展的英模团的报告,在课堂上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当在灾难来临时,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面对;当一个民族危亡之时,我们又该怎样面对呢?中国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由此拉开了中国的民主主义的序幕。
和谐课堂中,老师把自己看作一名主持人,善于倾听,监控协调好场面,不鼓励蠢蠢欲动,但宽容奇思妙想。走出课本,融入生活,学会合作,引导探究,追求创新,激活思维的内核。儒家先贤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而现实中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合作的单打独斗恰恰是思想政治课的“软肋”,导致学生知情发展失衡。构建和谐的课堂,学生才能逐渐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最后,都能在学教互动中激活学生的批判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这种和谐的氛围,被激活的学教是一种主动的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同时,以优美语言激发兴趣。“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余平,女,1972年6月24,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从事专业:思想政治课教师,专长: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