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诗题散文化的抒写策略

2017-06-05徐振辉

书屋 2017年5期
关键词:诗题苏轼诗人

徐振辉

苏轼诗喜用长题,有些题目或题记长达数十甚至一百多字,这在历代诗歌中是种特异现象。诗题为一诗的主脑,全篇的提要,诗人都以简洁为贵,而苏轼一反传统的格局,在诗题这个方寸之地戛戛独造,犹如在小园里广植参天大树,在船头上驰骋狂野骏马。对此,人们总会归结到苏诗散文化倾向的因素。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比较笼统;准确地说,应该是微型散文闯入诗题的抒写变格。

纵观古代诗歌,上古诗无题或短题,短者如“古意”、“失题”、“闷”、“雷”、“火”、“无题”、“情诗”之类,而咏物诗常有一字一题。诗题与诗一样,力求精炼雅洁,至魏晋始才渐有长题之风气。陶潜诗有十多字的题目,谢灵运诗有二十多字的题目,如《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可见,羊何其和之四首》等。诗的长题明显出于唐代,最突出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长题如五古《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流夜郎,与张相公相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车寄罗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赠余诗,余答以此诗》,四十字的诗而题目长五十六字。杜甫长题如五律《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存诸焚香瓷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嶔岑婵娟,宛有尘外致。乃不知兴之所之,而作是诗》,题长六十七字。白居易一首七律《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数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题长五十字。自唐至宋,苏轼继承了长题传统,他很多诗题常有五六十字之多。七绝二首《子由将赴南都……》题长九十五字,最长一首七律竟有一百零二字:《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其略曰:“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横江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盖实梦也。昨日又梦伯固手持乳香婴儿示余,觉而思之,盖南华赐物也,岂复与伯固相见于此耶!今得来书,知已在南华相待数日矣。感叹不已,故先寄此诗》。宋代诗人中除黄庭坚、陆游偶作长题外,此后诗人的诗题很少有类似情况。但在清末民初又出现长题情况,最突出的是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的陈曾寿。他的《苍虬阁诗集》中百字以上的长题有四五首,最长一首为一百四十六字,系记述辛未年(1931)末至旅顺蒙溥仪关心生活之事,这已是一篇短散文的格局了。

诗出现长题的原因,首先应该从诗歌创作规律中探求。近体诗有字数限制,歌行类古风长短不限,但总的来说,字数的约束是诗精粹性的一个起码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内产生无限的意味,才是诗的本质特征。昔人论五言律诗:“如聚四十贤人,更著一屠沽不得。”诗人好比主人,只能“宴请”贤人,不能掺入粗俗之辈。刘熙载认为,“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剥去数层方下笔,庶不堕熟字界里。”诗人在写诗时,常有一些影响抒情性和精炼要求的字句纷至沓来,如有关诗的背景材料,包括叙述性、介绍性、注释性的内容。它们虽然有一定作用,不是“粗俗之辈”,但放在诗中总难免成为累赘,应该“剥去数层”。而“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砍尽枝蔓,实在不能割舍的,可以把它们另列于诗句之外,放在不受“编制”限制的题目中。

其次,应从诗的发展趋势和诗人的写诗习惯来研究。古诗常有议论入诗的倾向,而杜甫擅长此道;宋人学杜,又力图蹊径独辟,逐步滑入以“以文字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斜道。苏轼高才俊迈,散文擅唐宋八大家之名,才学如水银泻地,肆意汪洋,所以诗中的散文化倾向特别明显。他不仅把诗散文化,而且把诗题也当作洋洋洒洒的散文去自由抒写。其好处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诗的认知和审美空间,弊端是削弱了诗的简洁凝练,甚至题对于诗已呈喧宾夺主之态势。

