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克斯管四重奏《创造太阳鸟的眼》研究

2017-06-05李含韬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太阳鸟中音萨克斯管

李含韬

萨克斯管四重奏《创造太阳鸟的眼》研究

李含韬

郭元创作的《创造太阳鸟的眼》是目前中国少有的萨克斯管四重奏委约作品。作曲家在深谙萨克斯管演奏现代技巧的同时结合先锋音乐创作技法,以表现深具古蜀文化特征的“异形眼睛”青铜面具和金沙太阳神鸟金饰中古蜀人对太阳眼的神秘崇拜。同时笔者在分析时尝试对该作音乐技法和内涵分析,并结合演奏技法与表现,多维探究作品的深刻寓意,力图澄明该作在作曲技法、音乐学和演奏中的多元意涵。而此三方面的结合分析,也是对音乐作品研究的新尝试。

萨克斯管四重奏 《创造太阳鸟的眼》 音乐分析 演奏

上世纪以来,相较国际萨克斯管的蓬勃发展而言,我国的萨克斯管整体发展略显滞后。这不仅仅表现在萨克斯管领域演奏技法保守、教学方法滞后、国际交流不足、理论研究匮乏等方面,尤其表现在国际语境中具有原发性的中国作品鲜有见到。但是随着上世纪末部分海归学者的不懈努力,诸此现象整体逐步得到改观。特别是新世纪之后,上述各层面均有较大提升,经过部分萨克斯管领域前沿学者的致力开拓,开始出现了如《中国狂想曲》、《萨克斯管协奏曲》等原创性的中国委约作品,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萨克斯管四重奏《创造太阳鸟的眼》。

《创造太阳鸟的眼》是一部萨克斯管委约新作,作品和以往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了大量现代萨克斯管技巧,其中对微分音、演奏音程、节奏的特殊化处理在当代中国萨克斯管作品中独树一帜。在对其音乐特征分析之前,有必要对作曲家、作品和委约情况稍作关注。同时,囿于音乐学专业内部历经百年的不断细化,在作品的音乐分析中往往鲜有论及演奏问题,这就形成了长期以来在音乐理论和表演实践之间分崩离析的巨壑。笔者幸得多年演奏基础,所以试图通过此作研究,对作品音乐分析的同时,结合演奏技法要领剖析。如此一来不但对于作品的整体结构和细微特征有所把握,又对演奏技法进行诠释性解读,从而达到音乐理论和表演实践的尝试性结合。

一、作曲家与作品

《创造太阳鸟的眼》是中国当代青年作曲家郭元于2012年创作完成的。郭元作为四川籍作曲家,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后较早受到专业作曲教育培养的一代作曲家。1988年师从著名作曲家、四川音乐学院黄万品教授学习作曲,199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随着现代音乐涌入国门,郭元成为较早抓住作曲时代浪潮的先觉者。于2002年赴日本留学,考入了汇集日本顶尖作曲家和先锋大师的东京艺术大学,并先后师从野田晖行、安良冈章夫教授学习,于2011年获得作曲博士学位。

在日期间郭元多次斩获国际作曲比赛奖项,其中包括2004年波兰“鲁托斯拉夫基奖”,2006年以《寒江雪》获得第11届东京国际室内乐作曲比赛佳作奖、2011年以《摇篮曲》摘得第16届东京国际室内乐作曲比赛佳作奖等。回国后继续反哺母校,并进入创作高产期,四年里佳作频出。其中代表性的有:《巴山夜雨》获得第九届金钟奖音乐作品比赛优秀奖,《管涌II》入选2013年国际现代音乐协会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世界新音乐节等。

郭元创作体裁多元,技法丰富。体裁上包括交响乐、室内乐、合唱、民族器乐、独奏(唱)等形式。创作技法整体偏向于二十世纪无调性和音色技法。创作中注重声音的运动形式,追求音色微妙变化产生色彩迥异的音响效果同时,运用戏剧性音乐理念和线条与音色结合的声音观念相结合,构建更为简约的音乐表达。同时他也一直较为关注古蜀文化对于音乐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现代音乐技法将蜀之精粹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展现。

《创造太阳鸟的眼》是2012年由我国著名萨克斯管演奏家李雨生委约郭元为“新大陆”萨克斯管四重奏创作的,是年4月17日首演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罗伯特·维内尔(Robert Werner)音乐厅。这是国内第二部专为萨克斯管委约的四重奏作品。①早在2009年,李雨生教授曾委约作曲家杨晓忠创作萨克斯管四重奏《移动的背景》,并在第15届萨克斯管大会上首演。此作是国内首部萨克斯管四重奏的委约作品。创作之初,作曲家为了更好把握萨克斯管的音色和技术特征,多次专门邀请演奏家们进行交流,所以在技法上融合了很多现代萨克斯管的技法,如泛音、微分音、音色颤音(Timbre trill)、音程及和弦演奏等,从而使该作成为中国萨克斯管四重奏现代技法表现的代表作品。

