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八五状态”需要再梳理
——吴洪亮访谈

2017-06-05

画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北京画院洪亮画刊

本 刊

“前八五状态”需要再梳理
——吴洪亮访谈

本 刊

《画刊》:北京画院美术馆这10来年的展览,对很多近现代美术大师进行了再梳理,从齐白石到李可染、陈半丁、庞薰琹、周思聪等,从这些个案来说,你对美术馆的展览定位及线索是怎么思考的?

吴洪亮:我们这10多年来做了40多位中国20世纪的重要艺术家的个案展览。原因有两条:一是我们的资源。北京画院从建立开始自身拥有不少20世纪作品的收藏和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画的艺术圈子,包括齐白石、陈半丁、于非闇和王雪涛等等。另一方面,对中国20世纪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完成整体性的梳理,还处在研究体系的幼年阶段。

对一个美术馆来说,最重要的是其方向的策划,此后基本就是按部就班地工作。北京画院成立60年以来,核心宗旨是要坚守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那么,在当下,尤其是当代艺术发展非常丰茂的背景下,坚持传统的美术馆要怎么做?我们试图去用21世纪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比如对展览的认识、对观众的认识。博物馆、美术馆是一个外来的机制,在中国文化里,传统之中是没有的,要怎么做?这是最需要我们花时间去思考和规划的问题。在这样的逻辑下,也基于我们2000多件齐白石作品的藏品,我们做了一个长达10年才完成第一轮的齐白石陈列展以及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的系列展。两年前我们启动了中国古代书画的研究展览,开始了更远的探索,从中国文脉的根系中去寻找力量、寻找可能性。

《画刊》:卢沉的展览之前你们也做过几次,这次你提出了“十字路口”这个概念。

吴洪亮:就卢沉而言,我们觉得他很复杂,拿不准。我用了“十字路口”这个概念,是因为卢沉先生他自己的创作样貌就很多样,甚至很纠结。他一直在探索的过程之中,仿佛就站在十字路口。恰恰他还有这么一张名为《十字路口》的作品。第一次给卢沉做个展是“逸韵舒怀——卢沉写意人物画展”(2013年),(呈现)他晚年的《醉酒图》等,把他跟前人的文人画、写意画,跟书法相关的东西进行了一次梳理;第二次是2015年的“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矿工图》是卢沉跟他的夫人周思聪两个人共同创造的,创作周期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间卢沉(因病)提早退出,但他在思考的层面提供了很多。所以,这次的“寻道求变——卢沉艺术研究展”是有了前面两个研究作为基础才形成的。

我觉得展览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只有先研究才能做展览,做完展览大家可以再研究、再传播、再展览。今年的卢沉展览,大家都很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无论在创作还是在教学上,卢沉都有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在研究上对他的理解更深了一步,而不是简简单单用一种符号,在一个框架里去表述。

《十字路口》 卢沉 纸本设色 136cm×136cm 1998年

《画刊》:这次展览再版了《卢沉论水墨画》一书,你在再版说明里写了这样的话:“‘齐白石们’至少在国内,是无须做价值判断性的探讨了,但对于卢沉、周思聪等艺术家,进行系统的梳理、举证以及判断是非常必要的。”那你觉得,造成对卢沉、周思聪这一辈艺术家的价值判断仍然没有梳理清楚的客观因素是什么?

吴洪亮:我觉得是时间的问题。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齐白石已经是一个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了,更不用说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对他的研究一直都有,比如上世纪40年代,胡适给他做过年谱,1959年胡佩衡、胡橐合著《齐白石画法与欣赏》等等。到现在,已经积累了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至少我们已经不用怀疑,齐白石是中国20世纪的一位伟大艺术家这个定位。当然,假如说,在中国绘画的1000年里,齐白石是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甚至他会不会成为人类艺术发展里的重要艺术家?这就还需要时间去验证。然而,从上世纪30年代到今天,我们做的所有工作,才仅仅是打开一扇门,可以说,齐白石是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实际上,还需要更多研究来支撑,再有传播工作的推进。

更不要说周思聪、卢沉这一辈艺术家了。周思聪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有名也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但她去世得早,后来对她的关注也少。假如我们现在不研究她,那最后很可能也就这么淡去了,我们见过太多太多这样(淡去)的艺术家了。

那么我们再去做个案研究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把他们的艺术成就告诉大家;然后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是他在同辈人中是什么位置,纵向是在20世纪以来,甚至是新世纪以来的语境里,他是什么位置的。所以我们需要先做很多“举证”工作。齐白石很多人投入进去,到现在这个“举证”也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周思聪1996年去世,到现在20来年,还需要很多工作。

《画刊》:卢沉的研究更少。那么,在你们20世纪的整个系统里,开始做卢沉研究的时候,是怎么定位他的?

