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2017-06-05杨洁唐炼董久奎
杨洁+唐炼+董久奎
摘 要:运用帮助传统行业实现互联网化改造的互联网思维审视当前高校体育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发现主要存在资源共享平台使用体验差、资源内容单薄、更新慢和媒体呈现形式单一等几大问题。文章提出可运用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社会化思维和迭代思维等对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改造与优化,以实現资源展示的准确性与访问的便捷性、资源内容选择组织的主题化与模块化、资源呈现形式的富媒体化与可视化、资源更新的及时化与效果反馈渠道的多样化,以及资源覆盖的全面化与影响的最大化,充分体现用户体验至上,为提升我国高校体育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应用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教育资源;高校体育;用户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19-03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全球教育改革面临的共同问题。回顾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发展历程,其一是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其二是离不开迭代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传播的支持,其三是离不开用户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使用。可以说,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现阶段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以实践性较强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现状为例,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较缺乏帮助大学生解决体育课程学习难题的资源内容。同时,对优质数字化体育资源的建设原则、框架和内容等欠考虑,不利于大学生的自主学练,信息化教学效果总体不容乐观。因此,建设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优质数字化体育资源,以满足其个性化体育学习的需求,对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互联网思维审视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一“产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对策,使其更加适合资源使用者的需求,在有效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为提升我国高校体育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应用效果提供参考。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界定及类型
教育部2002年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指出:“教育资源是指以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信息,其建设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九大类型。”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教育部2013年推出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将教育资源分为“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虚拟仿真系统、教育游戏、教学案例、数字图书、数字教材、教学工具和学习网站”十类。根据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本文所指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以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数字图书与教材和学习网站为主。
二、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数字化体育资源建设
面对互联网化浪潮,包括教育在内的所有行业均面临着转型和改造的问题。为了帮助传统行业顺利地实现转型,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其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主要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九大内容。其中“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思维是核心,其他八个思维以这一核心为基础对产品定位与规划、研发与供应、营销以及企业管理等环节全方位地进行互联网化的改造,使互联网真正融入产品之中并给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以符合大互联时代的发展需求。虽然互联网思维缘起于商业领域,但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其思维范式对高校建设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以互联网思维审视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可将其视为“产品”,利用这一“产品”开展教学的高校体育教师和进行学习的大学生是主要“用户”,资源建设者需依托互联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对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一“产品”从规划、研发、应用、管理及迭代更新等各环节予以把控与改进,使其真正满足主要用户群体的实际需求。
三、互联网思维视角下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多集成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健身、美体、舞蹈教练”技能专题下,共涵盖本科层次的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精品课程382门,但很多课程已停止更新,一些资源链接也已失效。此外,在知名度较高、使用人数较多的学堂在线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以“体育”为关键词,共搜索到相关课程7门,其中只有学堂在线平台上线的《走近冬奥会》课程采用了学习者可随时加入课程、所有课件全部开放、考核通过即可获得证书的自主模式,其他6门课程均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加入学习,课程结束后无法访问相关资源。从互联网思维来看,从高校体育教师、受教大学生和其他资源使用者的体验角度来看,以上基于互联网的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建设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资源共享平台功能少,在线使用体验差
作为互联网使用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进行休闲娱乐、了解新闻、购物、社交和获取专业知识等已成为其日常的生活方式,“相对于数据库这类比较专业的电子资源渠道,他们更乐于通过搜索引擎、门户网站、通讯工具等简单便捷的途径直接获取信息”,其中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类应用还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在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动态的同时,还能利用转发、分享等功能实施信息存储和进行二次传播,并能较好地支持富媒体形式信息的呈现,在发挥其社交功能的同时较充分地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思维和紧紧抓住用户需求的极致思维。
反观展示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除在两大中文MOOC平台上线的7门在线体育课程由课程平台提供网页端和移动客户端的访问外,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的382门课程均基于电脑端开发,没有适配的移动端版本,资源在移动终端的显示效果不好,用户体验效果差。在资源展示上,较缺乏层次,用户查找不方便,很多课程网站甚至不支持富媒体形式教学素材在同一页面的呈现。在平台功能方面,以上课程较少或未提供互动功能,没有明确的学练导航信息,也没有提供关键词搜索功能,既不能满足高校体育课程师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的学习用户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练的需要,很少能达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要在“用户体验”上下功夫的要求。
2. 资源内容单薄更新慢,教学针对性不足
CNNIC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在线教育类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率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内容质量、更新频率、课程时效性等远远无法满足青少年群体通过互联网获取世界最新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的目标,现有的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也存在着类似情况。
从资源内容来看,在线体育慕课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数字化体育资源以体育学科中的运动项目概述、专业术语解释和比赛规则介绍等陈述性知识为主,与高校体育课程实体课堂主要教学内容之一的运动技能相关的资源以技术动作要点的常规示范为主,缺乏重难点的解析和针对性的学练指导等深度学习的内容,不能很好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以及大学生的自主学练。
从资源的更新时间来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数字化体育资源的最后更新时间多停留于2009至2010年,与通过迭代开发不断对产品进行优化以符合用户需求的迭代思维相去甚远,资源时效性不强。
3. 资源的媒体呈现形式较单一,富媒体和可视化程度不够