作品构思之初,郭元受到了距今4800余年的三星堆文化和距今3000多年的金沙文化遗址文物的启发。两件文物,分别是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和金沙的太阳神鸟金饰。青铜面具眼部非常具有特征,整个瞳孔呈柱状向外凸显,考古学界称之为“异形眼睛”②张福三:《太阳崇拜与异形眼睛》,《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第4期,第38-46。或“青铜纵目人面像”。“异形眼睛的崇拜是三星堆青铜所反映出来的最独特的崇拜”,③同上注,第40页。并且和古蜀人的太阳崇拜密切关联。④张福三采用了“相似律”和“类比律”证明眼睛的异化和古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太阳崇拜的关系。参见上注。而太阳神鸟金饰则是圆形金箔,⑤太阳神鸟金饰金箔,外径12.5厘米,重20克,含金量94.2%。采用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多种工艺完成。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是十二道顺时针旋转的齿状光芒形,外层则是四只手足相连的太阳神鸟作引颈展翅飞翔状,呈逆时针旋转。⑥“壮健四鸟,威之武之;衔尾相属,呼之号之;举踵延颈,歌之舞之;振翼高翔,扬之奋之……”考古学家王仁湘描述。太阳神鸟,寄托了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十二道光芒,代表十二个月,四只鸟,则代表四季轮回。古蜀先王认为,太阳的运动由鸟驮而行,因此才将鸟与太阳联系在一起。

遂可推论,三星堆的异形眼睛和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虽为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化代表,但是却有相通性。如果打破历时性局限,两者都基于西南川蜀地区的祭“神”崇拜。皆与万神之尊——太阳神相关,这就使作曲家将两个代表不同时期和地缘文化表征的文物化而为一,成为共同具有古蜀文化代表的象征。进而激发灵感,“以眼睛和太阳鸟的意象将青铜面具与太阳神鸟金饰连接起来:古代蜀人用眼睛寻找、发现并创造出自己向往的‘太阳鸟’”。⑦郭元:《创造太阳鸟的眼》(Eyes Creating Sun-Birds),东京:株式会社,2012,“乐曲解说”。作品名称“创造太阳鸟的眼”亦源于此。

二、作品音乐特征分析

1.整体结构和萨克斯管四重奏演奏要求

正如作曲家受到古蜀文物灵感激发的意象,作品整体分为两大部分,即描绘青铜“异形眼睛”的第一部分和太阳神鸟金饰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由排练号到旋律的慢板部分,从而将整个第一部分又可细分为三个次级结构,即主体部分()、慢板()和结束部()。到排练号,最后在一个典型的音微分音和弦上终止。

而作曲家对四重奏《创造太阳鸟的眼》四支萨克斯管的演奏排列,打破了传统的SATB(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模式,而是采用了SA的扇形布局。在音色空间上形成了前面两而第二部分则从个B和后面两个E的音响布局,如此一来更加有利于相同调性乐器的音色融合,以及与不同调性乐器的音色对比。

图1 《创造太阳鸟的眼》的四支乐器排列

同时郭元在创作中由于采用了大量的微分音程与和弦,所以较多使用了微分音记号标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萨克斯管的演奏中虽然有微分音指法,但是四分之一音的演奏也非常容易由气息和嘴型的改变而影响。这也是演奏时的难度所在。特别突出的是作曲家使用了音色颤音的技法,主要用来表现太阳鸟展翅高飞,这很明显是来自于日本萨克斯管作曲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同时要注意的是在乐谱中小节上方出现的圆括号中的数字,并非是小节数目,而是该乐思演奏小节数。如在排练号A中第一小节上方出现的“(7)”,则说明这个乐思演奏七小节的意思,这和之后的“中度休止”⑨作曲家将休止记号分为三种,长休止,中休止,和短休止 。记号相衔接。

谱例1. 作曲家给出的音色颤音及演奏指法

2.第一部分音乐特征

在对《创造太阳鸟的眼》的整体结构布局和演奏要求基本认知后,就可以进入具体音乐特征分析。首先观察第一部分。

(1)结构上以A为基础框架的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的音乐特征首先突出地表现在对“异形眼睛”青铜面具冷峻、简约的主题刻画,以排练号段构建的第一主题为突出代表。这一主题贯穿整个第一部分,并在C 和H段出现,起到结构的统一性。

