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兩岸 共同發展 台商談「兩會」
2017-06-05
台商對「兩會」哪些方面較為關注?「兩會」將為台商帶來哪些新機遇、挑戰?對此,本刊邀請了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王屏生會長和丁鯤華榮譽會長進行一一解讀。
2017年「兩會」上,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還是政府工作報告、「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許多與台商息息相關的政策、改革方向令人期待,事關台企的成長與發展,是台商掀起新一輪大陸投資的新機遇。
【會長支招】
在口岸附近創建台商港口平台,共享全球台商資源,推動台商貿易國際化發展;
京津冀一體化、珠三角、長三角的城市群整合會給台商帶來更多機遇,台商可進行重新考量,在非核心區域投資發展;
台商可利用「一帶一路」等機遇,把產業佈局與觀光農業、包裝運輸、分集物流和兒童早教等台灣優勢產業合理對接,在大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契合點。
把握政府政策導向築牢兩岸一體基石
錫山家具集團總裁、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王屏生會長指出,2017年台商發展情況趨於穩定,經濟震盪較2016年有所減緩。目前,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對外投資地、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兩岸經濟關係長足發展並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已成為兩岸關係中一個重要的穩定因素。今天兩岸經濟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廣大台商的努力密不可分。
「兩會」的召開對台商來說猶如及時雨,對台商了解政府政策、關注市場趨勢非常重要。大部分台商在大陸生根平均二十多年,大陸就是故鄉。目前台灣的政治形勢影響兩岸關係往來,民間交流更需要加強,這不僅利於台商的長期發展,更有利於兩岸和平穩定。
抓住「一帶一路」機遇鼓勵台灣青年創業
王屏生希望,台商能搭上「一帶一路」建設這班車,選擇位置比較適中的地區投資建廠,尋找新的市場、新的模式,拓展市場,擴大貿易。
另外,伴隨大陸「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湧動,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跨海而來,懷揣著夢想打拚創業,期望在這裡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大陸各地各有關方面也採取了許多積極措施,為台灣青年實習就業、創業創新搭建平台、優化環境、提供便利。截止目前,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共授牌設立4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2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為兩岸青年放飛夢想、施展才華提供了重要平台。
「我前陣子看了些資料,高達65%的台青沒有來過大陸,這讓我十分驚訝。」王屏生說,「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為台灣同胞,尤其是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要吸引更多的台灣青年來大陸,兩岸青年人的交流應加大力度,這對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將是非常有用的,也更多地突顯兩岸一家親所帶來的溫暖。」
尋求平等發展機遇充分利用現有政策
台商在大陸投資面臨諸多困難,現階段台商被列為外商,與當地企業相比競爭壓力大,個別地方重內資輕外企,增加了台商的競爭壓力。其實,台商不需要特殊的優惠,只希望公平待遇,在公平的生存環境下生存發展。大陸科技水準在迅速提高,台商原有的品質與研發優勢正在消失,原來依靠特別待遇發展的台商必須調整經營策略,必須以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取勝。
高效率 重規劃實施目標
天津凱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經濟學博士、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丁鯤華榮譽會長認為「兩會」是圍繞「國家富強發展,人民安居樂業」這一核心目標和方向提出不同的意見和方法,繼而去討論重大熱點話題,真正為老百姓做實事。有明確清晰的核心目標,是「兩會」最大的亮點。而台商較為關注的是如何更加明確、高效地按步驟去執行這一核心目標。
丁鯤華認為台商現階段遇到經營瓶頸,經營環境面臨諸多困難:稅負重、用工難、隱性成本(水電費、物流費和農資費等)居高不下等問題尤為突出。台商企業在現有情況下如何經營發展,如何突破、尋找新商機,是台商應予以關注的重點。
降成本 重整合發掘商機
丁鯤華表示,首先,政府針對台商稅費方面應有一個合理的調整,2017年「兩會」提出了降低稅費的優惠政策,關鍵在於如何公開透明地執行:每張發票是不是都有合理開具?每位員工是否都有按規定繳納「五險一金」?明確的制度、方法、方案尤為關鍵。台商列為外資企業,投資經營等成本會高於內資企業,「平頭化」的稅費政策不可能一條線要求所有企業,外商和內商是一致的,當然不可能為台商單獨開一個門,但可以考慮在合理的範圍內給予台商優惠,減輕企業稅收負擔、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隱性成本。
其次,受2017年國際周邊整個大環境和台灣政治的影響,大陸和台灣的往來密切度會稍弱於往年。台灣的商貿範圍廣,遍佈全球,大陸和台灣好產品、好品牌想要推廣出去,應該結合所有台商的力量,在口岸附近創建台商港口的平台,區別於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利用全球台商的資源,形成資源商品共享,營造「兩岸一家親」的創業環境,推動台商貿易國際化發展。單打獨鬥不能形成合力,台商規模有限,未來應構建整體平台、整合所有台商力量共同發展。
另外,京津冀一體化、珠三角、長三角的城市群整合會給台商帶來更多機遇。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學校合併等措施都會引起經濟和交通格局發生大幅度變化,台商可進行重新考量,在非核心區域投資發展。一是能降低投資成本,二是適應新一輪消費需求,台商在第一產業方面有很大發展潛力空間,也是台商可以分到的「一塊大餅」。台灣的觀光農業、包裝運輸、分集物流和兒童早教方面比較有優勢,台商利用「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等機遇,把農業化佈局與台灣優勢產業合理對接,在大陸投資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契合點。還可以把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有機結合,依靠政府和涉台單位的力量,構建平台,這是台商的優勢,甚至是未來幾十年都可以挖掘利用的商機。
台商是拉住兩岸的一雙手
來大陸創業的百萬台胞大多有二十多年的奮鬥歷程,台商既是兩岸關係的晴雨表,又是拉動兩岸經濟往來的橋樑。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對維繫台商發展大有益處。大陸台商應勇於擔當、傳遞兩岸和平統一的願望,發揮自身優勢,把大陸的政策、資訊傳播到台灣的每一個角落。也希望政府和社會各界多關注台商,營造環境,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