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文彬偏爱王 石谷
——兼谈王石谷《水竹幽居图》的画理画法

2017-06-05谢晓婷

中国书画 2017年2期
关键词:幽居画竹南田

◇ 谢晓婷

顾文彬偏爱王 石谷
——兼谈王石谷《水竹幽居图》的画理画法

◇ 谢晓婷

苏州顾氏过云楼旧藏《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家墨竹》卷(元《七君子图》卷)和王翚《水竹幽居图》卷两幅珍贵书画于苏州博物馆建馆50周年(2010)之际正式被我馆收藏,实乃苏州文物史上的一段佳话。王翚(1632—1717),江苏常熟人,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幼年嗜画山水,运笔构思,迥出时流。王鉴见其画甚惊异,收为弟子,亲自指授,又引谒王时敏。时敏挈之游江南北,尽得观摩收藏家秘本,画大进,后遂为一代大家。论者称其能以南宗笔墨写北宗丘壑,冶各家技法为一炉。曾奉圣祖诏主绘《南巡图》。身后所画益为世所重,当时有“画圣”之称。从学弟子颇多,称“虞山派”。世称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四王”。

在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的收藏中,王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从《过云楼书画记》及《过云楼日记》中可见一斑。顾文彬曾多次在日记里提及王翚画作的收藏情况〔1〕,现摘录如下:

同治九年二月十二日,午刻,请如冠九、彭芍亭、盛旭人,出所藏四王卷册,与馆九观。

同治九年闰十月初二日,以十二金得石谷临米轴卷于隶谷斋。

同治十年六月十九日,惟南田《十万图》册乃真迹至佳者,与我家藏石谷《十万图》,结构题词皆同,是对临本,两美相合,大是奇缘,以百元得之。

同治十年六月廿五日,得郑朗亭回信,其寄来书画照码六折乃肯售,择其精者八种:……石谷仿董轴二十二元……

同治十二年六月廿六日,蔡渌卿托人携示石谷大堂轴,纸白板新,《仿北苑〈万壑松风〉》,本身双题,气魄雄伟,盖杰作也。闻以八十金得之,有此等售主,颇觉碍手。

同治十二年六月廿七日,陆先生携示石谷《临北苑〈万壑松风〉》大堂轴,上有双题,极出色,惜已为蔡渌卿以八十金购去。

同治十二年九月初八日,阅三儿携来近夕所得米元章小楷《千文》、苏东坡《祭黄几道文》、俞紫芝《兰亭》、王石谷山水册、王雅宜书画袖卷。

同治十三年九月廿一日,骏叔至蔡渌卿观其所藏,购得王石谷《临北苑〈松风〉》大轴。

光绪元年五月初二,此行购得……王石谷两轴……四百余元。

光绪元年十月廿五日,汪琴霞携示王石谷山水四段卷,有恽南田、史远公、周而衍题,……皆佳。

光绪元年十月三十日,以六十元得石谷卷,分四段山水,四十二岁作,有恽题。

光绪三年三月十八日,香严、清卿同作主人,在网师园招饮。……余以石谷《秋山图》卷、石涛书画卷嘱清卿篆书观款。

光绪六年三月十一日,有盛寅谷与程小庐顾访,持示石谷山水轴(有朱竹垞、王麓台两题)恽南田荷花轴,索价两百元,余还八十元,相悬殊甚,只得任其携去,然颇惜之。

《过云楼书画记》著录的王翚画作在其整个明清画类收藏序列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沈周和文徵明〔2〕,为13件,其中卷5,轴5,册3。馆藏《水竹幽居图》卷即为顾文彬的一件重要藏品,曾被顾氏赞谓“寥天仙籁”。

王翚《水竹幽居图》卷引首为手绘百花笺,纸亦古旧。画面以平远法展开江南柳塘小景,湖面静阔,岸边茅屋、小桥,远处山岭隐现,溪水迂回,绕坡入湖。前景坡岸上高柳成行,随风轻拂,后坡上修竹一字排开,与柳枝相与掩映,透过竹林溯溪而望,可以目送平坡直到无垠,给人留下无限遐思。整幅画面墨笔淡描,端雅洗练,饶有韵味。过云楼主顾文彬(1811—1889)在《过云楼书画记》中对此画有着这样一段描述:“水墨写,缘坡修竹成林,中有茅屋三椽,环以短篱,所谓水竹幽居也。门前白水,侧近桥梁,有钓者持竿而过;迤西侧高柳两行,新稊间之,绿丝散风,碧阴满地,与波光筠翠相无尽。”〔3〕

[清]王翚 《水竹幽居图》题跋

[清]王翚 水竹幽居图34cm×170cm 纸本墨笔 苏州博物馆藏钤印:王翚之印(白) 正叔(白) 寿平(朱) 吴平斋审定真迹(白) 江上笪氏图书印(朱)