为了凸显第一部分作为“异形眼睛”青铜面具轮廓分明、坚硬的特质属性,整部作品一开始便采用块状音乐呈示,排练号A的音乐织体便是青铜器特性的音响表现。四支萨克斯管由低到高形成了实际音高⑩为了全文统一起见,文中所用音高皆为实际固定音高,而非萨克斯管的记谱音高。排列,从而形成内两声部纯四度、外两声部纯五度的音程和弦,更重要的是这是由两个半音音程a到构建的和弦形式,从而生动地刻画了青铜器方正而又冷峻的直观音乐印象。持续7小节的排练号构建了整个第一部分的音乐基础。并衍生二次再现,以及之后在高音萨克斯管呈示上构建半减七和弦第二转位的旋律音程。而在排练号段中的第三次出现,依然纯四、五度和弦构建的同时,作曲家采取了按低音泛音的演奏技法,来表现青铜器悠久的历史和神秘性特征。可见,排练号段中出现的三次纯四、五度和弦构建,每次都以不同形式展现。同时采用不同的休止记号隔离,分别为“中、长、短”。而且每次出现都是以渐弱的形式结束和弦演奏,以象征远古遗存的悠远。段的音乐结构继承了段,经过短暂的休止后,一开始便是由a1、b1、c2、d2组成的音块和弦,块状和声结构再次得到凸显。

谱例2.段中的基本音乐材料的和弦

主体部分第二个鲜明的特征是突出使用音色颤音和半音化、微分音。音色颤音首次出现在段中,建立在音块和弦中的中音萨克斯管c2上,以表现太阳鸟的展翅高飞,以及在青铜块状群中的俯视。之后的音色颤音出现在段(p.3,L.2-tenor⑪标注说明:p.3,L.2-tenor,意为第三页,第二行的次中音声部。),在g1上采用音色颤音表现太阳鸟的展翅高飞,并渐行渐远,在pp中消失。以及段(p.4,L1-Barit)和段(p.6,L.3-B)中。

半音化形式首先突出表现在B段,除了最有特征的音色颤音和低音泛音演奏外,出现了极强音演奏和声内部的半音化行进(p.2,L.3-alto&tenor)。整个和声外围由和f2组成的纯五度、以及中音萨克斯管上半音行进的,和次中音萨克斯管下半音的的半音化和声走向组成。

微分音的使用是主体部分的又一突出特征,作曲家显然不仅采用微分音程构建旋律进行,而且还使用微分音构建柱式和声。微分音首次出现在排练号中主题第二次出现的次中音声部(p.1,L.2-tenor)。而在第三次主题出现的高音区中(p.2,L.1-sopr)亦出现了由#c1到#3/4c1音的一个微分音滑音。

音型描绘的技法⑫音型描绘参见“Rhetoric and Music”in.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London,Macmillan Publisers Limited,2001.Volume 21.pp.260-274.以及[德]埃格布莱希特,汉斯:《西方音乐》,刘经树(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39页。也是第一部分的典型特征。虽然音型描绘的理论产生于16世纪末的德国,但其根源还是更早的意大利声乐创作。之后在17世纪逐渐出现在器乐形式中,并一直延续到现代音乐的使用,并经久不衰。《创造太阳鸟的眼》中对于音型描绘的使用也非常具有代表性。他采用力度对比、点描技法、以及减七和弦的旋律音程等手法,来表现三星堆文化中“眼睛”的不同形状,如菱形、勾云形、圆泡形等。

谱例3.A 段中菱形的音型描绘(p.2,L.1-alto&tenor)

而作曲家对勾云形的眼睛则采用了减七和弦的分解琶音进行描绘。需要注意的是减七和弦的使用也是第一部分的一大特征。首次的勾云形眼睛描绘出现在段次中音萨克斯管声部,由mp到mf的力度演奏建立在#c上的减七二和弦旋律音程,并呈现出节奏逐步细化的特征,从而生动地构建了勾云形眼睛的音乐图示。最具有代表性的勾云形眼睛的描绘出现在整个段,大量运用减七和弦转位形式构建旋律琶音的节奏细化,交替表现勾云形眼睛的音乐图示。需要注意的是作曲家在四个不同的萨克斯管声部采用了交叠的节奏形式(p.4,L2:mm.4-8),即低音采取两个八分音符,次中音为三连音、中音为16分音符的四连音,最后高音声部出现了五连音形式,从而形成四个声部的不同勾云形式的交叠。而在和声上,作曲家从低音到高音依次用由B到#f1上构建的四个减七和弦,从而形成音块和声的琶音形式。之后迅速转变节拍,采用3/8拍的形式。并在一个短的休止后,连续出现了11小节的2-3-4-5节奏型勾云音型刻画,在四个织体上交错叠加,非常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最具典型的勾云形眼睛。而且也预示了在太阳神鸟中的勾云图形。

