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两句一意”

2017-06-05于溯

古典文学知识 2017年3期
关键词:复句沧浪单句

于溯

普通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依原则说,他们的地位是可以互换的,即使出句换为对句,对句换为出句,意思还是一样。但是,偶有一种对仗,却是一意相承,不能颠倒,这叫做流水对。(王力《汉语诗律学》)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王力《诗词格律》)

和很多现在常用的诗学概念一样,“流水对”很晚才出现,但具体多晚又很难说。检佚名诗格《沙中金》中有“流水句”之目:

流水句。洪觉范《禁脔》云:其法两句叙一事,如人信手斫木,方圆一一中规矩。宜于颔联用之。又名十字对、十四字对。

这符合我们今天说的流水对。又《木天禁語》有“行云流水”体:

行云流水。“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这不符合我们今天说的流水对,因为根据《木天禁语》的上下文,这个所谓“行云流水”是指正常语序的主谓句(区别于“金马朝回门似水”等句式),如此而已。《禁语》中确有流水对,但不称流水,而叫“两句成一句”:

两句成一句。“屡将心上事,相与梦中论。”“萧萧千里马,个个五花文。”

“两句成一句”和惠洪所谓“其法两句叙一事”立意差不多。可以想见,在《木天禁语》的时代还不流行流水句或者流水对的名目,否则又设立一个“行云流水”,太易致人混淆。我们可以猜测流水之名晚于《禁语》,或者就是始出《沙中金》,但有些可惜的是,这二书来历均不明。

许学夷猜测《沙中金》是元人所作,无论是否,和它大致雷同的“流水对观”,在嘉靖、天启间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如谢天瑞《诗法》、王良臣《诗评密谛》、胡震亨《唐音癸签》等。《癸签》直接用了“流水对”这个词:

严羽以刘眘虚“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为十字格,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为十四字格。谓两句只一意也,盖流水对耳。

王力先生对流水对前后有两个定义。早先的那个定义小有漏洞,倒装对诗句来说是很平常的现象,即便流水对,两句也未必不能颠倒——“日夜一孤舟,沧浪千万里”,也讲得通。而像“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样的逆挽法,还是一种专门的技术。而后来的那个定义,就是继承着传统的“两句一意”说来的。

流水对是元明人的说法,十字对、十四对是宋人的措辞,两句一意则是唐人就有的概念。唐王叡《炙毂子诗格》云:

两句一意体。诗云:“如何百年内,不见一人闲。”此二句虽属对,而十字血脉相连。

“两句一意”描述原理,“十/十四字对”描述形式,“血脉相连/流水”描述效果,如果说的是同一种技术,那么取哪个词立目、哪个词为释,似乎只是朝三暮四朝四暮三的问题。但是这三个概念在翻来覆去间内涵时常有些变化,比如杜甫《放船》的“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船回”一句,宋人视之为十字对(《韵语阳秋》),而明人王嗣奭驳之,谓“此联却是流水对。公别有十字句法,如《子规诗》‘渺渺春风见,萧萧夜色凄是也”(《杜诗详注》卷一二引)。

而对《子规》这联,王嗣奭另有分析云:“盖两句作一句也。”(《杜臆》卷七)

也就是说,在王嗣奭看来,两句一意=十字句≠流水对。如果考虑到“两句一意”同时还可以指流而不对的句子、合掌句、意单语复而并不对仗的句子,这简直是诗文评里最让容易让人误读的概念之一。

更麻烦的是,宋人不仅有十字对(或曰十字对句)、十四字对(或曰十四字对句)的概念,还有十字句、十四字句的概念。对即对句,单一个句字指不对仗但处于律诗中二联位置的句子。如惠洪《天厨禁脔》讲“十字对句法”,举例是“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禁脔》。又讲“十字句法”,所举之例是“如何青草里,亦有白头翁”。这个十字句,有点似对非对的意思,惠洪说,此句若改作“可怜苍耳子,解伴白头翁”,就算十字对句了。“十四字对句法”,如“自携瓶去沽村酒,却著衫来作主人”,“却从城里携琴去,谁到山中寄药来”。惠洪好像没找到十四字句的例子,这个三缺一,在严羽那里补上了,举的例子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和“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第二例连似对非对都说不上。至于十字对,严羽的举例是“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十字句则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我们总结一下上面的五言诗句:

如何百年内,不见一人闲。(十字对)

如何青草里,亦有白头翁。(十字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十字对)

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十字对)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十字句)

那么,王嗣奭认为“渺渺春风见,萧萧夜色凄”不是流水对,而是“十字句法”,他的意思是此非工对,故只能称句吗?