苏诗长题的抒写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点明诗之本事。诗反映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情况,便于读者了解人物和事件的背景。《子由在筠作《东轩记》,或戏之为东轩长老。其婿曹焕往筠,余作一绝句送曹以戏子由。曹过庐山,示以圆通慎长老,慎欣然亦作一绝。送客出门归,入室趺坐化去。子由闻之,仍作二绝,一以答余,一以答慎。明年,余过圆通,始得其诗,乃追次慎韵》(九十四字)其诗云:“君到高安几日回?一时斗(抖)擞旧尘埃。赠君一笼牢收取,盛取东轩长老来。”为了方便读诗,诗题中叙述了多项内容:四人之间诗的赠答来往,以及慎长老神秘坐化,主要事件应作交代;高安即江西筠阳镇,唐时改为高安县;东轩长老是对子由的戏称。有了这些情况介绍,就有利了解事情的本末和诗人的情感。当然,有些本末还不能全部索解,需要其他材料的佐证。

又如古风《兴隆节侍宴前一日微雪,与子由同访王定国,小饮清虚堂。定国出数诗皆佳,而五言尤奇。子由又言,昔与孙巨源同过定国,感念存没,悲叹久之。夜归稍醒,各赋一篇,明日朝中以示定国也》(七十三字)。诗曰:

天风淅淅飞玉沙,诏恩归沐休早衙。遥知清虚堂里雪,正似薝蔔林中花。出门自笑无所诣,呼酒持劝惟君家。踏冰淩竞战疲马,扣门剥啄惊寒鸦。羡君五字入诗律,欲与六出争天葩。头风已倩檄手愈,背痒却得仙爪爬。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幅巾起作鸜鵒舞,叠鼓谁掺渔阳挝。九衢灯火杂梦寐,十年聚散空咨嗟。明朝握手殿门外,共看银阙暾晨霞。

这首诗写雪景、欢饮,赞王定国五言诗之美,抒聚散咨嗟之情,诗题已写成一篇微散文了。诗的景、事、情等在题中都先作铺垫,有助于读者身临其境,一唱三叹。

突出诗意氛围。为进入诗境,题中稍加点缀,能起到暗示和先声夺人的作用。如七绝《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诗,故作一绝》(五十三字):“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忽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

少年时见到的两句诗,在中年时贬谪黄州的雨夜中被想起来了,这是诗人的一段情感经历。有了题中壁上旧诗和静寺夜雨的预告,已现凄清孤寂之状和迁客心态;在冥冥之中的巧合,带有几分神秘色彩,更显命运坎坷和无奈。没有这个长题,读者就无从得知诗中的“此时情”所包含的厚重内涵。

又如七律《仆去杭五年,吴中仍岁大饥疫,故人往往逝去。闻湖上僧舍不复往日繁丽,独净慈本长老学者益盛,作诗寄之》(四十三字),诗曰:“来往三吴一梦间,故人半作冢累然。独依旧社传真法,要与遗民度厄年。赵叟近闻还印绶,竺翁先已返林泉。何时策杖相继去,任性逍遥不学禅。”题中先交代大饥疫和故人相继逝去,悲忧之情已先笼罩,“还印绶”、“返林泉”都是弃官归隐之辞,诗人自己也作“相继去”的思想准备。虽然向净慈本长老学佛的人很多,但诗人只想任性逍遥、逃禅自适了。由此可见诗处处扣住题,而题先已统领着诗,题目的叙写并非多余。

借题阐发议论。诗中议论不如题中叙述方便,诗也不宜承担这种任务,而诗题基本上不受这个限制。如评徐凝瀑布诗:《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诗,称羡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语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絕》(五十二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题中有了对徐凝瀑布诗的评价和对作伪者的批评,诗中就能描写瀑布形象及对比李白瀑布诗与徐凝诗的悬殊。如果没有这长题,二十八字岂能如此高屋建瓴地激扬贬褒?

