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2017-06-05王蒙
王蒙
中华文化的古老与丰富,“郁郁乎文哉”的繁荣与气概,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祖先的立国之本。
晚清的惨痛,不但有落后挨打、尤在于极大地动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尊严。
五四新文化运动挽救了、激活了古老宏伟却又举步维艰的中华传统文化。革命的胜利,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世界先进文化的中国化,更表现了中华文化自我调整、自我更新能力。
新中国建立,文化自信大幅度提升。经过曲折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与发展,增加了文化自信与文化尊严。同时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就是说,我们的文化与这种文化哺育的人民的生活质量、文明程度、价值吸引力与凝聚力,还有差距;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大有提升拓展丰富的空间。新的环境与地位带来种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与挑战。社会各界对于社会风气的批评声浪也还较高。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接
中华文化化育着生活,规范着现实,同时提供了高端理想。“世界大同”,是中华传统文化早己出现的原始共产主义萌芽;“无为而治”,老子与孔子的这一共同命题,通向着马恩关于国家机器消亡的设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传统的结合。
中华文化的优胜还在于它的务实性与此岸性,在于它的机变与发展特色。20世纪后期,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西方一些大政治家,如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都仅仅看好中国的改革。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实现中华文化与21世纪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对接,实现中华传统道德理想、文化理想与现代民主、法制、理性、文明追求的对接,尤其是实现中华文化的进一步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文化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可以看出传统与现代对接的追求与成果,看出近一二百年中华文化的飞跃与奋斗。它既继承了民本、尚和、仁爱、重义的传统,也渊薮于狂飙突进的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德先生、赛先生、启蒙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并凝结了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发展理念。
发展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波澜与变动,也会带来某些失落与纠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的实现,離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中华复兴、走向世界的愿景,还是古圣先贤全面小康、“惠此中国”的落实。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面对文化乱象了吗?
我们这样一个古老与巨大的国家,现在面对着不同的文化思想潮流与文化生态,面对着所谓的某些文化“乱象”。
首先是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与哲学文化,仍然有着独特的生命力,但也混杂着封建主义糟粕与某些前现代的愚昧。经过了急剧变动的20世纪,我们的文化传统也受到冲击、质疑与某些断裂。
其次是百年以来的革命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艰苦奋斗、英勇献身、联系群众、团结守纪的党风政风民风为标志,以井冈山、长征、延安精神为代表,至今有着强大示范作用。同时我们面临着工作重点转移、长期执政与新形势下质疑乃至否定革命的思潮挑战与考验。
第三种文化潮流是五四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注重汲取的现代文化:包括对于先进生产力的获得与管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模式、公共管理与商务管理、市场经济、人权、民主、法治、自由观念、竞争驱动等,其中却也混杂着某些唐突空洞的西化理念。
文化生态的细化与多样性。例如以政治与意识形态的主导为目标的主流文化,以多媒体与新媒体为依托的大众信息文化,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消费、娱乐、休闲商业文化,以学术专业、藏之名山、传之千古为着眼点的精英文化,还有民俗文化、兄弟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化、外贸文化、考古文化、引进的域外文化等。
值得重视的是多媒体与新媒体带来的传媒文化,它推动了文化民主与信息普及,同时带来了浅薄化与庸俗化,即文化的非高峰化、低俗化以及一定的非建设性。
我们的忧患在于文化的片面化、分裂化与极端化。例如现在还鼓吹“半部《论语》治天下”,还认为是革命破坏了中华文化。同样,把社会风气的所谓恶化看成改革开放后果的所谓“撕裂”理论也是有害与破坏性的空谈。而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西化,否定传统、否定革命,更是廉价的荒唐。
我们的希望在于发挥古老的中华智慧,总结百年来的历史经验,珍惜得来不易的多方成果,实现以革命文化为引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重要资源、以现代文化为驱动、发展与提升大众文化,以高端文化为成果与指标的文化整合、文化创新,这样才有文化的繁荣发展。
我们需要保持文化生态的健康、丰富与平衡。
为什么人人都在指责
社会风气?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文明礼貌的缺失。这是显而易见的标志与抓手。首都机场国际航班的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挥臂命令,驱赶排队旅客。高铁有了极好的硬件,却关闭车厢厕所以减少列车员的劳动,当旅客提意见时竟称“列车员太累了”。服务行业的服务与被服务都缺少互相尊重等。
文化强国的标志:创新与人才阵容
我们已经越来越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了。这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前进的历史课题,同时是一个文化课题。
发展离不开人民精神品质的优化,精神能力的活跃与发达,只有一个文化上具有充分发展势头的民族,才能有创造、有出息,也有对于人类的较大贡献。
文化强国之强,表现为阵容之强、传统之强、高端果实之强、创新成果之强。考虑到文化积淀的长久性、稳定性、学术性、智慧性、技艺性、创造性与精神品质性,我们更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大家,我们须要通过实际操作,更多地体现与突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尊严、文化格局、文化阵容。
繁荣的概念是一个民主的概念,人民性的概念,也是一个高端的概念,精英性与创造性的概念,是一个需要经受历史的考验与鉴定的概念。
加强文化主题建设方略
一、在当前文化思想活跃,各有强调,文化生态多样,各有功能的时刻,加强文化理论的建设,注重打通与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把尊重历史、立足国情与全面改革开放结合,把本土化与时代化结合,把重在建设、发展是硬道理与弘扬革命初心、继承革命传统结合,把延续文脉与转化发展“两创”结合,把海纳百川与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同时坚决地反对极端片面分裂的各种排他狭隘谬论。
二、精神文明建设要适当化虚为实,化零为整,可举行文明礼貌年、中华风度年、琴棋书画年、文明服务年等活动。以文明礼貌诚信为首要抓手,改变社会风气观感走势。可以类似访谈幸福、爱国的方式集中宣传教育,在高、中、初、幼学校中,在整个服務行业,在传媒上,在文教部门与团体中,连续大搞文明礼貌教育与礼治教育。
三、重视文化人才、构建文化阵容、显现文化自信,突出人文成果的学术成就,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文化荣衔与国家奖励制度,建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文学艺术高端人才的院士制度。
四、加强文史馆的智库作用,继续本馆的敬老助老宗旨,同时吸收一批年富力强、善于将学术资源用于时政咨询的研究人员参与。
五、突出双百方针,希望有关部门与高校、党校联合主办内参型的学理争鸣刊物。
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校课程的一部分,使各级党员干部能够融会贯通,身教于先,同时能更好地进行言教。
七、办好各种文化活动,艺术节、电影节、诗歌节、祭炎黄帝陵、祭孔、纪念文化名人……同时规定,所有这些文化节日,除大活动以外,必须有高端学术研讨内容。防止这些活动的商业化。
八、对于一些传播能力较强的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等,要求它们必须在黄金时段播放一定比例的高端性学术性艺术性教育性讲座、研讨、表演内容。
九、除办好大众化喜剧化达人化央视春晚外,恢复播放文化部主导的偏重于艺术性经典性的春节文艺晚会。
十、文化部口应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与机构,使我们的一些文化举措能够更经得住专业学理的检验推敲。
十一、加强兄弟民族的文化史与文化经典研究、出版、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