从互联网信息的呈现形式来看,纯文字的表达相对抽象,图文并茂和动画的形式更受大学生的欢迎,视频配合字幕说明的形式也日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可使他们在不方便播放声音的碎片化场景下接收信息。总体而言,形象化、可视化和富媒体化是互联网场景下信息呈现的主要特征,其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以形象化、可视化和富媒体化为标准评价上述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可发现:在两大中文MOOC平台上线的7门体育课程,其资源的媒体呈现形式以视频、flash格式的文档及富文本为主,虽有部分课程在视频教程中嵌入了视频标记、模拟演示动画和慢速视频,并部分地采用了画中画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富媒体化和可视化特征,但形象化程度不够;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的382门高校体育精品课程,虽然累计提供了14231个数字化资源,但多以静态、抽象的电子教案以及文本结合静态图片的PPT课件为主,有助于展现运动技能细节的动态图片不多,以二维和三维动画展示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细节的动画资源也只包含于少数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理论课和术科课程中,资源的媒体呈现形式总体较为单一,富媒体化与可视化程度较低,难以提供较好的用户体验,更谈不上发挥其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
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改进对策
为了化解以上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实现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一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可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对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从如下几方面予以改造和优化。
1. 实现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展示的准确性与访问的便捷性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要在“用户体验”上下功夫,这是用户思维的体现,而用户体验的基础就是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一产品的质量。要使大学生在资源繁多的互联网上拒绝其他诱惑而专注于使用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进行资源建设时既要遵循用户思维,还应遵循“看起来简洁、用起来简化”的简约思维。因此,在资源共享平台的选择上,可选取支持多终端访问的泛在学习应用如QQ空间、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或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如超星尔雅、学堂在线等,尤其要考虑移动端的使用效果。在资源展示上,主页导航设计既要对资源进行准确分类,又要重点突出大学生需求最为强烈的运动技能学练、体育健身中较为关注的修塑形体和健康知识等内容,并凝练出体育知识技能关系图谱及学练使用指南,使他们能快速找到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技能点,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关键词搜索和热点推荐,方便访问的同时尽力提升他们的使用体验。
2. 实现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内容选择组织的主题化与模块化
将高校体育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与改造,并非简单粗暴地将纸质或模拟教学素材转换为数字化素材,也并非不加考虑地将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全部上线,而是需要认真思考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和高校体育教师实体课堂教学的“刚性需求”,在资源内容选择制作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以体现用户思维、简约思维与极致思维。最好能模拟实体课堂上单个技术动作学练的全过程,并将相关数字化教育资源根据主题化和模块化的原则组织与呈现,还应充分考虑大学生在学练中可能衍生出的不同個性化需求并提供相关拓展资料,真正赋予这些数字化体育资源以生命,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线上线下一体的体育学习体验。
3. 实现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呈现形式的富媒体化与可视化
优质的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在精心设计与组织之余,需要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媒体呈现形式以激发学习者的使用兴趣。在媒体呈现形式选择上,要体现极致思维,既不应拘泥于某一或某几种素材类型,也不能一味堆砌花哨的效果,一切应以更准确地表达与展示资源内容、更贴合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需求为准。例如,对某体育运动项目比赛的主要流程这一知识点,可采用比赛实况剪辑配合旁白与字幕的形式进行,视频末尾还可以可视化形式进行总结,以帮助大学生进行记忆;对某一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细节与难点,则可通过近距离、多角度画面和放慢速度的视频形式呈现,同时对关键要点以文本形式嵌入,帮助大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并掌握技术动作要点;此外,考虑到移动端使用或碎片化场景下不便于观看视频的可能性,最好在视频页面下配合呈现相应的图文教程,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呈现的富媒体化与可视化。
4. 实现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更新的及时化与效果反馈渠道的多样化
将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制作上线后并非一劳永逸,对公认的以及较少有争议的体育运动项目基本技术教程资源可较少改动,但应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练习方法及练习注意事项等素材。以往只存在于高校体育实体课堂中的课堂小结,可以用富媒体化的形式呈现并上传至资源共享平台,对用户在资源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其为依据对现有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再改造与更新,还可根据最新的体育科研成果及发展趋势,实时更新学练方法和健身注意事项等知识,不断充实资源库。总之,要遵循迭代思维对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一产品进行迭代开发,保持动态更新,凸显“应用驱动”,体现“用户体验至上”。
5. 实现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覆盖的全面化与影响的最大化
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普适性特点,可适用于任何群体,但其常用的共享平台多以专业网络教学平台或专门的课程网站为主,覆盖面较窄、影响力不足。因此,可考虑遵循社会化思维和流量思维,在利用现有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线上线下一体的混合式教学之余,将最能反映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视频类素材通过使用人数多、覆盖面广的公共视频网站进行传播与分享,扩大资源的影响范围,真正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例如,目前在移动端居在线视频APP排行榜前三名的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视频,不仅提供了免费上传视频和设置视频访问权限的功能,而且提供了多样的分享形式以便浏览者将视频资源分享至各大主流社交平台,在这类大型视频网站的体育运动技术教程类视频的访问量以十万甚至百万为单位计数,远高于MOOC平台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的资源访问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们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发生学习行为的终身学习时代已经来临,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学习的限制。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只有跟随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不断建设并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才能不被学习者抛弃,并真正发挥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本文提出可运用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社会化思维和迭代思维等对高校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改造与优化,以实现资源展示的准确性与访问的便捷性、资源内容选择组织的主题化与模块化、资源呈现形式的富媒体化与可视化、资源更新的及时化与效果反馈渠道的多样化,以及资源覆盖的全面化与影响的最大化,充分体现用户体验至上,为提升我国高校体育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应用效果提供参考。同时,随着更多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与应用,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开展,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余胜,朱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03).
[2]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資源审查办法(暂行)》的通知[Z].2013.
[3]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何雪梅,罗艺,邓发云.等.泛在知识环境下大大学生信息检索行为特征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03).
[5]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组委会,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2015年中国大大学生媒介使用习惯与媒体品牌认知报告[J].传媒,2015(15).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2016.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Z].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