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还需找准“河南坐标”

2017-06-05万晓艳

决策探索 2017年9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教育部

万晓艳

这两天我听郑大、河大这些书记、校长、老师们讲,从他们的言语中,我听出一些他们的教育思想,他们有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体会,我觉得我们下一步办教育,在引导教育理论的转变上,我们要考虑这四件事:

第一,我们不要把教育看得那么功利,要把教育看作一件有境界的事情。

第二,不要把教育仅仅看作是一个技术活,它是有生命的。

第三,教育不是一个短期的活儿,是一个长期的活儿。

第四,教育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考试的活儿,它是一个素质的活儿。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转型期。

從近的来说,“双一流”建设已在公众的期盼和想象中落地。从远的来说,“双一流”建设只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一部分。简而言之,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才是最终目标。

4月15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一行赴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调研,明确了对这两个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支持,也明确了对河南教育事业的支持。

这意味着河南搭上了“双一流”建设的快车。

机遇已到来,挑战与希望同在。面向未来,河南如何精准定位自己的“坐标”,在“双一流”建设的洪流中探索出一条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发展之路,真正地改善教育生态,实现高等教育的质的飞跃,是摆在河南省政府及河南各高校面前的一道课题。

补短板、促均衡,才能上水平

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强调,对河南这个有着1.08亿人口的大省来讲,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尤为紧迫、尤为艰巨。略去重要和艰巨不表,省长眼中的紧迫在于:河南产业层次低、结构重、效益差的问题突出,亟须通过教育事业发展加快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推动转型发展。

换言之,经济发展新常态,已对教育提出了新需求。而就河南教育现状而言,克服教育短板尤为迫切。

“河南只有一所‘211重点院校,没有一所‘985,对于1亿河南人来说,这都是缺憾。”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永扣一语道破了河南高等教育的痛点。

对河南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教育人口有2343万、高等院校129所、在校大学生187万左右、研究生4万左右。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却不是教育强省。

河南省优质高校数量偏少,在“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这三个高水平大学指标对比中,在中部都处于劣势。

多年来,河南只有300多个博士生招生指标。近年来,教育部加大了对河南的支持力度,又增加了300个名额,现在达到了600多个,但仍不及一些大学的一半。以武汉大学为例,2015年该校的博士生招生名额就达1600名之多。

教育资源的劣势,造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与聚集能力不足,由此带来了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能力相对不足,致使河南存在人才资源的短板,因此,必须在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招生制度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高校招生失衡现象非常严重。具体到河南而言,形势就更为严峻。

河南的学生上大学、上好大学难的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16年,河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6%,但仍低于2015年全国的40%的毛录取率。

从教育公平、布局合理、均衡发展、标本兼治的高度来看,在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给予河南高校与学科更多的关注支持,特别是对学术基础、学术声誉较好,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的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予以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对此,教育部作出承诺,会对河南的特殊地理位置、特殊的教育人口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于河南几所重点高校,它的一些区域特色优势,将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倾斜。对河南教育发展中的“补短板,促均衡”方面的事项,将尽可能给予支持。

资金也是河南教育发展的劣势之一。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有必要调动一切资源,坚定不移地提高河南人才的高度和厚度,为河南的可持续发展打牢人力资源的基础。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表示:“中央支持全国100所应用高校实训基地,河南进了5所学校,一个学校支持1亿元资金,我们马上支持。”河南更是不遗余力,计划出资31亿元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而这一切都源于对人才的渴求、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自我发展和借外发展相结合

抓好“双一流”大学建设,是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提供科技、人才、文化等各方面支撑的很重要的途径。

如果在河南能够涌现出一批一流学科、一流高校,对于提升河南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河南省目前已经具备了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相当基础。

“郑州大学已有四个学科进入了全球百强,即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院和工程科学。”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宏亮说。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他认为,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以及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这几年,郑州大学积极融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郑州大学108个本科专业中的90多个专业都能与河南五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直接对接;机械工程、电气化等专业与河南十大支柱产业紧密相连;郑州大学的8个附属医院,仅2016年门诊接诊量就达到一千万人次,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问题。

在争创“双一流”高校中,河南大学优势也很明显。河南大学有河南省高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有5个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人文社科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河南大学也进行创新,与美国迈阿密大学联合办学,成立了迈阿密学院,和中国社科院合办了菁英实验班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学科领域里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都有了自己的特色,核心竞争力正在形成,学科的排头兵正在成长。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十二五”以来,河南教育发展进入了“黄金期”。未来,河南仍需以始于足下的努力,久久为功,建好家门口的高水平大学。