王嗣奭的原话是这样的:

峡里之县,县前之楼,楼翼瓦齐,则四壁完好,不漏日光。而两边山木蒙密,终日无人,只啼子规,则春风中但见萧萧夜色凄然,盖白日晦冥,非真夜也。远客多愁,那忍更听此声!而声又故来傍人而低,盖声低则愈惨也。对此光景,谁能不悲!“见”字连下,盖两句作一句也,杜诗多有此法。不然,则“渺渺春风见”不可解矣。(《放船》)

看来王嗣奭的思路不在这一联的对仗问题,而是在“两句作一句也”。换言之,流水对在他看来并不是“两句作一句也”,像“春风中但见萧萧夜色凄然”那样。

最常见的流水对,不过是利用复句由分句构成的特点,制作两个分句。两个分句间或者是时间先后关系(或主要是时间先后关系):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是北人长北望,每嗟南雁更南飞。(此句化用“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

或者是逻辑先后关系(或主要是逻辑先后关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在流水对中,有关联词的相对易作。像“不信伊能抛得汝,却怜我亦过来人”,“亦知画地难为饼,不遇当垆莫鼓琴”,“但恐三人言有虎,不愁一客食无鱼”。凡此之类,借关联词自然而下,构思其实不艰难,效果却很华丽。若想兼有时间和逻辑关系,则可做今昔对比:

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比拆复句稍加难度的是拆兼语句、把字句。不过兼语句、把字句本来就是单复句之间的灰色地带,天然具有单行之气和复合之体两种特质,凑起来甚至可以省却关联词:

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

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

未有一夜梦,不归千里家。(出“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此句又出“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简直像主语从句)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屡将心上事,相与梦中论。

难度最大的,就是把纯单句拆成对联了。像状语这种位置灵活的句子成分,可让它独立到一边:

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

淼淼沧江外,青青春草生。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如何百年內,不见一人闲。

拉长主语,使之独当一面:

忽与朝中旧,同为泽畔吟。

萧萧千里马,个个五花文。

但是如例所见,拆单句,基本对不工。除非玩花招,利用借对:

不知从此去,当见复何如。

何时鹢舟上,远见炉峰迎。

但这就不是单句的问题了。

不过,单句拆成的流水,可谓最纯正的“两句一意”,是诗律强将单句裂为两句。“渺渺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如果真按王嗣奭那样解释,则裂得尤为极端。王嗣奭想说的,也就是这种“类单复句”问题。之所以只能算“类”,一是王嗣奭肯定没有现代的语法概念,二是古诗语法也与现代汉语不同。像“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和它的前身“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从现代汉语语法角度说上句只是句子成分,在诗中可未尝不是完整句子。这种对子,未必能给王嗣奭单句的语感,而必视为非流水对不可。

其实在王嗣奭之前,谢榛对这个问题就颇有敏感。他说:

晚唐人多用虚字。若司空曙“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戴叔伦“此别又万里,少年能几时”,张籍“旅泊今已远,此行殊未归”,马戴“此境可长住,浮生自不能”,此皆一句一意,虽痩而健,虽粗而雅。

谢榛又说:“两句一意则流于议论,乃书生讲章。”举的例子是李建勋“未有一夜梦,不归千里家”和欧阳修“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焉能制夷狄”。谢榛和王嗣奭的两句一意观差不多,谢的一句一意则基本相当于王嗣奭的流水对。他们分类的出发点,终归是“意”而不是语法,所以欧阳修那核心“意”在后半句的递进句,在谢榛看来就与“意”分布更平衡些的因果句、转折句不同。但总体上说,他和王嗣奭的分类法,基本对应着王力定义2的“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和“意义不全”。而在昔叫一句一意,在今却叫意义不全,就是因为今人已经有了语法观念。

从效果上说,流水对“流”的程度跟单复句没什么关系,有关联词的复句比“萧萧千里马,个个五花文”还流。不过从写作难度上,大约是:复句<兼语句把字句<单句。从篇幅浪费度上,可能是:单句>兼语句把字句>复句。

一韵为一句,本来是诗的最初形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对句入诗并且逐渐占据全诗后,句为单位成为常态,韵为单位反而成为变态,到了宁愿合掌也要搞两句的时代,这种变态就显得更变态了:

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

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一句一句走则密而促,两句两句走则舒而缓。作为史上最不惜字的诗人,陶渊明一个实字就能耗掉一句(“馁也已矣夫”),舒缓点也就无所谓了。这也是铁了心玩非主流,跟动无虚散的俗人们叫板。可是律诗篇幅金贵,也这么玩,就不太好了。

梅尧臣能把散句“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改成对句“不知从此去,当见复何如”,端的是好手段,可这丝毫改变不了原句的虚散;“萧萧千里马,个个五花文”竟还不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密实。这就像谢榛批“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那首诗的,“凡五言律,两联若纲目四条,辞不必详,意不必贯。此皆上句生下句之意,八句意相联属,颔联虽曲尽旅况,然两句一意,合则味长,离则味短”。总之,律诗四联,虽不好像无情对一样恩断义绝,也不宜像单句拆成对句那样血脉相连,最好相互有感情,又有各自的私人空间。

流水好,合掌不好。这是对联的一般性常识。但如果流水和合掌合谋呢?

合掌大概有这几种:

左手一只鸡,左手一只鸡。——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鸡。——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但是“刚才左手一只鸡,现在右手一只鸭”——“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是不是合掌呢?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猜你喜欢

复句沧浪单句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沧浪之水
骚体诗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中日目的关系复句在句法层面的对比研究
岁末感怀
二重复句划分例解
参考答案
2015年《时代英语》高二第1期参考答案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4期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