画竹的起源很早,起先“竹”只是作为配景出现在绘画中,唐代开始“竹”成为独立题材,但以勾勒填色为主。到了宋代画竹从勾勒法向墨笔法转变,技法也日趋成熟,涌现出苏轼、文同等一批画竹名家,他们在笔墨、构图和意境等技巧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宋人笔下的墨竹,法度严谨,形神兼备,他们常以竹子的各种姿态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种独特的风格开创了宋代画竹的新风,也影响了历代诸多的画竹名家,元《七君子图》首幅“渭川之竹”作者赵天裕和王翚同样受到宋代画风影响。壬子(1672)年,石谷正值不惑之年,恰是他刻力法古之时。细看图中修竹,与“渭川之竹”相较,采用的应都是南宋画竹的成就。但是两幅画的不同还是一目了然,王翚画的枝叶已多了些书法的意味,更趋图式化、定型化,不像赵天裕那样更多地把写生的技巧和临摹的功力融合为一,枝叶也画得参差洊密〔4〕。赵天裕的“渭川之竹”,笔墨清晰,意境深远,虽落款未署年,但从其绘画风格考量,可推测为活动在宋末元初的一位画家。王翚的《水竹幽居图》卷,以宋人笔意绘制出一幅江南水乡美景。这一时期的王翚经常临摹历代名作,掌握了各家所长,并加以发挥。两件作品在绘画风格上有着传承,在构图和技法上有着创新。王翚在画中自题:

壬子八月,余过毗陵,江上笪先生亦至,同客杨先生竹深斋。抵掌十日夜,明窗净几,伸纸抽毫,谈讨古今,商论丘壑。有正叔恽子,时来参语,讥弹得失。凡所谓三品六法,颇能析入渊微,与先生齐契密证,倾倒极欢,恨相知晚也。此卷用宋人意画水竹幽居,先生见而悦之,因取奉赠,且共订他时结尘外之游,聊以此为先谈。先生其许我乎?

由此可知,此幅佳作应是一次文人雅集的成果。文人雅集何时始,已不可考。东晋王羲之曾与二十余位文人聚会,这便是书法史上有名的“兰亭之会”,也因此留下了王羲之那篇著名的《兰亭序》。六朝时还有“竟陵八友”,同时也诞生了最有名的一部文选—《昭明文选》。到了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在文人雅集中写就的,而且初出茅庐、当仁不让。还有些雅集比如宋代王诜、李公麟、苏轼、米芾的“西园雅集”,明代画家谢环等人的“杏园雅集”等。艺术家们借雅集之机,谈诗论画,交流经验,增进了解,更有人即兴挥毫,共同创作。壬子年的这次聚会,已知的风流雅士有王翚、笪重光(1623—1692)、恽寿平(1633—1690)、杨兆鲁(1618—1676)等。据杨兆鲁《自叙年谱》载:“(壬子)七月,虞山王子石谷来,先下榻于遂初堂。八月望后,润江笪同年在辛来,下榻于近园之安乐窝,与石谷盘桓两月。石谷画《雪山图》《云泉春晓图》二大帧,又写《江山览胜》《重峦叠翠》两长卷,临唐宋元册二十二叶。在辛书围屏八幅《近园记》,题画卷数十种。”〔5〕是年,已知天命的江上先生正主持风雅,石谷和南田均在不惑之年。三人修禊于近园主人杨兆鲁府邸,“谈讨古今,商论丘壑”。宋人佳作必定已深入王翚肺腑,那一时之快意情景正如阮元(1764—1849)在其后题跋中所述“名流相遇,浃髓快心”。这次雅集还有一个“他时结尘外之游”的约定,于是十五年后的一天,三人重聚,王翚作《毗陵秋兴》卷,笪、恽唱和,又回到当年的快意时光。

阮元曾负责编修《石渠宝笈续编》,在内府诸多名画中,也曾阅览过石谷与南田合作之佳构,因“末属二款并无题句”,遂“深以为憾”,今见《水竹幽居图》卷二人题跋、诗句俱在,不禁欢喜,也和一首〔6〕:

