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说篆刻残破

2017-06-05

老年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印面吴昌硕篆刻

佚 名

话说篆刻残破

佚 名

篆刻残破,主要有以下手段:刻、凿、敲。残破时,要根据印章章法、字法等统一风格,达到金石残损意趣盎然的效果。对篆刻创作中的“残破”,因各人对篆刻认识深浅的不同和艺术取向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对此多有争议。这在艺术或学术上来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科学地解读“残破”,不至于偏执一隅。

印章的残破,从产生原因分析,不外乎两大类:一是自然残破;二是人为残破。自然的残破如前所述,是古玺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受到水土侵蚀、氧化作用而形成的。在残破的形态上,有的在文字笔画之间,有的在点画上,有的在边栏上,有的在文字的空隙处,有的在笔画与边栏间等等。这种残损,有大有小,有隐有显,形态千变万化,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这种自然残损如恰到好处,则会给人以古朴、含蓄、苍浑、拙厚、朦胧等特殊的审美效果;如若残损位置不当或残损过分,则又会造成支离破碎之感。之所以吴昌硕、齐白石在“残破”上取得如此突出的效果,主要是他们能透过古玺印、陶铭、封泥、砖瓦铭文等残破的表象,认真分析其内在的残缺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浑朴、高古的意趣,并将其运用到自身的篆刻创作之中。

以继承吴昌硕衣钵的赵石、邓散木为例,他们虽然在篆刻残损技法的形式感上有所继承、创新和发展,但已逐步走向了程式化,与吴昌硕、白石老人的做“残”手法相比,少了许多天然之趣。总而言之,篆刻中残破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印石自身的脆性特点,在运刀过程中,形成自然的崩裂。运刀过程中的残损,既有主观意识的存在,又会因石质的原因产生意外的残破效果,因此,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技术问题。根据个人体会和对一些名家作品的分析,在一个相对纯净又无裂格的石面上运刀,线条残破的程度主要由运刀的轻重、快慢、深浅和入刀方向(指斜度)所决定,这在齐白石的印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真正要体现运刀过程中的“刀感石味”,必须根据印石质地的软硬、坚脆、粗细等因素,来选择用刀的力度、速度、深度和刀口的斜度等,这就是有意识的行为,是人为的。而且这种有意识的行为,是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体验才能锻炼出来的。

2.利用石章印面的瑕疵,如裂格、砂钉等。在设计印稿时,将其作为预期效果进行通盘考虑,刻制时,或残损或粘连,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目的。

3.用雕刻工具故意做“残”。就是在印面文字刻好后(一些主要的残损位置和大小,基本上在起印稿时事先预谋好),用刀口、刀尖、刀杆、刀顶(角)进行刮、削、敲、击等,甚至借助刻刀以外的用具(如沙石、鞋底、钉头等)进行做残。

《赵石私印》 赵 石

《虚心使人进步》邓散木

猜你喜欢

印面吴昌硕篆刻
传统陶印制作技艺及其应用研究
热烫印技术在汽车内外饰件中的设计要求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一代绘画大师吴昌硕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成因及影响
篆刻
用劲刻
选篆与用篆之一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
篆刻印章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