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建议
——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

2017-06-05刘世雄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社工人才

方 舒 刘世雄

(中央财经大学 社会与心理学院, 北京 100081)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建议
——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

方 舒 刘世雄

(中央财经大学 社会与心理学院, 北京 100081)

高校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阵地。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要求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转变,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和发展。实践中,高校社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必须把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课外实践与课程讲授、集中培养与个别辅导等有效融合,才能开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

社会工作; 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转型背景

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得到较好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责任与挑战,需要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就要求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第一,在宏观社会背景下,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应对和解决,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进行转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加快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社会失调和突出的社会矛盾”[1],亟须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提出,要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扩大社会治理主体的类别,引进更多新的社会治理方法,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社会工作作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专业和职业,是新时期中国进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和途径;未来发挥社会治理多方参与的作用,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方法参与社会建设事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二,特殊群体需要专业化的服务人员以满足其基本的福利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福利的不可逆提升,社会对于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相关的服务和一般的福利服务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党和政府意识到社会工作的价值,对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党和政府对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社会工作的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实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培育一大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第三,在社会工作行业层面,社会组织面临的发展困境和社会服务要求的高标准化都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进行改革。社会工作近些年来获得快速发展,尤其是政府购买服务逐渐铺开之后,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增长,社会服务覆盖的领域和范围也越来越广。但实际上很多社会组织在成立之后都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甚至许多社会组织逐渐沦为空壳或面临着解散的困境;另一方面社会服务覆盖到更多的领域和更大的范围,但是往往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够,服务质量亟须提升。进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在全社会培养出一支数量庞大、素质较高、实务功底扎实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进入社会工作行业,是解决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困境的必要途径。大量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进入社会组织,改进社会组织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为组织申请更多服务项目,为组织争取项目资金和用于组织发展的资金,推动组织的发展,突破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困境。

第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其主要职能。”[2]就培养人才而言,高校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作用有三个方面:其一,高校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教学资源和服务。其二,高校培养大批社会工作专业科研人才,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其三,高校动员参与社会服务,有助于促进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教育是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力量,高校则是发展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阵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早就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并且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3]。

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概念界定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界定,都认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伦理、具备并熟练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优秀从业者。2011年11月8日,中央18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社会工作人才有相关的说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婚姻家庭、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4]这里所说的专门人员即社会工作者。而社会工作的开展和社会服务的提供均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托,因此,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尤为重要。

王思斌教授根据我国社会工作的具体情况和国际经验,对社会工作者进行了界定:“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5]87专业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他们具有利他主义的价值、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助人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从业人员,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应当是其中认同并坚持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掌握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能熟练灵活地使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的社会工作领域的从业者。要想培育一大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需要对社会工作领域的人员进行诸如价值伦理、专业知识、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尤其是在学校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精英式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

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工作中,经过实践和经验总结,会形成一套关于如何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6]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由西方传入的专业,随之传入的社会工作人才教育与培养模式也多适用于西方国家,如何培养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要结合中国实际社会情况,形成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周林波则指出:“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结合西方先进的培养理念,学校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而达到政府、社工、受助者的三方互动,以实现受助者的福祉和社会的全面和谐状态。”[7]

(三)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

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的有机结合。中国社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蓬奇强调:“要设计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社工机构+综合培育。”[8]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前者说明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来的是什么的问题,后者说明人才培养的主体、内容和培养方式,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中谁来进行培养、培养什么内容和如何进行培养的问题。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结合高校自身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资源与外部社会资源支持状况来确定培养规格和教学服务,努力形成“高等院校+社工机构+其他培养主体”的全方位的培养主体群、形成“基本素质+理论知识+实务技能”的多核心的培养内容、形成“理论教学+实习实践+其他相关教学实践活动”的多种形式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方式。本文认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应包含人才定位、管理服务、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和辅助学习五个方面。下面将以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教学为例,从人才定位、管理服务、课堂教学、实习实践、辅助学习五个方面进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分析。

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模式分析

(一)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调剂组合社工班,专业地位边缘化

在对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11级~2014级的70份调查问卷中,社工学生填报志愿时没有填报社会工作专业的比例达到62.9%,而没有听说过社会工作专业的比例高达92.9%。在对本校社工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中,许多学生反映“得到录取通知书前根本没有听过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之前只是在学校招生简章中看到过这个专业,填报志愿时根本没填,是被调剂到社工专业的”。大部分社工专业的学生对社工专业的不了解和对热门专业的追求,学校大环境也对社工专业发展不够重视,导致了社工专业在中财越来越趋于边缘化的状态。