秋雨秋烟澹一湖,湖边柳色接平芜。

余家万柳塘前树,仿佛当年入画图。

清溪环绕野人家,修竹成丛瘦柳斜。

山外澹烟笼一抹,幽居端合静无哗。

可见,《水竹幽居图》卷令人阅后欣喜的不只是因为这是一次文人雅集之后的快意之作,也不只是因为这是王翚全力“用宋人意,画水竹幽居”的即兴佳作,更在于南田那七首绝句。石谷与南田的交往有据可查应在石谷25岁,二人在毗陵唐氏(唐宇昭,1602—1672)半园书斋斟茗快谈,并仿柯九思《树石》,石谷补竹坡。此后,二人常常相聚,交往甚密,并在之后的三十年里一直保持着这种友好关系。王翚自画起家,称不上文采斐然,但有了“毗陵六逸”之一的南田,此卷即成为诗、书、画合一的佳作。与一生一帆风顺的石谷相较,南田的命运似乎更增添了一丝凄苦。从孙恽鹤生《南田先生家传》云:“翁生而敏慧,眉目秀朗。父逊庵授之书,上口即能解义,八岁咏莲花成句,惊其塾师。……翁方十余龄随父崎岖闽岭,流落相失。……翁之淡静高逸,盖本家学为多。”〔7〕出身书香门第的南田只因父辈的政治活动而遭牵连,早年颠沛流离,并为他人收养。这一段经历在南田的记忆里应该是深刻的,虽然之后他与其父得以团聚,回归故里,但他诗文中的哀愁依然可见。画中题跋:

看泉身似未离山,柳路斜通竹涧潭。一片微茫寒翠合,此中风月异人间。吹笙天畔起秋烟,晓隐乌皮思渺然。何必桃花方易世,碧云高卧已忘年。柳外丛篁声细细,竹间杨叶影丝丝。瑶风不散神灵雨,如在清都宴坐时。柴门临涧板桥西,千尺琅玕翠欲迷。我自草堂无怨鹤,不须珠树借鸾栖。渔浦如闻水鸟呼,石淙风雨坐披图。当时广乐玄池会,飘渺冷风胜此无。萧寥残叶乡音寒,汀溪上空烟不断。青尽溪烟入诗卷,秋声长向画中听。竹阁熏香过夜分,□吟秋雨隔窗闻。应知御史霜豪健,更翦溪籘破白云。

七首绝句中,除了描绘画卷之境外,更以笙簧之声、丛篁之声、水鸟之声、秋雨之声及桃花之色、碧云之色、琅玕之色、残叶之色等进一步丰富了画卷的意境,给人以美感。虽是一幅水墨,却平添出如许声音、如许颜色,观者在欣赏之余似有余音绕梁之感,又平添出千幅万幅画面的想象。难怪乎时人赞南田诗曰:“吾爱南田客,吐词比瑚琏。文选理精熟,谪仙分气炎。托讽多微辞,洁身竟无染。可惜盛名下,诗为丹青掩。”〔8〕七首绝句除两首在南田《瓯香馆集》中能寻觅外,其余五首皆只在画中所见,可据此补缺,因此又为此卷画作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近两个世纪后,顾文彬手持此卷,爱之甚切,认为“石谷写图,格韵绝高,檀栾婵娟,玉润碧鲜。想见非不食,实非鹓雏不扰其间也”〔9〕。怡园主人顾文彬与状元潘世恩之子,无心仕途、生性散淡的潘曾玮(1818—1886)会文谈讌之时,曾以此卷相示,“季玉亦出石谷仿天游、云西二段卷相抗,观卷中江上跋语,知为同时所作”〔10〕。这是文人间的又一段佳话。此幅画作在咸丰乙卯(1855)年的一个夏天曾被后任苏州知府的吴云(1811—1883)所见,吴云精于鉴赏,金石古玩无所不涉及,对书画倍加爱惜,观后情不自禁地在画卷后按南田原韵题诗数首。那时的吴云初涉政坛,意气风发。庚申(1860)之变后,《水竹幽居图》卷又一次回到时任苏州知府,听枫园主吴云的案头,当时旧稿诗文“无片楮存”的吴云再次展开此卷,看到自己十三年前的诗文,回忆当日的快意时光,有的不是王翚十五年后朋友聚会的欢愉,更多的是悲凉沧桑之感,自叹“年老气衰”。

王翚画竹颇有特色,他高超的绘画才能可从竹上得到充分表现。《水竹幽居图》卷中的竹子竹竿修长挺拔,竹叶集中在上部,有意形成上部茂密,下部空疏的长短疏密对比竿下面挺直,上面稍有弯曲,弯曲的方向偏向一边,显现一种凌风之态和反弹之势。竹叶向上伸展,不完全照自然生长状态,而是以画面要求聚散,以显示出一种蓬勃的生机,表达出画家作画时的愉悦心情。史载王翚画竹师王绂(1362—1416),浓淡枯湿,风晴雨露,变化无穷。可见摹古大师王翚之所以被人称为“画圣”,主要还是缘于其集众家之大成,不拘泥于个人古法。王绂曾引东坡论画竹:“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极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11〕又曾引李衎曰:“苟能就规矩绳墨,则自无暇类。何患不至,纵失于拘,久之犹可达于规矩绳墨之外,若遽放逸,则恐不复可入于规矩绳墨而无所成矣。故学者比自法度中来:一位置,二描墨,三承染,四设色,五笼套。五事殚备而后成竹。”〔12〕当然“成竹在胸”论和画竹之法度被王翚所推崇。

