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分层递进"融入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探索

2017-06-05宣翠仙应武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计算机

宣翠仙 应武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当前深化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立足专业行业背景,从创新创业理论、创新创业实践两条线出发,按照基础课程导入、项目课程模拟实踐、工作室跟班实践、毕业环节独立实践的课程递进式设计,在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分层递进”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分层递进;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7-0120-0c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作为培养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职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应用广泛,如何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性,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立足行业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融入专业教育,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是当前迫切的任务。

1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保证,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主要面临课程内容的安排和专业融入等问题,缺乏系统性设计。

1.1教学实践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多数学校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指导教师以团学线为主,团学线教师一般缺少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难以对创新创业实践进行专业方面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在教学实践指导中,整体缺乏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指导。因而创新创业教师指导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1.2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特色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正式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通常是在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增加部分通用性内容或是在第二课堂中开展,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缺少专业层面的指导、缺少对

于不同专业适用性、差异性的考虑。

1.3教学环境缺乏第一课堂融入

多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讲座、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孵化项目申报等形式为主,活动时间主要在第二课堂。有的学校开设了创设基础课程,但尚无统一科学的教学内容与教材。缺乏面向所有学生的第一课堂中的课程体系与资源的系统设计、课程与创新创业活动互认等机制的制定与实施。第一课堂当前以就业教育为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缺乏。

2多角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分层递进”融入专业课程

从师资队伍团学、专任、兼职融合、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合、教学环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的角度,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中从大一基础课程、大二项目课程、大三毕业教学环节分层递进式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2.1师资队伍团学、专任、兼职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并举

整合团学、专任、兼职教师队伍,共同讨论课程体系的设计,并集中发挥各自优势:团学线教师指导创业基础、心理健康、经济、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校内专业教师指导专业实践,将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引入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邀请业界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成功人士加入兼职教师队伍,在大一《专业导论》中分享创新创业经验和项目,并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改造创新创业项目为教学项目,植入大二专业课程进行项目教学,孵化优秀项目或学生入驻创新工作室。

2.2创新创业项目与专业课程融合。分层递进设计课程体系

面向专业所有学生,根据“入门—模拟一实战”3个层次,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分层递进融入专业课程。大一入门课程中,在《创新基础》中融入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在《专业导论》中融入来自企业创新创业真实案例的经验与过程分享。大二核心课程中,在《视音频制作》、《WEB项目开发》等课程中引入来自创新工作室、或是创新创业竞赛中的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在课程教学中以项目形式开展教学,进行项目模拟实践。大三毕业教学环节中,将学生真实的创新创业内容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将自主创业列入顶岗实习工作岗位选择之一。

2.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推行课赛/创融合与项目孵化制

在课程体系中开设“第二课堂”课程,将学生在第二课堂取得的创新创业活动成果在这门课程中进行内容和学分认定。推行学分与课程互认制,将创新创业成果与相应专业课程进行学分认定,达到一定学分,可互认和转换专业课程的学分,通过实行弹性学分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将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竞赛融合,将课程学习与自主创业融合。通过课程学习,遴选优秀学生进行团队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通过工作室、创业园、创新竞赛等平台推动学生自主创业。

3课程实施与反思

基于上述探索和设计,计算机类专业陆续开展了实践,面向专业所有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分别开发了“课创融合”、“课赛融合”等特色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创新创业项目,并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进行了“学分认定”和“课程置换”,实施弹性学分。通过基于工作室的多导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陆续孵化了视频制作工作室等多个专业创业团队、师生共同承接WEBGIS三维建模等企业横向项目,在省大学生新苗计划项目、全国微创业行动计划项目等获奖多项,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在实践和总结基础上,创新竞赛活动已形成“周赛一月赛一学期赛”的备赛机制,“大一基础岗位兼职、大二创业铺模拟创业,大三自主开公司”的创业孵化氛围。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技术更新快,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及时跟进专业新技术,教师和学生必须不断学习、研究新技术及带来的机遇。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尤其是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尚处理于起步阶段,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