目前虽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社会工作处于高校专业教育边缘状态的情况没有太大的改善。除社会工作发展较早且学校对社工教育重视程度较高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中华女子学院等几所高校外,社会工作专业在其他各个高校的地位都不高。社会工作专业边缘化的境况又进一步导致学生对于社工专业的“冷落”,专业调剂和专业认同感问题更为严重。

2. 理论化教育为主,实践式教育为辅

目前,我国主要是依托高校教育培养社工人才,自上而下,并以理论教育为先,进行学院化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导致了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大多数高等院校在理论教学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但在实践教学这一方面却做得不尽如人意。然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升知识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2]。

就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而言,理论教育包括基础公共课、专业课、专业指导课和相关专业书籍读书会活动等。此外,在实践教学方面,社工专业学生需要参加课程实践活动,深入机构了解社工,实践所学;每届学生需进行不少于600小时的专业实习,具体的实习时间根据培养方案的修改而有所改变。在具体的机构实习中,专业实习的时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不得不缩短至为期一个月即30天工作日的时长。然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机构必须培养出更具创新和自主能力的应用型社工专业人才。

3. 就业方向偏离化,实习机制待健全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偏离专业定位,因此,专业对口就业的学生屈指可数。此外,学校和学院部分领导以及部分学生对于企业社会工作存在误解,认为企业社会工作是进入企业开展工作,未能将社会工作与企业的一般工作进行明确区分,因此在就业时希望进入企业工作。然而实际上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针对企业以及企业职工开展社会工作,其本质与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是一样的,只是服务对象不同。

另外,目前学生的实习资源较为匮乏,实习的专业性不强,实习督导制度仍待完善,整个实习机制尚待完善。受高校社工专业办学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单位和实践基地较少;另外,受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现状的影响,学生实习所在的社工机构成立时间短,社会工作者工作经验不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或无所事事,或事情太多无从下手,难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

(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分析

1.人才定位

人才培养首要的任务是确定人才定位,只有根据不同的人才定位,选择不同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才能成功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本科生培养方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工作管理与实务人才,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社会福利管理、社会政策倡导等工作的专业人才。中央财经大学结合财经院校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以企业社会工作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助于社工本科生培养的成功,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社工人才。

面对培养专业社工人才的任务,中财社会发展学院提出专业社工人才其必须满足的条件如下:一是牢记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观,拥有稳定的社会工作观念;二是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技巧,具有客观看待社会现象的能力与立场;三是拥有丰富的通识知识储备,富于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技巧,拥有不怕苦不怕累脚踏实地做实务的优秀品质。

2.管理服务

在管理服务方面,主要表现为三个主要的管理服务制度:辅导员制度、班主任制度以及本科生导师制度。由于辅导员需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所以他们在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举足轻重,辅导员能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大的影响。如图1所示,40.6%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关心学生成绩,找成绩差的谈心,督促同学认真学习;47.8%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让同学可以安心学习专业知识;有7.2%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给人压力,学生害怕辅导员;还有4.3%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帮助不大。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辅导员能够对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这是建立在辅导员能够有效完成其工作的前提下。

图1 中财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对辅导员制度态度

据调查发现,50%的学生认为班主任认真负责,关心学生学习与生活,12.9%的学生认为,班主任督促学生学习,能有效提高成绩,而34.3%的学生则认为,班主任不管不问,没有必要。大部分学生认为班主任对其专业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班主任的设立没有必要。这其中存在比较复杂的因素,由于大学教师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以外,还有大量的课题项目需要进行研究,关注点不可能完全在学生,所以导致了这一情况的出现。

据调查发现,53%的学生认为导师制下,导师和学生互相交流,能促进专业学习;15.9%的学生认为,导师制下导师带着学生做课题,能加强专业素养和能力;23.2%的学生认为,导师将门下学生聚拢,能促进同学间交流与沟通;7.2%的学生则认为,导师并不与学生联系,导师制没有意义。

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会跟随导师进行课题项目的研究,接触关于社会工作各方面的研究,提高自身的理论研究能力。同时,导师会带领学生外出进行实地调研以及参与社工机构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实务实践能力,培养既懂理论也懂实务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