谱例4.段(p.5,L1,mm.3-8)勾云形音型描绘

作品中较少出现圆形的描绘,具有代表性的是B段结束时,出现了四个声部的轮替演奏点描技法,分别按照低音、中音和次中音、高音顺序依次在的微分音程上进行交替,从而在SABT排列的座位中形成一个圆形的眼睛描绘。

(2)慢板部分的创作特征

第一部分的慢板部分实质上是一个具有音乐主题特性展开的段落,所以在各声部之间呈现出由大量延留性的音响产生的交叉律动。在这里可以发现主体部分许多音乐技法的延续,诸如音色颤音一开始出现在中音萨克斯管声部演奏的c2、而高音声部则是按低音泛音演奏b2,这就和次中音快速吐音演奏的d1形成了半音化的音程叠置。

而作曲家为了描绘一个梦幻般、绚丽多彩的神秘世界,除了节拍上的对比外,对音色的执念愈发明显。节拍上进入段由原来的小节速度60(mm=ca.60)到节拍速度的50-55,速度明显变慢,这也是形成慢板的缘由。而对于演奏中音色的强调甚至细化到了对音头的剔除。在次中音声部(p.7,L2-tenor)便出现了无音头的记号“”。此后这一记号贯穿整个慢板部。而各个声部间插进入,以及不协和音的半音化叠置,犹如走进极度夸张的眼睛世界,深度描绘了古蜀人“太阳眼”崇拜的神秘历史语境。

(3)尾声段落

3.第二部分的音乐特征

第一部分的音乐总体作为描绘三星堆文化中的青铜面具,而第二部分则是由另一典型的古蜀文化——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饰激发创作的。四位萨克斯管演奏者被具象为金饰中外围飞舞的四只太阳神鸟,通过空间音响的布局和音色旋律的使用表现金饰中太阳神鸟在浩瀚寰宇中展翅翱翔。第二部分整体音乐构思也是建立在以四只太阳神鸟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总体而言,第二部分的音乐特征主要有三个,分别为逆时针旋转的音色旋律、穿插微分音和弦的顺时针旋转、以及萨克斯管的音程与和弦演奏。

(1)逆时针旋转音型的结构和寓意

第二部分一开始作曲家便采用建立在同音音高g1上的音色旋律(Klangfarbenmelodie),依据四支萨克斯管演奏的布局位置依次由次中音-低音-中音-高音在g1上演奏实现空间音响的逆时针旋转,如此设置的灵感源正是在太阳神鸟金饰中逆时针旋转的四只首尾衔接的神鸟。而如此的音色旋律和空间音响共重复了三遍,也是形成了12个g1音的演奏,正好和太阳鸟金饰中间的十二道光环相匹配,从而形成了象征每个太阳鸟的萨克斯管三次演奏g1,正好与金饰中每只神鸟相对应的三个光环相匹配,而唯一不同的是十二道光芒是顺时针旋转。如此一来开始逆时针旋转的12个g1音和四支萨克斯管完全和金饰内部的12道光芒和外围的四只神鸟相匹配,这也是作曲家巧妙的将四重奏音色旋律运用的经典范例(见谱例5)。

逆时针旋转的音色旋律成为统领第二部分的音乐材料。分别在第二部分的前、中、后出现,并且整体上都是“逐渐由慢到很快”(Gradually from slow to very fast)的速度要求。而在力度上,都要求从很弱(pp)到极强(ff)或极强骤弱(sfp)。第一次段中采用重复4次进行演奏;第二次出现在排练号段中,但是减少到了重复三次;最后一次出现在段,改为重复两次。而重复次数减少的设计,可能是意味着四只太阳神鸟扶摇直上、渐行渐远的音乐意象。

谱例5. I段中逆时针旋转音型(粗线框)和顺时针旋转音型(细线框)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顺时针旋转段落中节拍频繁转换的特征,总是由单拍子和复拍子交替,如此通过节拍设置实现了节拍重音的转换和交替。而在次中音的段结尾处,再次出现了g1音色颤音的设置,以描绘太阳神鸟展翅高飞的形象。顺时针旋转段落的结束由建立在1/4g音上的微分音和弦构成。