除诗歌评论外,还有社会人生的评论。七律《西蜀杨耆,二十二年前见之甚贫,今见之亦贫;所异于昔者,苍颜华发耳。女无美、恶,富者妍;士无贤、不肖,贫者鄙。使其逢时遇合,岂减当世之士哉!顷宿长安驿舍,闻泣者甚怨,问之,乃昔富而今贫者。乃作一诗以赠杨君》(八十四字)诗云:“孤村渐雨逐秋凉,逆旅愁人怨夜长。不寐相看惟枥马,愁吟互答有寒螿。天寒滞穗犹横亩,晚岁空机尚倚墙。劝尔一杯聊复睡,人间贫富海茫茫。”诗题固然有介绍诗之本末的作用,但主要的是为杨耆的人生遭际表达诗人的深刻见解。诗是诗人被贬黄州后所作,“乌台诗案”以后诗人一直遭受排挤迫害,此时心情已如寒蝉,惟借杨耆之贫抒胸中块垒。题中一个深刻的观点是“女无美、恶,富者妍;士无贤、不肖,贫者鄙”,而“昔富而今贫”,又富有沧桑感和戏剧性。因此,如将这种人生感叹全靠这五十六字体现,只不过是一般的“逆旅愁人”情怀和“人间贫富海茫茫”泛泛之言,就缺少应有的力度。而且,题中点明是为杨耆和驿舍泣者而生发,也可避免文网罗织的政治迫害。题的份量大于诗的份量,是诗人诗作散文化的表达需要,也可看作是作者在特殊的环境下的一种文化智慧。

以题代注。苏轼诗喜欢加自注,因为其中有不少游览、赠答、应酬之作,人事、景点、典故等等需要注释清楚。据《十八家诗钞》(曾国藩编纂,1935年世界书局印行)中的苏轼五百四十首七律,就有一百三十七个自注,占总篇数的四分之一。《台头寺送宋希元》八句三注,《次韵孔常父送张天觉河东提刑》八句中有四注。七古加自注亦不少,《荔枝叹》二十四句有四注,都包含了针砭社会的丰富内容;最多的是《游罗浮山示儿子过》,二十四句竟有九注。可见诗人处处为友人和读者着想,同时也反映他强烈的叙事欲望和对散文的叙述依赖。

凡注释牵涉整体内容的,就在题中提前言说。如七律《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称天人李全,字德通。善篆字,用笔奇妙,而字不可识,云天篆也。与余言有所会者。复作一篇,仍用前韵》(五十六字)。诗云:“酒渴思茶漫扣门,那知竹里是仙村。已闻龟策通神语,更看龙蛇落笔痕。色瘁形枯应笑屈,道存目击岂非温。归来独扫空斋卧,犹恐微言入梦魂。”

此题每句都与诗句相应,尤其是“天人”、“善篆字”、“与余言有所会者”,是必须注明的事件。五句用屈原典,六句用《庄子》典。“温”指温伯雪子,孔子久欲见他,见了却不说话,子路感到奇怪,孔子说:“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即后来成语“目击道存”的来源,意为虽未说话,但已与他声气相应,志同道合了。这就是题中“与余言有所会者”,也就是末句中的“微言”。当然,题中不可能每事都注出,应该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深思默会。总之,苏诗的叙事成分较多,不得不靠题目来作详细预告了。

长题与题下之引和序有所区别。引和序的独立性比题要强一些,与诗本体的关系相对要松散些,可看作是诗文相得益彰的自由体制。如作者南迁岭表时写的《临城道中作》就有一篇七十八字的引,而诗只有二十八字,因为诗中内容较多,长题也不堪负载,姑以引来映照。

刘熙载曾指出:“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大抵文善醒,诗善醉,醉中语亦有醒时道不到者。”这是论述文与诗不同的言说功能;但反过来也可说诗不能言者,文能言之。“醒时语”也有“醉中语”所道不到者。苏诗很多篇为什么要用长题,就是文能言之,文有诗难于完成的能力。“善醉”者需要“善醒”者相伴前行。

苏诗长题的叙事抒情作用继承了李、杜的传统,而他超越前人之处是拓展了范围,以微散文的抒写,扩大叙事抒情议论的容量,从而增加诗的艺术优势,把以文为诗的习惯在题中发挥到极致。

微散文跨界入诗题,使苏轼诗的天地有了进一步拓宽,也形成他的诗更具有纵横开阖、才情泛溢的鲜明特色。尽管有些诗也有过度解释的遗憾,但这毕竟敞开了了解苏轼诗的一个个窗口。

猜你喜欢

诗题苏轼诗人
复古与叙记:论韩愈诗歌的制题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题漫议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明诗制题之叙事*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