3.课堂教学

课堂基本上是学生首次接受社会工作系统培养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介绍社会工作的概念理论框架以及价值观,是学生在接触社会工作实务之前一个必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会逐渐形成自身关于社会工作的理解,培养自身对社会工作的认同,了解社会工作各种理论。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7.1%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认真负责,讲解仔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15.7%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专业知识过硬;10%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教学风趣幽默,学生喜欢;2.9%的学生则认为,授课老师古板严肃,学生不喜欢上他的课;10%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讲课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有2.9%的学生则认为,授课老师专业背景不够硬。总的来说,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授课教师总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主要是因为教师资源缺乏的情况,非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老师难以充分消化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课堂教学的质量自然也没有那么好。另一方面来说,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教师也息息相关,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否能很好地给学生传授知识,会对课堂教学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我校社会工作专业还开设了专业指导课,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与了解,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从而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专业指导课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专业指导课用处不大。据调查研究发现,40%的学生认为专业指导课可以了解如何学习专业知识,帮助专业课的学习;18.6%的学生认为专业指导课可以了解专业应用领域和就业前景,增强专业兴趣;37.1%的学生认为专业指导课并没有实质内容,可上可不上;同时,1.4%的学生认为专业指导课使人对专业失望透顶,让人备受打击;2.9%的学生认为专业指导课完全是浪费时间,坚决不上。

图2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对专业指导课态度(%)

如图2所示,虽然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占一半以上,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专业指导课没有实质内容。而专业指导课本应该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倘若出现反效果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当完善专业指导课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4.实习实践

据调查发现,48.6%的学生认为,课程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专业课;15.7%的学生认为,课程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专业价值;30%的学生认为,课程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在教室里了解不到的东西,开拓眼界;2.9%的学生认为,课程实践活动纯粹只是好玩;还有2.9%的学生认为课程实践活动没有必要。

实务性与操作性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属性,这使得专业的操作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专业实践是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严谨的专业实践检验,学生才能对社会工作有真正的体会与了解,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方式主要有三种:课程活动实践、假期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课程实践活动主要是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比如在校内开展小组工作或者到社区参与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知识活学活用。

假期社会实践是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选题调研,据调查显示,37.1%的学生认为,假期社会实践能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检验专业知识的正确性和实用性;31.4%的学生认为,假期社会实践是对专业技巧的练习,使自己对专业技巧把握更熟练;11.4%的学生认为,假期社会实践是在外出游玩中学习的过程;4.3%的学生认为,假期社会实践纯粹是一个外出游玩的机会;15.7%的学生认为,假期社会实践是学习负担,没有必要。从调查来看,假期社会实践对专业学习的影响以积极的方面为主,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假期实践占用了其假期的时间,认为假期社会实践用处不大。

如图3所示,据调查发现,37.1%的学生认为,专业实习是对专业课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检验。34.3%的学生认为,专业实习是对专业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理解。18.6%的学生认为,专业实习是为了获得工作经验。1.4%的学生认为,专业实习是为了找工作容易些。只有8.6%的学生认为,专业实习没有必要。

图3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对毕业实习的态度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三需要进行毕业实习,学生会被分派到不同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工作,这是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基层,亲身去接触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一次机会,在工作中获取经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极其重要的一环。而学生对于毕业实习也具有比较高的积极性。所以说,毕业实习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更好地保证学生实习的质量与效果,如何通过更好的统筹安排使专业实习的效果最大化。

5.辅助学习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会在课余时间带领社工学生开展读书会活动,拓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知识范围,其中内容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社会工作理论等各方面的知识,通过读书会能够提高专业学生的整体知识素养。据调查显示,46.4%的学生认为通过读书会可以拓宽专业视野,更好地了解专业的发展;11.6%的学生认为,通过读书会可以更好地了解专业理论,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8.7%的学生认为通过读书会可以了解更多的大师、前辈和他们的生平事迹;21.7%的学生则认为读书会是浪费时间,不如读自己喜欢的书;还有8.7%的学生觉得读书会是一种负担。大部分学生认为,读书会能促进自己知识的提高,帮助自己理解专业理论。

此外,本专业学生所参加的一系列课题的研究,同样有助于其专业知识的提高,51.4%的学生认为,通过在课题研究中运用所学知识,检验专业知识的正确性和实用性;31.4%的学生认为,参加各类课题研究是对专业技巧的练习和巩固;11.4%的学生认为,在课题研究中可以结识朋友;4.3%的学生认为,课题研究是对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浪费,没有必要。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身对理论的理解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也能够训练自己运用理论的熟练程度,从而有利于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四、提升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找准社工人才定位,形成本土化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同西方社会工作发展进程中表现出的‘专业实践先于专业教育’和‘民间专业组织实践先于政府介入’的发展路径不同,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明显超前于本土的专业实践。”[9]76然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因此,要提升社工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找准社工人才的目标定位,到底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实务型人才,是培养全能型人才还是专业型人才,需要作出明确的规定与说明,并且根据目标定位形成本土化的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高校在进行研究与教学中,应当结合社会实际情况,针对社会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要求,在人才定位、管理服务、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和辅助学习等方面完善本土化的适合社会需求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专业化社工人才。

