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員工洩密事件背後智慧財產權撐起的製造「巨人」
2017-06-05李春水
李春水
案例重現
2017年初,華為發佈內部公告通報消費者終端業務6名員工一個月前進入看守所,1月17日被正式批捕。
知情人士表示,該6名員工2015年已經陸續從華為離職,包括硬體架構工程師等設計崗位員工,離職後拿著華為終端的智慧財產權結果賺錢。
事實上,華為曾多次出現員工洩密事件。作為製造「巨人」的華為,一直把智慧財產權保護作為嚴防的高壓線,其法務系統在大陸是領先的,無論是外部和內部,觸摸其底線的,華為都不手軟。
2017年1月17日,華為發佈內部反腐快報,稱原消費者BG硬體工程架構設計部部長吳彬,1998年1月入職華為公司,2015年6月離職,因涉嫌侵犯公司智慧財產權,於2016年12月18日被深圳市龍崗公安分局依法刑拘,1月17日批捕。
明星產品設計師涉案
華為稱,吳彬給公司造成巨大損失。據了解,這次被批捕的有6名華為前員工,包括吳彬、張慧敏、李晶晶等。
有內部人士稱,張慧敏是華為P6的總架構師,P6設計團隊曾經獲得華為內部大獎,一部P6提一元(人民幣,下同)作為獎勵,獎勵達數百萬元。
華為稱上述前員工拿著華為的智慧財產權到外面去賺錢,給公司帶來巨大損失。但華為並不願意將此次行動和某個公司直接掛鉤。
1月18日上午,前華為榮耀CEO、現任酷派CEO劉江峰就此事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次被批捕的員工中,有些人後來加入了酷派。
在被抓的人當中,曾經華為終端的老將吳彬,現為眾思科技的副總裁,曾是華為終端業務架構設計部部長。
上海眾思科技其實是樂視投資並控股的ODM公司,而劉江峰就在該公司擔任CEO。
針對《華為內部通報6名前中高層被抓 疑洩露內部資料給樂視酷派》的消息,1月18日下午,樂視通過官微發佈聲明稱,經核實,華為確實披露了有相關人士因洩密問題而被公安機關帶走的內部通告,但並未表示此事與樂視、酷派相關。
與此同時,華為亦否認了通報中提及6名員工向酷派、樂視兩家公司洩密。
此外,傳聞被抓到的人還有張姓員工與李姓員工等18級以上的研發骨幹。劉江峰對記者確認,此兩人被批捕屬實。
挖角纷争
華為與樂視、酷派就「挖角」一事紛爭已久。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幾年,從華為離職加盟樂視的人員高達數百人,其中不乏華為榮耀前總裁徐昕泉、劉江鋒等高層。
因為不斷「挖角」,華為和樂視、酷派不斷有火藥味。2016年5月,當時有傳聞稱華為針對樂視「挖角」華為消費者業務的人才問題,專門成立了「打樂辦」,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對此進行了否認,但余承東也提到:「的確有個別公司特意猛挖我們消費者業務的人才,甚至也把部分貪污受賄被我們開除掉的人員招聘過去了,作為回應與防禦,(華為)也在思考反挖人行動。」
實際上,華為曾多次出現員工洩密事件。此前曾有通報,原UC&C產品線總裁因涉嫌侵犯華為公司eSpace軟體著作權罪,於2014年4月24日刑事拘留。2002年10月,華為向黑龍江佳木斯公安機關報案,3名前華為傳輸部技術人員離開華為公司創業研發光傳輸系統,並銷售到黑龍江佳木斯等地。華為認定該行為涉嫌侵犯華為公司商業機密。2003年6月,經檢察機關批準,公安機關依法將3名員工逮捕。
對內部人不手軟
華為法務系統在大陸領先,華為和競爭對手經常出現各種糾紛,除了市場爭奪,還有專利大戰、間諜大戰,在長期對戰中,華為積累了很多經驗,對外部人不手軟,對內部人也不手軟。
一般離職員工都會簽訂競業條款,所以很多離職者會創業,做和以前不一樣但有些擦邊的領域,規避風險。但為何這些前員工依然被抓到把柄,現在還要等法院訴訟判決呢?
華為對腐敗和洩密可謂嚴防死守。2014年,華為在反腐大會上披露,共查處116名涉嫌腐敗的華為員工,其中有83名華為員工內部坦白,29名主動申報,這些都被內部從輕處罰,剩下4名被查出來的問題員工則被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1月17日,任正非還在華為深圳坂田基地帶領主要高管進行宣誓,宣誓內容包括:不迎來送往,不貪污受賄,不動用公司資源,不說假話,不捂蓋子等。任正非經常強調「力出九孔,利出一孔」,他希望以此來保證員工團結一致,嚴禁跑冒滴漏。
華為的智慧財產權观
據了解,2013年華為公司投入了超過30億美金在研發方面。擁有一個全球最大、最有實力的研發團隊,在研發方面的員工,現在已經超過了7萬人,在15萬人的總員工數中占到將近50%,智慧財產權方面有非常驕人的成績。華為在中國大陸的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排名第一,累計的專利授權量,從國家智慧財產權局開始發佈的統計上,已經連續5年排名第一;在美國的專利授權量,現在排到前50位;在歐洲是排名前15位。
華為公司智慧財產權部副部長樊志勇曾表示,在智慧財產權領域,作為創新者,作為智慧財產權的實施者,希望有平衡有效的政策,促進健康的產業環境。
對於華為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任正非曾表示,中國在幾十年後,未必不是科技大國。我們是一個缺少自然資源的國家,中國富強之路唯有靠教育,唯有靠少消耗資源的高知識產業,以此去換取別的國家的富餘資源。如果不像保護物權一樣的保護智慧財產權,這個目的就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