由上可见,顺时针音型的结构段落中,音色旋律并非仅仅单一在同音上构建,亦用微分音调整,以实现音响色彩上的瞬息变化。同时作曲家在顺时针旋转的三个段落中频繁地使用了节拍转换,将单节拍和复节拍规律性的交替,如在排练号段。每次顺时针旋转的次数不一定是象征太阳光芒的12次,而是由强有力的微分音和弦划开不同的点描数目,如I段中依次为5-10-9-10等,而段中为5-7-9-10,段中则为4-9-10。三段结束处都着重强调了在次中音萨克斯管上的音色颤音演奏,突出刻画了对太阳神鸟的动态展现。

(3)萨克斯管演奏中音程的设置

萨克斯管的音程演奏是萨克斯管演奏技法的现代性拓展,大多演奏的是不协和音程,所以往往表现怪诞、奇异、光怪陆离的意象。首先出现在段中,之后在中呈示。而最后的与中则出现了和弦演奏技法。段音程演奏中,除次中音持续作音色颤音描绘太阳神鸟外,其它三个声部都使用音程演奏技法。高音演奏的g1和#1/4g2的微分音程,中音则是#1/4g和g1的微分音程,而低音则是1/4g和g1的微分音程。综合起来便是围绕在不同音区g音下1/4音关系的微分音走向,以描绘神秘崇拜中太阳神鸟飞翔的幻想之境。段的设置和段总体相同,但是少了两个小节。

综上可见,通过对萨克斯管四重奏《创造太阳鸟的眼》的细致分析,基本上可以掌握该作品的音乐特征和演奏重点。首先,该作晶清晰地反映了作曲家对萨克斯管演奏技巧的熟知和融汇应用。作为一首萨克斯管四重奏,熟悉各乐器特性的同时、对整体音响的把握是创作萨克斯管四重奏的技术基础。郭元在创作中成熟地使用了快速吐音、微分音、滑音、音色颤音、音程与和弦等多种现代萨克斯管演奏技法,以表现不同的音乐描绘和意向特征。并且对于部分指法在乐谱上方都有专门的标注。而对于演奏者而言,掌握这些现代演奏技巧是实现该作的基本要求。

其次,对于创作中音型理念的继承和突破,作曲家大量使用了具象音型描绘实质表征的方法,突出表现在对青铜器的冷峻块状的音块使用,菱形、勾云形、圆形的音型描绘,以及对太阳神鸟和12道光芒运动的音色旋律和空间音响的设置等。

再次,能够明显感觉到作曲家对于音色的执念,以及结合多种音乐表现途径如节奏、音型等,加强对音色的多元化表现。尤其注意的是,力度的频繁变化更是音色强调的重要手段。而在对音色关注的表现,最明显的还是在第二部分中对于音色旋律的使用。四件萨克斯管被视作一件合成的萨克斯管,这种创作技巧也一定程度上受到频谱音乐(spectral music)美学思想的影响。

最后,作曲技法对于现代音乐理念中的音块和微分音的使用是该作的又一大特征,音块的使用集中出现在第一部分中表现青铜器的冷峻和块状特征,特别是排练号B中的音块使用。而微分音不但出现在第一部分中旋律音程和滑音,更集中地出现在第二部分对于顺时针旋转空间音响的划分和微调,尤其是每次结束处的微分音和弦更加具有代表性。所以经常在作品中能够见到对于三度构建和弦的突围。

故而,笔者认为此作全面地显示了作曲家对于萨克斯管四重奏特性的认知,并且巧妙地结合现代技法生动地描绘了两大古蜀文化之精髓。作品多元融汇的混合型特征尝试实现了萨克斯管这一西方乐器对中国西南文化表现的“洋为中用”,也是三星堆和金沙文化在现代中国音乐“古为今用”理念的展现,更是将西方作曲和演奏的现代技法集合以推进中国萨克斯管音乐的发展,堪称是中国现代萨克斯管四重奏之精品。

[1]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London,Macmillan Publisers Limited,2001.Volume 21.

[2][德]埃格布莱希特、汉斯:《西方音乐》,刘经树(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张福三:“太阳崇拜与异形眼睛”,《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第4期。

[4]郭元:《创造太阳鸟的眼》(Eyes Creating Sun-Birds),东京:株式会社2012。

2016-07-02

J621.27

A

1008-2530(2017)01-0119-10

李含韬(1984-),男,四川音乐学院萨克斯管教师(成都,610021)。

猜你喜欢

太阳鸟中音萨克斯管
太阳鸟飞起的地方
次中音号在小乐队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萨克斯管在演奏过程中的音色控制
关于萨克斯管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探究
宜章发现太阳鸟
我国萨克斯管未来的发展思索
中音号的基本吹奏法分析
探究演奏者对萨克斯管音色的控制与掌握
舍生取义的太阳鸟
小红 蓝喉太阳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