吴洪亮:在我们做过的这40多位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中,包括齐白石、李可染、王雪涛、陈半丁,更多的是(活跃于)20世纪前半段的艺术家,比如说齐白石、李可染、王雪涛、陈半丁,他们大多生于19世纪末,长在20世纪初,成在20世纪上半叶或20世纪中叶,他们离我们远一些,我们做得多。卢沉和周思聪是蒋兆和、李可染的学生辈,在这个系统里比较特殊。他们离我们比较近,但算是早逝,所以也有点遗憾。另外一个特殊性在于,他们恰恰是改革开放之后较早开始进行创新的艺术家。

《无题》 卢沉 纸本设色 48.5cm×59cm 1989年

如果按照当代艺术的逻辑思考,我们很关心所谓的“前八五状态”。因为以前大家关心的点,要么是1949年以前,要么是“文革”,要么直接跳过“文革”,没说几句就到了“八五美术新潮”、“八九”、“新世纪”这些概念。从“文革”到“八五”这中间的一段经常被忽略了。

没有一个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水墨画里今天大家都很熟悉的田黎明、刘庆和、姚鸣京、武艺,他们的绘画思维是怎么来的?“新文人画”之前,中国画有哪些变革?尤其是卢沉,他是田黎明和武艺的老师,研究卢沉等诸位先生就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法的问题,还有思想方法的来源。

卢沉自己是一位有很多面貌、很多成就的艺术家,《卢沉论水墨画》这本书体现了他在教学过程中,实实在在以画家的角度去思考、去研究、去教学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研究与实践带动了后辈的成长,重要的是他带出来的学生都不是一个面貌的。我很钦佩周思聪和卢沉先生的学生们都长得不大一样,各种维度的探索都有。从我的领导王明明到田黎明、武艺,差异很大!

《画刊》:《卢沉论水墨画》这本书如果从艺术史研究角度来说,有着重要价值。不过具体而言,其所涉及的部分问题如今已成为“过去式”,或是被解决,或是不存在。那么,这时候为什么要再版这本书?

吴洪亮:的确,卢沉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些已经解决了,比如说小品画的价值、形式(法则)在中国画创作里的价值等。但是,有一些问题到今天还是存在的,中国画要延续其发展,这些问题是无法绕过的。比如,中国画的传统在当下的创作里有没有价值?有多少价值?在全球化语境里,中国画、水墨画如何进行国际文化层面的交流?这是一个阶段性问题,还是长久问题?

包括他提到的水墨构成,是画画的方法还是思考的方式?我自己理解,这是一种思维管理方式。如果是一个画画的人看这本书,他会一边看、一边会心一笑。卢沉用非常通俗的方法传递了画家和笔、墨、纸之间的关系,这是一本画家写的给同行及那些爱画画的人看的理论书,能实实在在操作的书。

这一点,也和北京画院美术馆做展览的一个隐藏的表述有关。好多画家喜欢来看我们的展览,因为我们的很多展览是做给画家看的。比如齐白石,以前他的展览没有特别关注创作过程,那我们做齐白石展览的时候,就特别注重创作的来源、方法甚至程序。武汉美术馆2008年开馆的时候,要做齐白石的展览,我们就推荐了他们做齐白石手稿和作品的对照展,后来还出了一本书,这恰恰是给画画的人看的;这次卢沉展览的时候,我们也用了这种方法。有一套作品,从写生铅笔稿到水墨半成品,再到作品完成,这么三张稿子摆在一起,对画画的人来说,特别有意义。

注:

展览名称:寻道求变——卢沉艺术研究展

展览时间:2017年3月23日-4月23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猜你喜欢

北京画院洪亮画刊
居幽采真
——北京画院园林主题作品展
延安→北京: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一
2021北京画院迎春画展
花好年丰
——北京画院藏齐白石艺术精品展
小猕猴学习画刊
小猕猴智力画刊
小猕猴学习画刊
李洪亮作品
柔笔飞扬书心志——书法家李洪亮侧记
CAN 总线压裂车控制系统研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