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产出率核算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关系的探讨

2017-06-05罗惠敏

中国市场 2017年15期

罗惠敏

[摘 要]传统GDP核算忽视了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造成产业结构不可持续发展。文章从构建资源产出率核算体系的角度认为产业结构转型应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在资源产出率的内涵和其优缺点分析中提出通过建立资源产出率核算体系、建立相应激勵机制和扩大其应用领域来引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

[关键词]资源产出率;核算体系;产业结构转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049

1 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

1.1 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的理论依据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从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四方面分析经济增长来源,忽视了自然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在现代产业中,传统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逐步接近其上限,[1]但通过加工过程的创新和设计变化,资源成本是可以减少的,即资源产出率是全要素生产革新中的核心因素。

循环经济学基于稀缺性转换研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构建资源产出率核算体系来提高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王云平(2006)指出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不是造成当前我国资源性产品供给紧张的根源,产业结构问题才是造成当前资源性产品供给紧张的根本原因。[2]王均奇、施国庆(2006)认为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忽视生态内核,循环经济思路能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源环境导向。[3]

1.2 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的现实依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快速扩张,产业结构从传统农业型向现代工业型转变。第二产业采用大量自然资源作为原材料,以大量消耗能源为动力来提高经济的增长,形成了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的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2013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291130.63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69.83%,而工业总产值却只占GDP总量的43.89%。从资源拥有量的角度来看,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拥有量都处于世界劣势地位。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而人均石油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4]

因此,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要从产业结构和布局上发展循环经济,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新空间和新领域。

2 提高对资源产出率的认识

2.1 相关概念

2.1.1 资源产出率

资源产出率是地区生产总值与主要物质资源消费量的比值。[5]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一般按照不变价计算;主要物质资源消费量的计算采用“吨理论”,为各资源消费量之和。其内涵是经济活动中利用自然资源的效率,反映了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的关系,是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2.1.2 核算指标体系

狭义的资源产出率仅从经济系统输入端的自然资源衡量资源消耗量,而广义资源生产率则考虑了输入的自然资源和输出端的排放。例如德国设立的环境经济账户的资源产出率既指出输入端包括水、土地、能源和原材料,同时对输出端的环境污染也给出具体考核指标。

2.2 资源产出率的优点

2.2.1 反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和传统GDP核算方式相比,资源产出率度量了“减量化优先”的效果,反映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整体成效。[6]该指标的提高直接说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污染排放的减少,是衡量资源与环境的综合性指标。

2.2.2 引导经济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输入端的自然资源的投入量和输出端的环境污染都将促使企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引导产业向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发展。自然资本的重视对人均自然资本较低的我国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3 创造就业机会

提高资源产出率要求增加原材料的循环利用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增加产品的服务强度。理论上生产部门的用工量减少了,但由于维护、保养和修理相关的新用工量可以补偿,从而使生产岗位转移到了维护保养修理活动范畴,反而创造了更为稳定的就业机会。[7]

2.3 资源产出率存在的不足

2.3.1 忽略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

自然资源兼具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其社会属性是作为生产活动的原材料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中被赋予的经济价值,而自然属性则是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生态价值,自然资源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资源产出率对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忽视将加剧产业结构调整中对自然资源的低效利用。

2.3.2 未明确反映物质循环利用的情况

资源产出率将循环利用的物质与其他新开采或进口的自然资源一起计入国内物质消耗DMC,循环再利用物质的环保性和其他资源未加区分,因此,无法反映和衡量产业发展中对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现象和程度。

2.3.3 未考虑每类自然资源的特点

资源产出率以“吨理论”为基础,不考虑投入资源的储备情况和市场价格的差异导致对部分资源过度开采,违背生态经济学主张的各类资源在代与代之间、区域之间合理分配的原则。

3 利用资源产出率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3.1 建立资源产出率的核算标准

建立资源核算标准的第一步需要建立资源分类标准。目前我国的资源产出率统计口径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从定义上明确资源的种类,提高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为体现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程度,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再生资源回收量和直接利用量三者之和作为循环利用的废弃物使用量,建立综合利用率表示循环使用的物质占经济系统总物质投入的比例。将资源产出率核算体系动态化、行业化。核算体系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视各行业特点对该体系进行增减和修改。

3.2 建立资源产出率指标的激励机制

转变传统“官出政绩,政绩出官”的思想,将资源产出率作为衡量地方政绩的重要指标,从考核体系上约束地方做大经济总量而忽视环境的行为。建立资源产出率的评比标准。在政绩评比中考虑各地方政府的主导产业的差异,以避免低估原以高耗能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地方政府的政绩,完善利益共享机制。调整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中中央和地方的分配比例关系,推进资源税改革,完善计征方式,促进资源开发收益向资源型城市倾斜。

3.3 加大对资源产出率的实践应用

目前我国对资源产出率指标的应用仅停留在地方政策制定上,要深化社会各主体对资源产出率的理论认识,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发展。

在循环经济活动实施中,明确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大主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任务。政府要设置政策框架以便尽快引导资源生产率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企业要围绕资源生产率推动其商业模式的创新,驱动以消费者为主导的资源产出率的提高,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向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Lee IS,Kanb HY,Eguchi K,et al.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RMSE)for Improvement of Resource Productivity in Industry[R].Korean,2013.

[2]王云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我国资源性产品供给紧张[J].经济研究参考,2006(67):18-19.

[3]王均奇,施国庆.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贯彻循环经济理念[J].商场现代化,2006(24):231.

[4]吕晓梅.循环经济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5]钱亚畅,李华良.浙江制造业资源产出率实证研究[J].浙江统计,2007(2):10-12.

[6]冯之浚.资源产出率:绿色转型的重要指标[J].中国经济周刊,2011(4):20-21.

[7]苏伦·埃尔克曼著,徐兴元译.工业生态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