在发挥本身优势的基础上,坚持本地自我培养和外地引进相结合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快通道之一。吸收一流人才,引进学科发展最前沿的领军人物作为团队成员是高校打造一流学科、优势学科的必要途径。

发展看全域,质量看服务

公平看均衡,改革看体系

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应用型高校建设有声有色,职业教育形成独特模式,义务教育标准化取得长足进步。

总结起来,从河南的做法和经验看“双一流”建设,有以下几点启示:

——发展看全域。

教育发展拿什么来看?就看是不是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河南在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方面的成绩是骄人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3.18%,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是世界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8.8%,这又是什么水平呢?是高等教育基本普及的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努力。

——质量看服务。

“十二五”以来,河南教育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质量看服务。服务看什么?一看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二看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水平。只有致力于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优势,挖掘出自身潜力,才能体现出教育价值。

——公平看均衡。

怎样保护教育公平,要看均衡发展。河南作为教育大省、人口大省,均衡发展、均衡配置,是保证教育公平的最重要方面。

河南围绕标准化做了大量文章,将四个方面的资源,用一个机制统一起来,对薄弱学校改造,补短板,办优质公平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优质公平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素质教育。河南教育今后仍需秉承这一方向。

——改革看体系。

衡量教育改革不像经济改革那样看经济指标、看效果,而是看什么?看体系。

教育改革和其他改革不一样,教育改革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制度创新,要有利于教育现代化、有利于教育持续协调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综合有效配置,要能够把各个学段有机衔接起来,建设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中央和地方合力,促教育生态改变

实现河南的教育发展诉求,改变教育生态,教育部的支持必不可少。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教育部将继续坚持与河南省的省部会商模式、持续深化省部合作,凡是教育部事权范围内,属于政策调节方面的事项,教育部在保持同类省份大体均衡的前提下,对河南省给予倾斜。特别是对属于河南教育发展中的特殊事项,给予特事特办。”

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李军表示:“今年给河南省安排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是15199人,增幅达到6.2%,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硕士招生计划是14554人,比2016年增加了813,增幅是5.9%,比全国同期水平高出2.9个百分点。本科生计划近期准备向教育部党组汇报,虽然国务院要求我们基本稳定本专科招生计划,但教育部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一定继续加大对河南支持力度。”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表示:“支持中国科学院、河南省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商讨在郑州建设高水平大学,同时从教育部来说我们愿意选派几位中外合作办学的专家和河南一起工作,我们齐步走好,少走弯路,争取后面审批的时候顺利一点。”

“此外,教育部考虑将河南作为中外合作办学试点,与河南共同努力。”

…………

为对接“双一流”建设,河南省紧跟推动高等教育的脚步,做出了一系列部署。

2016年7月23日,河南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透露,河南省已启动高校分类发展计划,其中,重点建设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7~10所特色骨干大学、10所左右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20所左右品牌示范高等职业院校。

2016年12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出台了《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河南省未来10年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规划。

根据《方案》,河南省将加大力度、持续投入,建成一批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和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的特色学科。其中,优势学科以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为目标;特色学科以在关键应用领域取得突破、学科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前列为目标,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方案》明确:到2024年,全省5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内前列,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进入前1%,或在权威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十名或前5%。

究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方案还明确了时间节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时间为2015年—2019年,计划立项建设10个左右优势学科和20个左右特色学科。二期建设时间为2020年—2024年,一期验收合格纳入二期继续支持。而在投入资金方面,2015年—2017年安排10亿元,2018年—2024年每年安排3亿元,总计31亿元。

行稳致远,还需找准“河南坐标”

“如果只有几所一流大学,那是平地上插几根旗杆,是插不高的。要推動中国高等教育从‘平原变成‘高原,让‘旗杆变成‘高峰;从长远来讲,这是重要的战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说。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仅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不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一国教育是如此,一省教育更是如此。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需要做强各类高等教育,要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而且要看到,“双一流”建设不是商品市场,不能期待今天投资,明天就见效。“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用长远眼光来看待。

另外,高等教育既要培养杰出人才、业界精英、政界领袖,又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普通人的学习需求。

目前,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宏大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不足,高校之间的同质性高,高等教育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能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如何避免“千校一面”?发挥自身特色是王道。

这就要求各类高校准确定位。要提高认识,发挥出自身作用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而不能简单地说“只有世界一流大学才是好学校”。

就河南省而言,要想在此次教育变革中行稳致远,还需找准“河南坐标”。“双一流”建设的初始阶段的成效看投入、看人才,但如果想要胜出,最终还要看战略眼光、发展策略。这就要求各地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统筹推动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探索出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教育部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