《水竹幽居图》卷后十五年,王翚赴壬子之约,在杨兆鲁之近园盘桓后,“往来金阊玉峰间,每深风月之事,辄以囊中小册寄兴,并嘱南田细为题识”〔13〕。馆藏王翚《山水册页》(十帧)即为此次游历之作。十帧册页皆画湖山小景,或拟米氏云山,或取富春一角。时得房山之苍茫,妙寓倪迂之清逸,其摹拟宋元,心思所至,左右逢源。其中最后一帧的水墨坡竹,已与此前《水竹幽居图》卷有了些差异,竹竿部分缩短,但是竹叶的撇法和向上伸展的姿态与前类似,应是构图需要,也想必是依了王绂之画竹需自法度中来之言,这又是另一段佳话了。

与少年不得志,晚年不如意的南田相比,石谷的一生可谓一帆风顺,这首先源于他左右逢源的性格。王翚一生交友甚多,既有笪重光、恽寿平般的文人墨客,也有徐乾学、纳兰性德般的政客,更有唐宇昭、周亮工般的收藏鉴赏家,还有王鉴、王时敏两位恩师,他们都为王翚的一生平添出许多助力。其次,在于他对自身创作的不懈努力。常年的经验积累使王翚在艺术创作上能突破南宗北宗,“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这并不是每一位画家都能突破与企及的。观后之虞山画派,虽从者甚多,但几无一人能及王翚之高度。

王翚的一生应是由画工逐步成长为文人画家的一生,其诗文虽不如南田般出彩,但其对艺术的自省与顿悟,常年艺术创作中不断的自我探寻和与诸如笪重光、恽寿平等艺术家的交游阔谈,以及终其一生对古贤技法的追求,不仅丰富了王翚的艺术阅历和人生阅历,也是他成为文人画家的一个重要原因。王翚晚年总结自己六十余年的绘画经历,有着准确的评价:“然自少而壮壮而老,其间师法有渊源,奖成有知己,邀恩有先资,乌可忘其所自欤?忆自童子时,即嗜翰墨,得古迹真本辄摹仿数纸,必得其神也。每欲出以就正有道而未敢也。”〔15〕想必晚年的王翚也在感叹如不在年少时多多摹古,虽穷其一生也定达不到之后的成就吧。

甚为喜爱王翚画作的顾文彬在他的一生中“见石谷卷轴,先后以百十计”。他认为王翚《水竹幽居图》卷“全用宋贤意法,不揉以元明及本家笔致。若是卷之纯粹以精者,殆不数觏”〔16〕。不仅如此,晚年的顾文彬常常与好友吴云、沈秉成、李鸿裔等诗酒唱和,听曲拇战,“真率会”“消寒会”“蝴蝶会”一时名目众多,似乎也在不经意间延续着王石谷、笪重光、恽南田他们当年时而三五雅集的风流韵事。

[明]陈洪绶、胡华鬘 梅竹山水合册之一、之二21cm×19.9cm×2款识:华鬘。钤印:悔迟(白) 弗迟(白) 白生(朱) 青园(白) 胡氏(白) 华鬘(白)

(作者单位:苏州博物馆)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注释:

〔1〕(清)顾文彬《过云楼日记》,文汇出版社2015年版。

〔2〕沈周为14件,文徵明为16件。

〔3〕(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卷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范景中《苏州博物馆藏文人墨竹》序,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5〕转引自刘鹏《〈真迹题跋录〉与王翚〈临《富春山居图》〉第一本》,《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3期。

〔6〕《水竹幽居图卷》后题跋。

〔7〕恽鹤生《南田先生家传》,《瓯香馆集》卷首,光绪七年刻本。

〔8〕庄嵋生《读“六逸”诗有感》,赵震辑《毗陵事录》卷一,1923年铅印本。

〔9〕《过云楼书画记》卷六。

〔10〕《过云楼书画记》卷六。

〔11〕王绂《书画传习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第3册,第141页。

〔12〕王绂《书画传习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第141页。

〔13〕馆藏《金阊玉峰山水册页》题跋。

〔14〕王翚《清晖画跋》。

〔15〕王翚《清晖赠言》,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第815页。

〔16〕《过云楼书画记·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6页。

猜你喜欢

幽居画竹南田
陶情偶寄
纸上幽居
画竹题诗
恽南田与常州画派
珍惜手中瑰宝——南田石
题李凝幽居
南田农场发展纪实
板桥画竹解肝郁
我放下过天地, 却从未放下过你
郑板桥画竹 治好肝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