(二)调整课程数量和结构,合理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重

合理的课程安排不仅可以起到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的作用,还能节约教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通过合理安排课程数量和结构,避免和剔除重复课程,适当拓宽课程广度和深度,确保足够的实践课程和专业实习时间,可以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更加合理而有成效。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改革,使其更加合理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基础课程安排上逐步深入,剔除重复冗杂的课程设置,安排除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外的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与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相关课程的学习,适当增加和合理安排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等实践教学,有效改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提高社工教师专业教学与研究能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好、专业化水平高、教研能力强、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专业的关键。”[10]社工专业的教师也要加强与其他各大高校、优秀社工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分享与学习教学经验与方法,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在合作中促进彼此发展。社工专业的教师应积极研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参与社工实务以获得丰富的社工经验,提高专业教研能力,培养更为优秀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除了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外,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还应考虑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特点,即社会工作是应用型科学,教育和研究都应当重视其应用型特征。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提高教学与研究能力、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同时,还应当具备丰富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和操作技巧。

(四)加强社工价值与伦理观念的建设,促进专业和职业认同

社会工作在各高校处于边缘化地位的特点,使得社工价值伦理的建设过程不免受到高校主流热门专业的影响,学生们对社工专业的认同感较低,对社工职业的认同感则仅停留在“社工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但工资待遇低”的认识层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们循循善诱,学生开始了解并逐渐理解社会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对社工专业和社工职业的认同感有所提高,社会工作所强调的助人自助、利他主义、案主自决、保密等价值与伦理不仅铭记于心,更会成为一种习惯自然地付诸行动。只有当学生了解并认同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和意义,才能认同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和职业,并认真学习和积极实践,从而具有成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愿望。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社会工作交流和实践平台

社会工作的发展不能在本校内闭门造车,应当和外界积极沟通交流,汲取各家之长,逐渐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除了本校课堂教学以外,还应当与其他社会工作发展较好的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如何培养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比如,进行访学和作为交换生去其他学校学习,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后,每一届都会有学生去香港、台湾等社会工作发展较好的地方进行交流学习,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日常课程中,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内,可以前往社工机构实地参观学习,同时在专业实习中也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实习指导,从而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社会热点问题教学,缓解人才培养周期性和社会需要即时性的冲突

社会工作是为了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问题从出现到被解决的时间越长,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就越大,因此,“对于社会工作的要求是提前预防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及时解决已有的社会问题。然而,社会问题从产生到被解决必然有一个时间过程,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就要求社会工作尽量缩短这一时间”[11]179。在社会工作教学中,选用教材与案例要求与时俱进、贴近现实,利用当下最新社会热点现象进行教学,这样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才能较为有效地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以往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而不注重贴近现实,这样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所能解决的大多是以往出现过的问题,而对于未出现的问题往往手足无措。可见,通过当下社会热点问题教学,启发学生思考,探讨解决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要将这些训练放到课程教学中,才能减小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社会需要的即时性的冲突。

五、结语

高校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阵地,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得到较好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责任与挑战,需要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就要求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转型发展。要提升社工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找准社工人才的目标定位,到底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实务型人才,是培养全能型人才还是专业型人才,需要作出明确的规定与说明,并且根据目标定位形成本土化的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1] 闻英.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9-84.

[2] 周绍斌.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4] 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DB/OL].民政部门户网,2011-11-08.

[5]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D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A08/s7056/19980410—16265.htm.

[7] 周林波.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社会工作,2009(12):42-44.

[8] 赵蓬奇.本土化社工培养需改进教育模式[J].社会与公益,2014(10):18.

[9] 周建林,刘继同. 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百年回顾与21世纪行动议程 [M]// 曾家达,王思斌,殷妙仲. 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 许原植,王卫平,王国祥,谭卫华.我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2):55-59.

[1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编辑:杨桂芳

2016-12-24

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度教学方法研究项目“中央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和“中央财经大学本科专业提升计划”资助项目

方 舒(1984—),男,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工作。 刘世雄(1996—),男,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社工人才
人才云
青春社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