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体鉴别能力”培养研究

2017-06-05谢艳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鉴别能力微信图书馆

谢艳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予大众快速了解知识信息的渠道,但也因自媒体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等特性,所以自媒体具有良莠不齐、可信度低、法律不规范等重要特点。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正确的鉴别自媒体的信息真伪性,价值的高低上是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从培养“媒体鉴别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出部分图书馆在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中可采取的方法方式。

【关键字】自媒体;鉴别能力;培养

一、“媒体鉴别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全面普及,媒体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了深远的影响,特别现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出发点的互联网时代,因经济发展变革带来的浮躁心理、攀比心理将人们推向一个追求快速致富、功成名就的畸形心理。一方面是各方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平台,利用消费者猎奇、猎新的心理,对“网络红人”“网络热词”争相报道,以换取点击率和收视率,作为吸引广告、扩大发行量的筹码,从而获取巨大商业利润。不仅一些网络媒体将能否随时跟踪报道最新最奇的网络红人信息作为彰显实力的重要标志,连某些传统媒体也不甘示弱地加入对网络红人的报道中,以留住顾客、赢取利益。二是“造星”团队、网络推手等通过“新、奇、特”的方式,让并无价值的信息变为吸取大众眼球和流量的“明星”。在此状况下,媒体特别是例如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夸张性、失真性、泛滥性特点日渐突出;同时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强烈,并且对信息的吸收和接纳程度高,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特别是自媒体信息的过滤能力,避免媒体负面信息伤害有着重要意义。

自媒体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应其的实用性、方便性和传播快等特性,他已经深入到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他的出现完全迎合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发布和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方式,因此大学生对自媒体信息鉴别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他对信息是否能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认识,从而影响到他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各项决策。图书馆通过对大学生自媒体信息鉴别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过滤,能提高自身信息检索和吸取的有效性。

二、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体鉴别能力”的实际情况

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生力军,对自媒体时代,媒体信息的真实性是否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实际调查和实发案例告诉我们,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和接受媒体信息时是无法区分真实信息、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的。2016年斯坦福大学对7804名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82%的初中生无法区分“赞助商内容”和真实的新闻内容。许多学生判断Twitter新闻的可信度主要基于其中的内容,以及是否有大图,而不是关注新闻来源。

而近年来我国屡次出现自媒体舆论事件,网民通过自己的微信,微博、帖吧等自媒体工具发布虚构的内容或具有夸大性、不完全性的内容以吸引网友的注意力,挑起各网络的热议,有的甚至直接引发社会安全或者是思想认识的严重问题例如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引起了我国的一场令人咋舌的抢盐风波,原因就是一名网友通过QQ群发布了类似“食盐中的碘可以防核辐射;受日本核辐射影响,国内盐产量将出现短缺”的谣言;同时还有“公交车、银行营业点、顺丰快递门店等成失联儿童守护点”“‘引力波引发宇宙射线,靠近手机可能造成伤亡”“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种出来的”等等谣言成为过去对我们生活造成影响,而我相信在这些谣言的传播和采信中大学生也占了不小的比例,并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因此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化信息中心,图书馆如何培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鉴别媒体信息的真伪、可信度是当前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工作。

三、大学生“媒体鉴别能力”的培养方法探析

要培养大学生“媒体鉴别能力”,首先应分析虚假网络信息具有那些特点。因为自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已经不像传统媒体一样,需经过不同机构的层层审核即可立马发布,因此很多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是正式因为他时效性强,因此很多媒体、自媒体为了能最大量度的吸引读者,他在未求证的情况下,将信息直接转播,而读者在阅读信息是可能会因为信息的覆盖量来判断信息的真伪,因此可以看出网络谣言的传播具有迅捷性;同时因自媒体的传播,信息的源头通过网络是很难查证的,所以虚假信息还有无源性;同时部分信息是商家或者投机者为最求最大利益而故意放出的具有夸大性的信息,和真实信息严重不符,我们把这类特性称为虚假信息的炒作性;同时因为信息的虚假本性,所以普遍还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

根据以上虚假信息的多个特点,图书馆在培养学生媒体鉴别能力是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利用图书馆信息检索能力培养的契机,培养学生寻找媒體信息的源头,以此作为鉴定信息的真伪的依据。任何信息都是有出处的,只有查证了信息的出处,就能鉴别信息的准确度和可信度。而图书馆的教师正好在信息检索上有着超强能力,所以图书馆应及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将信息检索信息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学生,同时向学生讲解什么源头的信息是可信的、什么源头的信息是值得质疑的、什么源头的信息是完全不可采信的。例如,信息源头是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等官方媒体的(官网、官方微博、微信等),那么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都较高;如信源是普通网络媒体,无实体媒体的那么对信息是可以质疑的,特别是部分涉及到商家或者利益团体的(如前文提到的核辐射盐等;如最终检索到信源仅仅是某个个人的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切无发求证的,那么这个信息完全是不可采信的。

2.培养大学生通过信息传播的途径鉴别信息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不同的信息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真实可信、权威的信息会采用传统媒体介质(如报纸、杂志、通告等)与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相结合的传播方式,而虚假的谣言信息因其具有炒作性、迷惑性、诱导性和超真实性等特点,常通过微信群、QQ群、帖吧等自媒体传播,或可能或被部分网络媒体采用,但也会很快被查实并删除。因此培养学生通过鉴别信息传播的途径的能力,以提升鉴别媒体信息真伪的能力。

3.通过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并普及生活常识,以此提升学生自我的综合素质,以此提高自身的信息评估能力。因部分网络虚假信息是伴随时事热点时间的发生发展的,并且常常重复出现,而部分学生对时事事件的进展关注了解不够,而片面的采信了准确度和可信度较低的信息,从而带来严重后果;同时部分信息与生活常识有关,而学生因对部分生活常识不熟悉,对部分信息的准确度、可信度评估不够。

综上所述,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化信息中心,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先进的宣传手段如图书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时刻向在校学生宣传鉴别媒体信息的真伪的重要性和传播虚假信息的危害性,并在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开展“媒体鉴别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自媒体时代对信息准确度、可信度的评估能力。

参考文献:

[1]舆情观察:移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四大新特点 新华网

[2]王咏梅. 新媒体对青少年阅读行为的影响与对策[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7):30-32.

[3]宋全成. 论自媒体的特征、挑战及其综合管制问题[J]. 南京社会科学,2015,(03):112-120.

基金项目: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规划项目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鉴别能力微信图书馆
绿春县总工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活动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巧用学习类APP
图书馆
微信
浅论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
微信
微信
去图书馆
人民币防伪特征与鉴别仪鉴别能力匹配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