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下乡吃派饭

2017-06-05郭华元

老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好客荤菜祠堂

文 郭华元

难忘下乡吃派饭

文 郭华元

20 世纪60年代,干部下乡到农村工作,村里便挨家逐户轮流坐庄接待下乡同志用餐,吃完饭,按规定每人留下四两粮票、一毛五分钱,餐餐结账,名曰“吃派饭”。

下乡派饭,只要下乡的干部到了村里,生产队队长就会按照上次派饭的顺序安排好“庄家”。到了吃饭的时间,“庄家”就会到队部叫喊,引领下乡干部上门吃饭。记得我第一次下乡吃派饭是1964年的初冬。那年我下乡搞水土保持调查,来到江西省永丰县七都公社车头大队,派饭刚好轮到大队妇女主任家,她姓苏,是一位热情大方又善良的农村大嫂。那天早饭时,苏嫂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狗仔 (乳名)来到祠堂(大队部)门口叫喊。可我睡过了头,一直叫不应。狗仔只好回家说找不到下乡的干部。这一下把苏嫂吓坏了,连忙跑到大队支书家,支书也吓坏了,以为我遇到了“扑身鬼”(当时农村一种迷信说法)。村里一堆人跑到祠堂,推开虚掩的大门,见我刚刚起床,大家绷紧的神经才放下来。村支书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同志 (当时我16岁),昨晚让你一人睡祠堂,没吓坏吧?”苏嫂接着问:“看见‘扑身鬼’了吗?”我说:“开初睡觉很害怕,后来慢慢睡着了,什么也没有看见。”苏嫂见我无恙,便拉着我的手说:“小小年龄就参加工作不容易,白天跋山涉水搞水土保持调查,晚上还一人睡在旧祠堂里,真不好意思。走,上我家吃饭去,我给你煮两个鸡蛋压压惊。”苏嫂一席话说得我心里暖洋洋的,更添了我几分愧疚,总觉得是自己不对,睡过头了,连累了大家,给乡亲们添麻烦了。

虽然那个年代农村条件很差,但好客的老表都会尽自己所能,拿出最好的饭菜招待下乡同志。一般是两荤三素,即一碗是自家腌制的腊肉(当时农村很少有新鲜猪肉),这碗荤菜,客人很少动筷子,除非主人把肉夹到碗里,若这顿不吃,下餐照例端上桌,这叫“桌面菜”,另一碗荤菜是自家的鸡蛋或炒鱼干之类的,叫“主打菜”。另外两三碗素菜也都是自家种的辣椒、茄子、豆角等蔬菜,也叫“下饭菜”。

苏嫂家自然也不例外,腊肉是大块大块的,蛋是荷包蛋,而且好客的苏嫂还会乘人不备时,从背后往我碗里添勺饭,口里说:“别客气,没有什么好菜,可饭要吃饱哟。”说得满屋里乐呵呵的,干群关系十分融洽。

吃完晚饭,苏嫂还特意把儿子叫来说:“狗仔,晚上和郭同志做伴,到祠堂里睡觉去。”晚上,我真的和狗仔一起睡,我们俩谈得很投缘,他告诉我:乡下的“细人”(方言,指小孩)最喜欢下乡派饭到自家,因为那天可以吃上荤菜,而且下乡的干部自己很少吃荤菜,会把好肉好菜夹给“细人”吃。狗仔讲得天真而朴实。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餐饭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当年派饭家的小同志,如今也成了老人。苏嫂和狗仔也许不记得这件事,也许我们在街上相遇也不相识,但时间无法抹去这美好的记忆,下乡吃派饭的故事所折射出来的那份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那份人间真诚与善良,那份浓浓的乡土、乡音、乡情,永远无法逝去。但愿下乡吃派饭的好作风能回来。

责编/沐云

猜你喜欢

好客荤菜祠堂
梁家祠堂史话
My Hometown:朱炫宇
Exceptional mothers all over the world
蜚声世界的母亲
筷子
“仿荤素菜”最好少吃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
蒜姜香鸡